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南科技大学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春涛教授介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0-01

导师类别 硕导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3年1月
联系电话 **
通讯地址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西南科技大学西二楼南3-2
Email zhangchuntao1@126.com

个人简介
张春涛,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工学博士,副教授。2012年12月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结构动力特性及可靠度、建筑工业化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篇;参编国家级标准1部,参编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申报发明专利5项。提出的圈梁构造柱砌体结构、框架结构、轻钢结构等结构形式的装配式建造技术先后在广元、绵阳、南充等地进行了工程示范应用,取得了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良好效果;对Q345/Q420等强度等级的钢材进行了损伤性能力学系列研究,建立了多场耦合损伤模型,分析了复杂环境中高耸大跨钢结构体系及其构件的疲劳性能和动力响应,建立了基于性能水准的输电塔线体系动力可靠度研究理论模型。

工作经历
2013年3月至今在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任教。其中,2013年3月聘为讲师,2015年12月聘为副教授。

教育经历
2002年9月-2006年6月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 本科(推免本校硕士研究生);
2006年9月-2009年6月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结构工程 硕士 指导教师王汝恒教授;
2009年9月-2009年6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博士 指导教师李正良教授。

获奖、荣誉称号
2014年“首届四川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指导教师二等奖;
2015年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2015年“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三等奖”;
2016年“中材科技杯”首届全国玻璃钢/复合材料科技创新大赛指导教师三等奖;
2016年“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指导教师三等奖;
2017年第五届四川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随机系统,大跨及高耸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及可靠度,建筑工业化及村镇民用建筑防灾减灾等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场耦合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抗风可靠度研究(**),24万元,2016-2018,在研;
2.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传统砖木混合结构农房绿色改良技术集成与示范(2015BAL03B03-05),20万元,2015-2017,在研;
3. 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复杂环境下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力学性能研究(15ZB0112),3万元,2015-2017,在研;
4. 主持,绵阳市科技局项目,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14G-03-8),5万元,2015-2017,结题;
5. 第二主研(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大型高铁站房健康监测系统研发,400万,2016.11-2018.12,在研;
6.校博士基金,山地地形中下击暴流对输电塔线体系气动力特性的影响(13zx7111),6万元,2013-2015,结题;

发表论文
(1)张春涛, 李正良, 王汝恒, 贾彬. 冷弯薄壁方钢管梁柱加腋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2, 31(15): 60-67.
(2)张春涛, 李正良, 范文亮, 汪之松. 考虑风向风速联合分布的输电塔线体系风振疲劳研究[J]. 工程力学, 2013, 30(3): 315-322.
(3)张春涛, 李正良, 范文亮, 汪之松等. 遮挡山体对输电塔线体系风振疲劳的影响[J]. 振动与冲击, 2013, 32(10): 185-191.
(4)张春涛, 范文亮, 李正良. 腐蚀方式对Q345等边角钢疲劳性能的影响[J]. 工程力学, 2013, 31(10): 211-218.
(5)张春涛, 范文亮, 李正良. Q345等边角钢腐蚀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4, 33(2): 193-198.
(6)张春涛, 范文亮, 王汝恒, 李正良. 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的输电塔线体系腐蚀疲劳可靠度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4, 33(11): 155-160.
(7)张春涛, 范文亮, 王汝恒, 李正良. 环境腐蚀中Q345等边角钢构件拟静力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4, 31(11): 42562.
(8)张春涛,王汝恒, 李正良.腐蚀与疲劳耦合作用下Q345角钢构件拟静力试验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7, 51(12): 53-62.
(9)张誉,张春涛. 环境腐蚀对Q345角钢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J]. 表面技术, 2016, 45(7): 36-40.
(10)唐利,张春涛. 高温作用下BFRP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科学, 2017, 33(1): 36-40.
(11)钟柏春, 张春涛. 腐蚀方式对Q345钢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 四川省建筑科学与研究, 2017, 43(2): 14-18.
(12)俞登科, 李正良, 范文亮, 张春涛, 等.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Q345单角钢构件损伤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1): 150-156.
(13)李正良,张春涛,范文亮,王汝恒. 薄壁方钢管新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3, 30(2): 72-81.
(14)范文亮, 张春涛, 李正良. 考虑交叉项的自适应响应面法[J]. 工程力学, 2013, 30(4): 78-82.
(15)范文亮, 张春涛,李正良. 广义密度演化方程δ序列解法的误差分析[J]. 工程力学, 2013, 30(6): 1-5.

出版专著和教材
参编《工程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ISBN:978-7-307-14945-8),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015
参编《钢结构基本原理》(ISBN:978-7-5624-9881-1)

科研创新
张春涛,王汝恒,安仁兵. 砌体结构内嵌式方钢管混凝土圈梁-构造柱建造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ZL 2016 1 **.1, 2017-11-14.


教学活动
任教以来,主要讲授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水文学》和《荷载与结构设计原理》等必修课程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指导学生情况
协助王汝恒教授指导张弛、唐利、安仁兵、兰坤昌等6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作为第一和第二导师指导金汉林、王磊、王丽平、矿金鑫硕士的科研和学习工作。

我的团队
房屋修复加固及建筑工业化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春涛
一、团队简介
“房屋修复加固及建筑工业化科研创新团队”由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8名结构工程专业科研骨干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本团队团队长期定位于工程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先后首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4项,地市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本团队在“汶川”、“玉树”、“芦山”及“九寨沟”等地震后的灾区房屋修复加固及快速重建(采用轻钢结构)工程中提炼出诸多科学技术问题,并形成申报了大量研究课题,逐步促进团队科研工作持续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本团队亦基于国家“十三五”发展计划中大力提倡的“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战略,在保存建筑民族特色和地区风貌前提下提出适用于西南地区的民用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从而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然后,本团队长期以来亦对工业民用建筑中大力使用的薄壁型钢、钢管混凝土以及高强型钢构件及其连接方式进行了长期研究,从主要受力结构至围护构件均提出了大量新型耐震建造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为灾害多发的西南地区房屋建筑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本团队重点推进的房屋修复加固及建筑工业化研究工作不仅符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还满足西南地区地震灾害频发的实际现状,亦是学院重点支持建设的“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及“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发展研究方向。
1.主要研究方向
(1)房屋修复加固技术研究
(2)建筑工业化建技术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
(1)新型增强纤维复合材料FRP修复加固技术研究
研究新型增强纤维复合材料FRP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力学性随环境损伤发展的退化规律;展开FRP与木、钢以及混凝土等构件之间连接界面的粘结滑移机理和协同工作原理;分析FRP与木、钢以及混凝土等材料组合构件的受理和变形性能,建立复杂本构关系模型;基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等展开西南地区各类典型民居地震破坏特征和主要受力构件损伤情况,分析结构或构件震损机理,利用FRP展开修复加固技术研究,并展开工程示范。
(2)美丽乡村绿色农房工业化建造技术研究
基于国家“十三五”计划中提出的美丽乡村绿色农房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战略,在保持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征前提下,对各类典型传统民用建筑建造技术进行绿色改良;研究各装配式构件及连接节点展开滞回性能,进行耐震(振)技术改良,建立基于性能的抗震(振)设计方法;研发适用于西南地区各类典型传统建筑结构的新型减隔震(振)装置和减隔震(振)控制技术,对新建结构进行减隔震(振)设计;结合传统建造施工工艺,最终形成成套绿色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并展开工程示范和应用推广。
(3)新型轻质高强钢结构体系工业化建造技术研究
对薄壁钢管、高强角钢、钢管混凝土等构件力学性能展开深入研究,基于各构件连接节点滞回性能提出可靠的连接方式,形成成套高强轻质房屋结构建造技术;分析新型结构体系在震(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机理;研究环境损伤和振动荷载共同作用下新型结构体系的动力可靠度,建立新型轻质高强钢结构体系基于性能的抗震(振)设计理论,研发出快捷、方便的工业化装配技术。



相关话题/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