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科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0-01

李科星

职 称: 讲师
博导/硕导: 硕导
所属 部门: 开发所
学科 专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 方向: 提高采收率
联系 方式: **
个人 主页: 无


首页
研究领域
研究团队
联系方式

李科星于2008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结束在江苏油田的博士后研究后,进入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EOR)。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或参与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973”以及油田研究或试验项目20余项,发表文章8篇,发明专利5项,著作权3项,获油田局级科技进步奖1项。
个人简历
●1999.09—2003.07 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士
●2003.09—2005.07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储运工程,硕士
●2005.09—2008.07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
●2008.08—2010.10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从事提高采收率博士后工作
●2011—至今 西南石油大学从事提高采收率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项目
●2006-2007,中石油大港油田,港西油田大孔道识别与封堵技术研究
●2006-2007,中石化河南油田,双河油田VII下层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2005-2006,中海油天津分公司,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研究
●2005-2006,中石油大港油田,聚/碱二元复合体系增/稳粘研究
●2007-2008,中石油塔里木油田,高温高盐油藏诱导式盐沉析深部调驱体系研究
●2008-2010,中石化江苏油田,中低渗砂岩油藏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1-2012,中石油青海油田,南翼山浅油藏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1-2012,中石油长庆油田,高52井区热采提高采收率室内评价
●2012-2013,中石化西北油田,缝洞型油藏连通性及改善水驱效果注采调整研究
●2013-2014,中石油大港油田,港2025断块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2013-2014,中石化江苏油田,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2015-,中石油大港油田,官104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实践
●2015-,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储层润湿性研究
●2015-,中石化西北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影响因素研究
●2016-,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缝洞油藏注气配套技术研究(防窜部分)


代表性成果
(1)申报发明专利及著作权
●一种络合乳酸铬交联剂的制备方法(CN5.8),排名1
●一种低密度二次膨胀型凝胶颗粒(CN7.4),排名4
●一种井间示踪曲线聚类分析方法及装置(CN0.X),排名1
●一种缝洞型油藏注示踪剂注采模型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8.5),排名1
●一种缝洞油藏井间连通通道及流动参数的表征方法(5.8),排名1
●大孔道识别平台V1.0(2015SR200508),排名1
(2)发表论文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识别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5):42-45.
●XN-P大孔道封堵剂室内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9,31(5):143-146.
●JSF-1复合调剖体系的研制与应用[J].油田化学,2010,27(4):411-415.
●交联聚合物动态成胶及运移的室内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34(4):115-121.
●预交联复合调剖段塞注入方式室内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1,4(1):78-83.
●注气速度对空气泡沫防气窜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6):74-77.



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在过去数十年内,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采油率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油气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运用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减缓我国多数油田产量递减速度、维持原油稳产的战略需要。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等三次采油技术系列。其中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气驱包括CO2混相/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热力驱包括蒸汽吞吐、热水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驱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三次采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老油田挖潜增效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由长期从事室内实验研究、油藏工程研究、数值模拟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长期以来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化学驱和控水稳油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及现场应用研究,且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均主持或参与过塔河碳酸盐岩油藏的科研项目;项目组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8项,横向协作项目50多项,自行研制或组装了10余台(套)实验仪器设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编写专著3部,参编专著及教材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办公电话:
E-mail:likx@swp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
邮编:610500

相关话题/工程学院 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