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他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并解读了《我想象中的新生研讨课》。他认为,大学是一盏灯,新生研讨课是一个指路牌,而老师是一位领路人。新生研讨课虽然因学科而异,但它首先应告诉学生该学科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基础性意义,其次要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后要阐明该学科的发展对人类智慧的贡献所在。
万群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入门:若干分水岭》课程的缘起,尤其阐述了该课程要求的“直觉”和反思。他说,启发学生用直觉的方式理解课程,对“入门”者而言十分必要,这会让初学课程的同学感受到课程的魅力且不会“望课兴叹”。同时,要在直觉的基础上,增加授课的丰富性,让学生领会到课程的内涵。
冯钢介绍了对美国部分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调研情况,并结合自己在英才学院的新生研讨课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建议。他说,80%以上的美国大学都开设有新生研讨课,并视之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相比而言,国内的新生研讨课比较薄弱,学生对本专业的整体认识不深。他认为,新生研讨课的设置要更加系统,学生也要改变不屑一顾的态度认真对待,在“入门”阶段就完成学习方式的转换。
在互动环节,参会师生围绕“新生研讨课应该教什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小班教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英才实验学院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学院的人才培养状况,尤其是新生研讨课的丰富实践。据了解,英才实验学院自2011年起为一年级新生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新生研讨课。学院聘请****、“****”入选者、首席教授等优秀名师为学生授课,旨在通过大师的引领,多角度呈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新生的学术志趣,启迪学术思维,初步培养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