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曜当选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如何在高校进行高质量的环境建设,以环境达成对学生人格培育的潜在影响。如何拓宽艺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将艺术与设计专业贯通并服务于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是王曜一直非常关注并不断为之努力的课题。
王曜感言:
艺术和设计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当代艺术的创作也包含有很多设计的因素和元素。尤其是当代艺术在不断拓展对物的研究与应用,在设计中对物的物理性的研究交汇。传统中的建筑当然地带有强烈的宗教性与政治性。对精神性的强调是设计的高层次要求。建筑的社会性、公共性和私有性之间关系的演变,对建筑等的精神性的强调程度及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影响,并使之发展和转化。
所有功能化的、由设计而产生的产品——包括建筑,既包含人们的精神寄予(精神的养成本身也包括心灵对物的体验与加工),同时,材料、力学等物理属性也会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成常常只能用艺术才能表达的观念化的形式。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及倾向的最直接体现之一。
未来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思维能力。美学思维是思维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它对人的综合理解能力与创造力的影响,已经被研究所证明。忽略美学教育即意味着教育的不完整性。
大学最应主动在物质环境层面营造具备培育思想活动的空间场。优质的景观、建筑环境对大学人才培育而言极其重要。大学应当是优秀建筑和景观作品的舞台。且每个时期的建设应当是体现前沿性与当下时代特征的标志。校园环境特有的形而上意味,学人对具备思想价值的构筑物的那种喜好与关切,以及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并持续不断的长期影响和打造,理应成为大学对学子人格养成的一种潜在而重要的有力方式,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是被我们相对忽视的。与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忽略美学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
我在担任这个职务后,除了正常的行业工作和社会工作以外,希望配合学校在相关事务上尽绵薄之力。尤其希望在培养高校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力及美学素养方面做一些事,帮助他们至少初步建立起这种意识。
图文、来源|美术学院 编辑|吴诗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