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交郑戈教授做客名师大讲堂主讲“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_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04

10月30日下午,著名法学家、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戈教授做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大讲堂”,为文伯书院新生讲述“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这一法学前沿问题。本次名师大讲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代波教授主持。

上交郑戈教授做客名师大讲堂主讲“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

郑戈以电话发明人亚力山大·贝尔“一扇门关了,另一扇门开了”的名言开头,暗示人工智能在关闭法律学科某些传统领域之门的同时,又为法学学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领域。他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16世纪西欧想象的如同钟表一样精确的“机械人”到19世纪孔德试图用物理学法则去制造的“人形造物”,再到20世纪初取代部分人力劳动的Robot(机器人),进而发展到21世纪的“综合智能”和“人造劳动者”,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很多便利,也带来很多风险。发端于农业社会的现代法律体系尽管经过了工业时代的修补,但这种以行为主义和矫正主义为中心的法律观却难以应对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挑战。由于法律思维与人工智能在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上的表面相似性,导致法律职业甚至成为一个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业。郑戈用2010年5月6日导致美国股市瞬间蒸发万亿美元的股灾和欧盟试图赋予电子人法律人格的立法困局两个例子说明,传统法律在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时多么苍白无力,今年10月25日,机器人索菲亚被沙特授予公民身份更是将这一窘境凸显出来。当然,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法律职业的效率,例如美国的电子取证、诉讼管理、合同起草与审核等原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变得相当简单,不过70%的美国律师很可能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之后面临失业。
在郑戈看来,人工智能对法律职业的挑战并不仅限于取代某些法律岗位,更重要的是冲击最基本的法律理念。传统法律是人的有限理性产物,因而也是以有限理性的常人为标准设立的,对于迅速超越人类极限的人工智能就很可能失去调节能力。因此,那些拥有大数据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借助法律失去监管能力的机会,利用隐蔽的算法不断抢占未被法律规制的新领域,不断扩大自身利益,使得那些循规蹈矩遵守法律的其他行业和人群的权益受到损害。为了破解这种困局,郑戈建议法律人士和治理者要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并通过法律人和程序员、人工智能专家的合作,让人工智能的基础操作系统符合人类的伦理和法律;政府要吸收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参与立法、司法和行政工作,避免自己远远落后于商业力量;建议采用美国的公法模式,确立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兼顾技术创新和公民权保护;德国为自动驾驶汽车程序设计伦理规范是一个可取的思路。



郑戈还对文伯书院大一新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由于人工智能最容易取代基于计算理性的职业,因此法科大学生应该多学点文史哲之类的“无用”知识,培养审美趣味和人格;二是要对新知和未来保持开放的心态,文科生也需要学点应对未来风险所必备的科学知识;三是法科大学生也要关注社会和自然事实,以此来了解和把握法学中的规范性知识。



郑戈用他在海外游学十余年的广阔视野和精研法学近三十年的学术功力,把古老传统的法学学科与处于时代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法律的发展历程、欧美的当代司法实践,还是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他都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给同学们带来深深的震撼。不少同学在讲座之后还争相与郑教授交流探讨,意犹未尽。



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通过邀请上海市著名的专家、名师、人气教师走进思政课堂,与广大本科生共聚一堂、共享精彩,对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话题/法律 法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类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