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国祥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9-26

刘国祥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搜索热度
所属教研室:测绘籍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
最后毕业学校:香港理工大学毕业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

教师寄语:1.高格局:要有家国情怀,要以大局为重,要有为国为民之心,“心底无私天地宽”。
2.好修养:做善良、品行端正的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大视野:仰望星空,抬头看路,在国内外竞争环境中考虑规划和发展,“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4.大胸怀:常怀包容之心,做引领者和示范者,影响他人,改变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大能耐:少图眼前利益,多谋长远之计,足智多谋,勇挑重担,解决长久未能企及的理论与技术难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6.宜团结:少些小格局,多点大情怀,少做任性事,多怀敬畏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坚如铁”。
8.应奋进:终生学习,不断超越,“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9.宜方法:多读、多查、多听、多交流,多做、多想、多记、多写作。
10.宜自信:因为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也因此而变得自信。
访问地址:http://yz.swjtu.edu.cn/~2088
**
rsgxliu@swjtu.edu.cn
http://faculty.swjtu.edu.cn/liuguoxiang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教师信息导航基本信息
教学情况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招生信息
学生名单
♣教师简介刘国祥,西南交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学术带头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西南交通大学扬华之星”;“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1987~1991年,在东华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1~1994年,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9~200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2006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空间研究中心从事访问研究;2008年底,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3个月的访问研究。

曾担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7委员会第7工作组副组长,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地图制图学协会卫星测图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ofModernTransportation》和《测绘》编辑委员会委员;曾任首批“国家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学术骨干,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核心学术骨干;长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长期担任国内外10余种知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和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地震形变、滑坡、城市沉降和高铁沉降监测理论研究为主线,长期坚持相关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提出了完备的“永久散射体网络化雷达干涉”遥感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区域形变与长大线路工程沉降监测与评估领域内多年累积的科学与技术难题,为地质灾害防治和我国高速铁路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已在西部地质灾害评估、华北平原沉降评估以及京沪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兰新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先后主持承担了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承担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主持4项国际合作项目,即欧洲空间局、德国宇航局、意大利空间局等的卫星雷达遥感计划研究项目。已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包括在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遥感类国际期刊排名第1)、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EarthObservationandGeoinformation、Computers&Geoscience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近70篇,EI论文8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被授予2011“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教师寄语1.高格局:要有家国情怀,要以大局为重,要有为国为民之心,“心底无私天地宽”。
2.好修养:做善良、品行端正的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大视野:仰望星空,抬头看路,在国内外竞争环境中考虑规划和发展,“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4.大胸怀:常怀包容之心,做引领者和示范者,影响他人,改变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大能耐:少图眼前利益,多谋长远之计,足智多谋,勇挑重担,解决长久未能企及的理论与技术难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6.宜团结:少些小格局,多点大情怀,少做任性事,多怀敬畏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坚如铁”。
8.应奋进:终生学习,不断超越,“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9.宜方法:多读、多查、多听、多交流,多做、多想、多记、多写作。
10.宜自信:因为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也因此而变得自信。
♣研究领域空间大地测量、InSAR三维重建及城市沉降监测、InSAR地壳形变探测与地球物理模型反演、网络化PS-InSAR及其在高速铁路区域沉降监测中的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及其在铁路勘测与区域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类型专业方向
博士地学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学术型00.
博士地学086100交通运输专业型00.
硕士地学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学术型04.摄影测量与遥感
硕士地学085900土木水利专业型03.遥感技术与应用
说明:硕士招生专业是由导师本人填写的,可能有部分老师没有设置,但不代表不招收硕士。

♣招生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教学改革创新,始终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始终以“创新思维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和感染学生。我培养研究生的几点要求:

1.主动获取知识: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是自己动手,主动学习。“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取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有了这种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钱伟长

2.创造发明:打好坚实广博的知识基础,掌握学习与研究的规律与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勇于实践(设计实验,工程项目,社会实践等)

4.团结协作:当今的高度综合性课题和工程项目涵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要靠团队集体的力量去完成和取得成果

5.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几乎都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和文化修养,他们献身于事业的崇高精神,渊博的知识以及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得益于语言文字的修养。”—钱三强
♣教学经历 本科课程:微波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工程测量
硕士研究生课程:合成孔径雷达遥感与干涉雷达
博士研究生课程:遥感理论与影像解译,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教学成果 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8年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学研究成果《高峰建岭,打造铁道工程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高铁“走出去”战略》先后获得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
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先后指导本科生4人次获得全国测绘类科研论文竞赛一等/二等奖,先后指导硕士、博士生6人次获得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先后指导5位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奖。

♣科研团队 多年以来,本创新团队始终瞄准地质灾害防治和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定量遥感、精密测量、环境变化探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为主线,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近30项、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开展了高铁沿线环境变化及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预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发展了基于定量遥感的高铁运营环境检测理论与技术,自主创新了高铁精密测量理论与成套技术,形成了基于雷达干涉遥感的高铁沉降与滑坡监测及预警理论与成套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出版专著6部,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该团队主要依托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和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为基地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在西南交通大学“211工程”和“特色985工程”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测绘、地质学科基础研究实验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建设成了卫星导航定位、高铁精密测量、地基雷达干涉、多功能遥感分析、地质灾害机理与验证等方面的实验系统和大数据处理云平台,使得我校地学学科的科研条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这将为该团队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论文成果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专利成果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出版专著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荣誉与奖励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软件著作权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标准规范编制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学术交流情况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其他成果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学生名单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相关话题/环境工程 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