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批4项,全国排名并列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批8项,全国排名并列第七;国家社科基金单列学科教育学重大项目获批2项,全国排名第一;“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批2项。
重大项目是评价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华东师大始终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将其作为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在重大项目获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彰显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力和良好发展态势。
项目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朱志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审美意象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建构研究”首席专家朱志荣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
本项目在系统界定审美意象内涵的基础上,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史”、“中国现代审美意象理论史”、“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研究”、“中西审美意象理论比较研究”,探究审美意象范畴的基本含义、创构过程和本体特征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路径与范式,探究审美意象建构的可行性、必要性、建构方法和建构价值等,最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象理论体系。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兼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执行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 朱国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翻译、笺注与研究”首席专家朱国华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兼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执行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批判理论、文学社会学、文学与文化批评。
本项目着眼于国内学界在阿多诺著作翻译与研究方面的不足和瓶颈,依托德国学界对阿多诺文献的最新整理成果,对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展开全面的翻译,以期奠定相关研究工作的文献基础,同时,项目也将着重展开《美学理论》的笺注工作,并以阿多诺文艺美学关键词研究为轴心带动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整体研究,力图通过示范性的研究成果打开阿多诺研究的新局面。

教务处处长、招生办主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 孟钟捷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史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孟钟捷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主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首席专家,主要研究专长为全球思想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
本项目致力于收集1949年以来各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并加以数据化处理,通过发现高频率出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主要观点,分析外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的历时性变迁路径,揭示其特征与原因,最终对中国形象的当代塑造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历史学系副主任 梁志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45—2001)”,首席专家梁志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主要研究专长为冷战时期美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本项目拟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翻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和韩国等国家各档案馆收藏的有关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档案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基本走向及其总体特征。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谭帆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评点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谭帆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文学。
本项目力求在全面回顾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足20世纪以来小说评点研究的重大缺憾,突破现有小说评点研究的局限;围绕如何系统完整地呈现中国小说评点的历史进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成因,如何拓展创新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学术视域和理论方法,如何还原小说评点原有的本体存在和文化语境,最终建构中国小说评点史等重点难点问题,在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文献整理等方面大力提升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整体水准和研究深度。

中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 金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究”,首席专家金雯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18世纪文学、情感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
本项目的目标是勾勒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的发生语境及其总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18世纪欧洲文学如何折射并回应亚洲文学、文化的广泛影响,经由对欧亚文化关系的思索而发生深刻转型,构筑自身独特的现代性。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刘志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公共数据库的古文字字符集标准研制”,首席专家刘志基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古文字数字化研究。
本项目旨在突破当前古文字数字化的瓶颈问题——缺乏古文字字符集标准这一基础支撑系统的缺憾,在字符集国际标准的框架内,研制出能够全方位支持先秦各类古文字数字化研究和应用的电脑字符集标准,一方面保证当下各种古文字数据库的各种使用需求,另一方面为古文字在国际标准字符集中正式编码做好编码字样整理的准备。

教育学部研究员 吴永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首席专家吴永和研究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主要研究专长为智能驱动的教育研究、模式驱动的教育研究和数字化转型。
本项目将从复杂系统、终身教育、数据驱动、技术伦理、交叉融合等多重视角,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未成年人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这一核心问题,重点回答“发展蓝图”、“人的发展”、“应用监管”、“安全伦理”、“标准规范”这五个焦点领域的问题,以期为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能够更好地协调未成年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系,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可靠,为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柯政教授
全国教科重大项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首席专家柯政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专长为教育评价、教育政策。
本项目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提供如何推动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方案、工具、程序。项目从督导强迫、激励引导、能力建设、保障资源、先做试点五个方面构建了实施路径图,将以学术性、实质性为导向,产出一系列成果,探索和提高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健全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学部教授 卜玉华
全国教科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卜玉华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教育基本理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伦理学。
本项目旨在描绘未来学校的总愿景与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探索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体系的重构路径与基本策略,为中国学校迈向“教育现代化”提供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的未来学校治理与政策设计之路。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 刘承良研究员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布局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刘承良研究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专长为科技地理与区域创新。
本项目将融合经济地理、区域经济、世界经济、地缘政治、科技管理、城市地理、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理论交叉和方法集成,从而准确研判新形势下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风险,系统厘清新形势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区域性创新高地协同演化机理,科学优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的功能布局,前瞻设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协同发展方略。

传播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武志勇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与实践经验研究”,首席专家武志勇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专长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中国新闻史。
本项目将从整体上对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和实践进行考察,总结其宝贵经验,揭示其特点和规律,为党的新闻事业走向繁荣,提供范例、镜鉴和学理支持。项目拟从党的新闻思想、新闻政策、媒介经营管理以及新闻业务实践四个方面展开考察,以历史经验梳理、总结、凝练为主线,结合案例分析,阐释历史经验的理论价值和教育意义。

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 郝宇青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百年经验研究”,首席专家郝宇青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国际共运史等。
本项目将系统总结百年基层党建成功经验,注重识别和归纳经验背后的基层党建的政治和文化优势,分析经验、优势与制度建设、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推动党在基层的领导经验和政治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教育学部教授 杜成宪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教育人物谱系研究”,首席专家杜成宪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中国教育史、共和国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教育家和教育思想、教育学史学理论。
本项目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中“人”的因素和骨干队伍因素,着力探讨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教育人物的结构化关系及其形成历程、存在样貌、功能形态与价值意义,呈现出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哲学系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朱承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首席专家朱承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专长为中国哲学、政治哲学。
本项目主要围绕“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的核心内容,回溯中国思想传统,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料特别是先秦到明清的中国哲学思想文献中梳理其价值观念基础,探究其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的思想资源意义,探究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世界性、现代性意义,在此基础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产物予以考察。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土商周秦汉文献通假语料的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白于蓝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
本项目将在充分借助电脑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材料间的互相比较,对出土商周秦汉文献中所见通假字作穷尽性的研究和整理,并运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实现古文字通假资料的数字载体转换,以现代化手段助力古文字通假知识的传播,并推动古文字通假研究走向数字化与智能化。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于洋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