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胡卸文

西南交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5-12-30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基本信息
胡卸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学科:地质工程

硕士学科:地质工程 

工作单位: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电子邮箱:huxiewen@163.com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个人简历
  胡卸文,博士,教授,博导。1981年本科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1988、1996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8 ~1998年在成都理工大学任教,1998年7月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任教,2001~2008年任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系主任,2010年11月至今任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胡卸文教授主要从事水电、交通等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及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研究等)。尤其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科技人员全过程参与了北川唐家山堰塞湖的抗震抢险技术咨询工作,并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表扬。在上述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含英文20余篇,且有26篇进入EI、ISTP等三大国际检索系统;出版各类学术论著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累计指导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在所主持和参加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中,分别有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5和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胡卸文教授分别在2000年获“铁道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3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5年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08年获“茅以升科技奖铁道科学技术奖”以及“第五届詹天佑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奖”。

  胡卸文教授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以及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等职。
教育经历
工学学士 1981.9-1985.7 成都地质学院 水文地质

工学硕士 1985.9-1988.7 成都理工学院 工程地质

工学博士 1992.9-1996.12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
工作经历
1988.07-1991.04 成都地质学院 助教

1991.04-1994.11 成都理工学院 讲师

1994.11-1997.03 成都理工学院 副教授

1997.03-1998.07 成都理工学院 教授

1998.07-2000.12 西南交通大学 教授

2001.01-至今 西南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
1、边坡及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

2、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科学研究
主持与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60余项科研工作:

一、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

[1]2008-2009,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西南山区河流水库岸坡坍岸机理及预测研究,项目主持人;

[2]2008-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部岩体和软弱结构面的变形及强度特性及其参数评估方法(**),项目主持人;

[3]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溃坝机制及堰塞湖可利用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4]2008-20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域岛礁岩体质量分类体系及标准研究(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之子课题)(2008BAG07B01),项目主持人;

[5]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强震作用下高速远程和短程滑坡运动机理及堵江溃坝模式对比研究(**),项目主持人;

[6]2011-2014,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植被发育斜坡对强降雨过程的地下水响应机制及其灾害效应,项目主持人;

[7]2014-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强震作用下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机理研究(**),项目主持人;

二、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

[1]1999-2000,地矿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项目,高地应力环境与岩体力学特性关系(KF015),项目主持人;

[2]1999-2001,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项目,蒋家沟流域滑坡与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转化机理,项目主持人;

[3]1999-2002,国家电力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岩基强度及各向异性研究(SPKJ006-02-04-02),项目主持人;

[4]2000-2002,国务院三峡移民开发局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三峡库区奉节县城库岸稳定的环境场效应,项目主持人;

[5]2001-2002,国家电力公司“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项目,水电站水工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12-03-02-02),项目主持人;

[6]2001-2003,铁道部项目,圆梁山隧道岩溶及地下水超前预测预报常规地质分析技术研究(2001G009),项目主持人;

[7]2004-200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四川省绵阳市、泸州市、乐山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2),项目主持人;

[8]2005-2007,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长江上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6),项目主持人;

[9]2007-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项目,西南山区河流水库岸坡坍岸机理及预测研究,项目主持人;

[10]2008-200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北川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溃坝效应研究(DZKJ-0812),项目主持人;

[11]2009-2011,铁道部项目,京沪高铁区域地面沉降机理、模型及预测研究,项目主持人;

[12]2012-2014,中国水电顾问集团项目,水电水利工程泥石流勘察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持人;

三、主持的横向项目(48项)

[1]1999-2001,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岩体质量分级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2]2001-2003,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岩体质量分级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3]2002-2004,浙江省工程勘察院项目,浙江舟山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设计,项目主持人;

[4]2003-2004,郑州铁路局勘测设计院项目,山西大宁铁路采空区勘查及工程适宜性评价,项目主持人;

[5]2003-2004,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水库区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6]2003-2004,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主持人;

[7]2004-2005,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大渡河黄金坪水电站坝区泥石流危险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8]2004-2005,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美姑河坪头水电站工程区地质灾害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9]2005-2006,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坝区泥石流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10]2005-2006,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大渡河龙头石水电站海尔沟泥石流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11]2005-2006,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美姑河坪头水电站坝区柳洪沟泥石流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12]2005-2006,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13]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通口河漩坪水电站坝区马铃岩滑坡稳定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14]2006-2007,西南石油大学项目,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环境地质灾害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项目主持人;

[15]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安置永定桥水利水电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16]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流沙河流域移民安置场地泥石流危险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17]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移民工程区连渣依木泥石流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18]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普斯罗沟泥石流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19]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杂谷脑河毛尔盖水电站地质灾害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20]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近坝库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主持人;

[21]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库区周家坪滑坡稳定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22]2006-2007,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宝兴河出居沟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23]2007-200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瓦斯沟龙洞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24]2007-200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宝兴河民治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25]2007-200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大渡河黄金坪水电站叫吉沟泥石流治理设计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26]2007-200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大渡河磨子沟泥石流危害性研究及评价,项目主持人;

[27]2007-200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冰水堆积区泥石流暴发启动机理及危险度预测软件系统开发,项目主持人;

[28]2007-200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29]2007-200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通口河漩坪水电站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30]2008-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色古沟泥石流危害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31]2008-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四川省大渡河磨子沟泥石流危害性研究及评价,项目主持人;

[32]2008-2009,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项目,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昔格达粘土岩蠕变试验研究,项目主持人;

[33]2008-2009,济南鸿运铁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河北遵小铁路龙须门滑坡稳定性及整治工程,项目主持人;

[34]2008-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西昌市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以及库岸稳定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35]2008-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西昌市东河水库上坝址库区支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和水库库岸稳定性及水库渗漏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36]2008-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宝兴河硗碛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库岸稳定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37]2008-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足木足河卜寺沟水电站水库浸没、库岸稳定及塌岸范围界定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38]2008-2009,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震后北川县城~唐家山堰塞湖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项目主持人;

[39]2008-2010,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冰水堆积区泥石流暴发启动机理及危险度预测软件系统开发,项目主持人;

[40]2009-2010,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雅砻江官地水电站黑水河沟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调查,项目主持人;

[41]2009-2010,四川省地矿局909地质队项目,贵州六盘水月照机场边坡稳定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42]2009-2010,四川华电杂谷脑河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杂谷脑河狮子坪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库岸稳定性专题研究,项目主持人;

[43]2009-2011,济南铁路局东都-平邑线建设指挥部项目,新建东都-平邑线铁路工程铁路路基下伏多层富水大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持人;

[44]2011,山东新泰市住房建设局项目,山东新泰市跨新建东都-平邑线铁路工程下穿隧道路基下伏大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持人;

[45]2011-2012,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浙江省宁波-舟山港六横梅山疏港公路双屿门大桥里癞头礁锚碇边坡三维地质模型及稳定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46]2012-2013,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锦屏一级水电站-西昌换流站左岸电塔塔基边坡勘查及治理设计,项目主持人;

[47]2013-2014,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主持人;

[48]2013-2014,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雅砻江新龙水电站上游库区边坡倾倒变形体稳定性研究,项目主持人;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出版著作
[1] 黄润秋,王士天,胡卸文等著. 澜沧江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坝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 胡卸文.无泥型软弱层带物理力学特性.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黄润秋,胡卸文等著. 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及其工程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4] 殷跃平,胡卸文等著.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4.

[5] 黄润秋,许强,胡卸文等著.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6] 李乔,胡卸文等著. 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 赵世春,胡卸文等著.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对策.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 黄润秋,胡卸文等著.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9] 许强,胡卸文等著.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10] 潘永坚,胡卸文等著. 海域岛礁桥梁地基精细化综合勘察技术.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发明专利
[1] 胡卸文,朱海勇,钟生军,虞修竞. 地下分水岭演示仪 (发明专利号:ZL 2008 1 **.8). 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号:第635525号.

[2] 赵晓彦,富海鹰,庞烈鑫,胡卸文,等.地下水局部与区域渗漏演示仪(发明专利号:ZL 2008 1 **.8). 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号:第725328号.

出版教材
[1] 胡卸文. 校级本科生教材: 工程地质学. 校级重点课程,2006.

[2] 胡卸文. 研究生特色教材. 工程岩土学. 2006.

学术论文
[1] 胡卸文,宋跃. 裂隙性粘土粒度成分的分形结构. 山地研究(中文核心期刊), 1997,15(4): 219-223.

[2] 胡卸文,黄润秋,等.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ock masses quality in damsite of Xiaowan hydroelectric 1project, Lancang River.第八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ISTP检索), 加拿大温哥华, A.A.Balkema, 253-256.

[3] 胡卸文. 无泥型软弱层带物理性质的围压效应. 山地学报(中文核心期刊),1999, 17(1): 86-90.

[4] 胡卸文,王治平. 粘土体裂隙效应中的分形几何现象. 四川水力发电(统计源期刊), 1999, 126(1), 82-85.

[5] 胡卸文,马洪生. 南部县城塔子山危岩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增刊) (中文核心期刊), 1999, 29(3).

[6] 胡卸文. 无泥型软弱层带强度参数取值研究. 山地学报 (中文核心期刊),2000, 18(1): 52-56.

[7] 胡卸文. 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参数取值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1): 109-112.(EI检索号: **79 )

[8] 胡卸文. Developed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olling scheme of Tazishan dangerous rock masses in Nanbu County Town, Sichuan. 第八届国际滑坡大会论文集(ISTP检索), 英国威尔士, A.A.Balkema, 267-270.

[9] 胡卸文. 无泥型软弱层带强度特性的动力学试验研究. 实验力学(中文核心期刊), 2000, 15(3): 329-335.

[10] 胡卸文. 国道318线二郎山西口至康定县城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治理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1, 10(1): 65-68.

[11] 胡卸文. 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特性的动力学试验研究. 水力发电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1, (1): 1-6.

[12] 胡卸文. 无泥型软弱层带在动荷载作用下阻尼特征. 工程地质学报(统计源期刊), 2001, 9(3): 258-262.

[13] 胡卸文. 云南蒋家沟流域泥石流沟谷演变的非线性特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文核心期刊), 2002, 11(1): 94-97.

[14] 胡卸文,钟沛林. 岩体块度指数及其工程意义. 水利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2, (3): 80-83.

[15] 胡卸文,钟沛林. 似层状结构岩体变形参数的软弱层带厚度效应.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21(9): 1302-1306.(EI检索号: **64)

[16] 胡卸文. 软弱层带对似层状结构岩体强度参数的影响. 山地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3, 21(3): 365-368.

[17] 胡卸文,吕小平,等. 四川某矿山边坡失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山地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4, 22(2): 224-229.

[18] 胡卸文,陈光. 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下浅埋洞室顶板最大安全荷载预测. 中国铁道科学, 2005, 26(4): 68-72.(EI检索号: **77)

[19] 胡卸文.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文核心期刊), 2007, 34(1): 126-128.

[20] 胡卸文,朱海勇,吕小平,等. 大跨度高塔柱桥基边坡稳定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26(Supp.1): 3177-3182.(EI检索号:**452 )

[21] 胡卸文,黄润秋,等. 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堰塞坝溃坝模式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1):181-189. (EI检索号: **556)

[22] 胡卸文,吕小平,朱海勇,等. 唐家山堰塞湖大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堵江危害性评价.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4):850-858.(EI检索号:**015 )

[23] 胡卸文,黄润秋,朱海勇,等. 唐家山堰塞湖库区马铃岩滑坡地震复活效应及其稳定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6):1270-1278.(EI检索号: **209)

[24] 胡卸文, 罗刚, 黄润秋, 等.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山体震后稳定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11):2349-2359. (EI检索号:**938)

[25]胡卸文,朱海勇,吕小平,等. 唐家山堰塞湖库区(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触发效应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41(3):63-71.(EI检索号: **228 )

[26] 胡卸文,吕小平,等. 唐家山堰塞坝“9.24”泥石流堵江及溃决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核心期刊),2009,44(3):312-320.

[27] 胡卸文,张志鹏,等. 基于圆弧型滑面搜索的松散堆积体边坡坍岸宽度预测方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文核心期刊), 2009,36(2):347-51.

[28] 胡卸文,伊小娟,等.不同三轴应力途径下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文核心期刊), 2009,36(4):57~61.

[29] 胡卸文,刘娟,等.雅砻江周家坪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统计源期刊), 2009,20(1):10-13.

[30] HU Xiewen, LUO Gang, LIU Juan, et al. Developmental features and evaluation of blocking dangers of Big Ditch debris flow in Tang Jiashan dammed lak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Geolog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7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f IAEG(ISTP检索), 2009: 918-926.

[31] 胡卸文,罗刚,王军桥,等. 唐家山堰塞体渗流稳定及溃坝模式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 29(7):1409-1417.(EI检索号:**296)

[32] Xiewen HU, Gang LUO, Xiaoping LV, et al. Research on earthquake induced slope failure in Tang Jiashan dammed lake. Aucklang, New Zealand,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AEG Congress, A BALKEMA BOOK(ISTP检索), 2010:3019-3026.

[33] HU Xiewen, LUO Gang, LV Xiaoping, et al.Analysis on dam-breaking mode of Tangjiashan barrier dam in Beichuan count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1, 8(2):354-362. (SCI 检索)

[34] HU Xiewen, LUO Gang, HU Hengyang,et al.Analyses of river-blocking and breaking mode of "9.24" debris flow near Tangjiashan barrier dam.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and 2nd North American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 511-516, Banff, Canada, 2012.06.3-8.

[35]胡卸文,宋大各,等. 京沪高铁沿线某地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核心期刊), 2011, 30(9):1739-1746.

[36]胡卸文,伊小娟,等. 无泥型软弱层带饱水前后强度特性现场试验. 山地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11, 19(3):210-216.

[37] HU Xiewen, LUO Gang, et al. Developmental Features and Evaluation of Blocking Dangers of Dashui Ditch Debris Flow of Tangjiashan Dammed Lake.Environmental Ge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urvey for Territory Protection and Population Safe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ngeoPro-2011(ISTP检索),2011.

[38] 马洪生,胡卸文,等. 神经网络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统计源期刊), 1999, 10(1):49-53.

[39] 苏金明,胡卸文,等. 考虑环境效应的悬臂桩排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中文核心期刊), 1999, 10(4):57~62.

[40] 周志东,胡卸文,等. 西南某水电站坝肩岩体质量分级方法选取探讨.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1999, 26(1):82-85.

[41] 曾记全,胡卸文,等. 岩体力学各向异性试验研究. 水电工程研究(统计源期刊), 2001, (2):8-21.

[42] 李俊才,胡卸文,等.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泥石流发育状况及其沟谷形态的非线性特征. 山地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01, 19(1):29-32.

[43] 陈光,胡卸文,等. 废弃浅埋洞室围岩稳定性及破坏机制分析. 四川水力发电(中文核心期刊), 2004, 24(3):12-14.

[44] 蔡斌,胡卸文,等. 模糊综合评判在绵阳市环境地质风险性分区评价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文核心期刊), 2006, 33(2):67-70.

[45] 魏玉虎,胡卸文,等. 分形理论在土体粒度成分特征评价中的应用. 安徽地质(统计源期刊), 2006, 16(2):120-122.

[46] 张友谊,胡卸文,等. 峡口滑坡稳定性及其敏感因素分析. 路基工程(中文核心期刊), 2006, (5):44-46.

[47]吴丽君,胡卸文,等. 深启低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动力特性. 四川建筑(统计源期刊), 2006, 26(5):56-57.

[48] 薛峰,胡卸文,等. 龙达沟泥石流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的研究. 四川建筑(统计源期刊), 2006, 26(5):158-59.

[49] 朱海勇,吕小平,胡卸文,等. 大桥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分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6, 33(6):557-560.

[50] 朱海勇,胡卸文,等. 山区水库坍岸预测方法研究现状及评价. 路基工程(中文核心期刊), 2007, (1):85-86.

[51] 王建,胡卸文,等. 工程活动对某水电站大桥沟泥石流的影响. 路基工程(中文核心期刊), 2007, (1):96-98.

[52] 张友谊,胡卸文,等. 滑坡与降雨关系研究展望. 自然灾害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7, 16(1):104-108.

[53] 张友谊,胡卸文,等. 柳洪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铁道建筑(中文核心期刊), 2007, (3):70-72.

[54] 张友谊,胡卸文,等. 陇西河滑坡成因分析及其稳定性评价. 路基工程(中文核心期刊),, 2007, (2):144-146.

[55] 张友谊,胡卸文,等. 雅安市峡口滑坡蠕变监测及其演化趋势分析. 铁道建筑(中文核心期刊), 2007, (5):69-72.

[56] 张友谊,胡卸文,等. 库水位等速上升作用下岸坡地下水浸润线的计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文核心期刊), 2007, 34(5):646-49.

[57] 李水平,胡卸文,等. 西气东输管道水毁类型及发育特点.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中文核心期刊), 2007, 18(1):46-49.

[58] 章璇,胡卸文,等. 泸州市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分区评价.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中文核心期刊), 2007, 18(1): 57-60.

[59] 吴迪,胡卸文,等. 层次分析法在西气东输管道水毁影响因素评价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中文核心期刊), 2007, 18(1): 104-107.

[60] 宋大各,胡卸文,等. 三维建模技术在城市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四川水利(统计源期刊), 2008, (4):61-63.

[61] 李仰波,胡卸文,等. 某水电站近坝库区堆积体坍岸涌浪分析与评价. 灾害学(中文核心期刊), 2009, 24(1): 35-38.

[62] 汪雪瑞 ,胡卸文,等. 乐山城市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及管理体系研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统计源期刊),2009, 20(1): 25~30.

[63] 宋大各,胡卸文,等.GOCAD技术在城市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统计源期刊),2009, 20(1):55-59.

[64] 童亮,胡卸文,等. GOCAD在某桥基边坡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研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统计源期刊),2009, 20(1):60-65.

[65] 苏金明,傅荣华,胡卸文. 基于MATLAB的地学可视化实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统计源期刊), 2009, 20(1): 83-86.

[66] 李朝安, 谭炳炎, 胡卸文. 汶川“5·12”地震公路灾害分析和防治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09, 18(6): 97-102.

[67] 罗 刚,胡卸文,张耀. 平面滑动型岩石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45(4): 521-526. (EI检索号:**461)

[68] 张耀,胡卸文,等.海域岛礁桥梁地基岩体质量分级体系研究. 工程地质学报(统计源期刊),2010,18(3): 431-436.

[69] 张耀,胡卸文,等.海域岛礁桥梁地基岩体质量分级控制因素研究. 四川水力发电(中文核心期刊), 2010,29(3): 84~86

[70] 刘娟,胡卸文,等. 松散堆积体水下稳定坡角与粒度成分的关系.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统计源期刊),2010,30(4): 71-75.

[71] 罗刚, 胡卸文,等. 西南某拟建机场中部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铁道工程学报(增刊)(中文核心期刊), 2010,(2):28-233.

[72] 彭永良,胡卸文,等. 河北省宽城县遵(化)—小(寺沟)铁路某滑坡治理措施研究. 工程地质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11,19(2): 271-276.

[73] 彭永良,胡卸文,等. 河北省宽城县某滑坡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山地学报(统计源期刊),2011,19(5):591-597.

[74] 牛彦博,胡卸文. 鱼洞河滑坡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中文核心期刊), 2011,22(3):20-25.

[75] 彭永良,胡卸文,等. 复杂采空区注浆效果物探检测方法试验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文核心期刊), 2011,38(5): 38-42.

[76] 李朝安,胡卸文,王良玮. 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自然灾害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2011,20(5):74-81.

[77] Gang Luo, Xiewen Hu, Chengzhuang Gu,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the Kinetic Mechanism of Tangjiashan Landslid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2,4(2):149-159.

[78] 罗刚, 胡卸文, 顾成壮. 强震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理及启动速度研究. 岩土力学, 2013,34(2): 483-490.(EI检索)

[79] LUO Gang, HU Xiewen, GU Chengzhuang, et al. Seismic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Plane Sliding Rock Slopes.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and 2nd North American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 1813-1818, Banff, Canada, 2012.06.3-8. (国际会议录用待刊)

[80] GU Chengzhuang, HU Xiewen, LUO Gang, et al. Starting mechanism of high-speed landslide induced by earthquake and calculation of its departure velocity.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and 2nd North American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 1017-1022, Banff,Canada, 2012.06.3-8.

[81] 顾成壮,胡卸文,罗刚,牛彦博,胡恒洋. 地震滑坡启程动力学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7(4):567-572.(EI 检索)

[82] 胡恒洋, 宋大各, 胡卸文. 基于粉煤灰掺量的采空区注浆材料配比试验研究. 四川水力发电, 2012, 31(2): 146-148.

[83] 李朝安, 胡卸文, 王良玮. 泥石流源地降雨渗透深度检测仪的研制及应用.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002): 168-171.

[84] 曾锦秀,胡卸文,罗刚,顾成壮,张耀. 高填方填筑层数对填筑体沉降影响的数值模拟. 山地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12,(4):491-496.

[85] 顾成壮,杨鸿发,胡卸文,曾锦秀,罗刚. 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地震滑坡启程能量转换. 岩土力学,2012,33(增1):297-302. (EI检索)

[86] 李朝安, 胡卸文, 李冠奇, 等. 四川省 “8.13” 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2): 257-263.

[87] 牛彦博,胡卸文,罗刚,顾成壮. 汉源二蛮山高速滑坡启程阶段孔隙水压力效应分析. 工程地质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13,21(1):69-75.

[88] 顾成壮,胡卸文,张茂淳,罗刚. 强降雨下平滑型滑坡坡体水流运动及其边坡稳定效应. 岩土力学,2013,34(4):1075-1081. (EI检索)

[89] 胡卸文, 顾成壮, 牛彦博, 等. 芦山地震触发大岩崩滑坡-碎屑流特征与运动过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48(4): 590-598.(EI检索)

[90] 胡卸文, 林晋辉, 张茂淳, 等. 宝兴县城周边 4.20 芦山强烈地震地质灾害触发效应.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4):599-608.(EI检索)

[91] 彭永良, 胡卸文, 宋大各, 等. 大型复杂采空区注浆效果检测方法研究. 工程地质学报, 2013, 21(4): 664-671.

[92] 宋大各, 胡卸文, 彭永良, 等. 复杂采空区注浆效果检测综合物探方法研究. 工程勘察, 2013 (5): 85-89.

[93] X.W. Hu*, G. Luo, J. L. Lv, Y.Y. Hu, J.X. Liang & L. Fang. Seepage stability and dam-breaking mode of Tangjiashan barrier dam induc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roceedings of IAEG XII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Geology for Society and Territory, Torino, Italy,2014.09.15-19.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荣誉奖励
任现职以来,共获得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2、4项,省部级以下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1] 1997年,“澜沧江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坝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

[2] 2002年,“工程地质综合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

[3] 2002年,“岩基强度及各向异性参数研究”项目,国家电力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

[4] 2004年,“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岩体结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5] 2004年,“崩滑地质灾害模拟预测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3);

[6] 2005年,“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

[7] 2005年,“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9);

[8] 2007年,“无泥型软弱层带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9] 2008年,“西堠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10] 2013年,“铁路路基下伏多层富水大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3);

[11] 2014年,“高速滑坡致灾机理及抢险加固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12] 2002年,胡卸文被铁道部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3] 2003年,胡卸文荣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4] 2004年,胡卸文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评为“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15] 2005年,胡卸文荣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

[16] 2005年,胡卸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称号;

[17] 2007年,胡卸文为专业建设负责人的“地质工程”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18] 2008年,胡卸文被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评为“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

[19] 2008年,胡卸文被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评为“第七届詹天佑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奖”。

[20] 2013年,胡卸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称号;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科研团队
1)团队名称:西南交通大学“高速滑坡成灾机理”创新团队
胡卸文,程谦恭,巫锡勇,王鹰,吴光,陈强,赵晓彦,赵志明。

2)课题组教师队伍
胡卸文,程谦恭,巫锡勇,王鹰,吴光,陈强,赵晓彦,赵志明。

3)指导博士生

姓名年级教育背景论文题目毕业去向
张友谊2003级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不同降雨条件下峡口滑坡稳定性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汪雪瑞2005级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山区城市环境地质风险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在读
罗刚2008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在读
宋大各2008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大型富水采空区注浆效果检测的理论与实践在读
顾成壮2010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强降雨下高速远程及短程滑坡形成机制及运动机理在读
马洪生2010级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未定在读
4)指导硕士生

姓名年级教育背景论文题目毕业去向
蔡斌2003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四川省绵阳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及分区研究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白明志2005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漩坪水电站马铃岩滑坡在泄洪雾化条件下稳定性研究中铁二院成都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李水平2005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西气东输管道沿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吴迪2005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水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李仰波2006级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近坝库岸业隆冰水堆积体稳定性研究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章璇2006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四川省乐山市城市环境地质数据库建模及应用浙江省工程勘察院
童亮2006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GOCAD在某桥基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研究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刘娟2007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硗碛水电站库区不同松散堆积体边坡坍岸模式及范围预测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籍长志2007级西南交大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基于桥基荷载作用下的溶洞顶板稳定性研究内蒙古科技大学
王军桥2007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唐家山堰塞坝形成机制及溃坝模式分析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杨俊锋2007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唐家山堰塞湖库区马岭岩滑坡体稳定性研究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
伊小娟2008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大型水电站坝区深部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田洪宁2008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六盘水机场跑道高填方及下伏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成昆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王帅雁2008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京沪高铁DK119-DK123段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研究临海市国土资源局
张耀2009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海域岛礁岩体质量分类体系研究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郭钾2009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山东某铁路路基大型采空区注浆前后顶板围岩稳定性研究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欧阳刚2009级西南交通大学黑水河泥石流特征及其防治对策未定
林晓2010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浙江温岭长屿洞天不规则洞窟稳定性研究在读
何鑫2010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新建铁路东都-平邑线路基下伏采空区注浆效果检测研究在读
牛彦博2010级河海大学汉源县二蛮山高速远程滑坡启动机理的研究在读
曾锦秀2011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未定在读
林晋辉2011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未定在读
徐皓2011级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未定在读
张茂淳2011级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未定在读
张书珩2011级东南大学土木工程未定在读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一、教学工作
1、每学年完成本科生教学如下:
1)《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专业课程),2006年以前为3学分,2006年以后为5学分;
2)地质工程专业三年级野外实习:峨眉山地质综合实习4周;
3)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每年3~6人不等。
2、每学年完成研究生教学如下:
1)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及参数取值》3学分;《地质工程导论》3学分;《工程岩土学》3学分。
2)工程硕士课程:《地质工程导论》3学分;《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3学分。
3)博士研究生课程:《工程岩土专论》3学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2学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理论与方法》2学分。
4)截止2008年3月,共指导工学硕士研究生24人,工程硕士8人,博士研究生7人。其中已毕业工学硕士研究生10人,工程硕士5人,博士研究生1人。


二、教学成果
1、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地质工程类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第一主持,2006年。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招生要求
(1)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2)英语具有较好的读、写、听、说能力,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

(3)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

(4)熟练使用Office、AutoCAD等软件,有一定的编程基础。
欢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专业同学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培养
无论是直博生、硕博连读生或者是取得硕士学位后考取的博士生,入学后必须与导师一起制定你未来5年或者4年的学习科研规划和主攻的科研方向;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撰写等工作;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的任务。导师鼓励、支持和奖励勤奋刻苦表现优秀的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硕士生培养
无论是学术型硕士生还是专业学位型硕士生,入学后必须与导师一起制定你未来3年的学习科研规划和研究方向;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论文开题、学位论文撰写等工作。

导师鼓励、支持和奖励勤奋刻苦表现优秀的硕士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导师推荐优秀网站:

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

科学网电子杂志:http://www.sciencenet.cn/dz/add_user.aspx

小木虫:http://emuch.net/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帮助返回首页加入收藏夹交大主页

胡卸文教授主页:个人信息科学研究论文成果荣誉奖励科研团队课程教学招生信息团队风采English



2008年6月6日上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专家会商组受到温总理接见(左3为胡卸文教授)
2008年6月6日上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专家会商组受到温总理接见(第三排右3为胡卸文教授)
2008年6月5日,胡卸文教授在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过程中接收四川电视台采访
2009年,胡卸文教授荣获茅以升科技奖
2011年,胡卸文教授(中)参加莫斯科国际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10年,胡卸文教授(左一)参加新西兰第11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
 
Welcome to Cheng Qiangong's Homepage



-----------------------------------------------------------------
登录帮助首页收藏交大
HomePersonalResearchPublicationHonorsTeamTeachingApplicant infophotoEnglish

Basic Information
Hu Xiewen

Ph.D., Professor

Vice President,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WJTU
Contact
Add: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111 Erhuan Road,North 1st Section,Chengdu 610031,China

Tel: +86-**

E-mail: huxiewen@163.com

Biography
 Prof. Hu is mainly engaged i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ssues of major hydropower project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such as the stability of slope and surrounding rock masses underground excavation, geological hazards and prevention, etc. In 2008, soon after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 specialist consultant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Prof. Hu participated in the entire procedure of Earthquake Relief Consultation Service works of Tangjiashan Barrier Lake, and was warmly received by Premier Wen Jiabao and was praised by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for his hard works.

 Prof. Hu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90 papers in geotechnical or related fields. Also he has published 9 monogragh and presented 2 patents for invention. Among the national and/or the provin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directed (cooperated) by Prof. Hu, one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chievement Reward. In addition,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awards are 3, 5 and 5 issued by Provincial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Prof. Hu was awarded “Young and Middle-Aged Specialist of the Railway Ministry with Prominent Contribution or Achievements” in 2000, and “Sichuan Provincial Specialist with Prominent Contribution or Achievements” in 2003, “Sichuan Provincial Scholarship Leader” in 2005 as well as “Mao Yisheng Railw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and “The 5th Zhan Tiany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08.

 He is a member of

* Higher School Edu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ubjects

* Engineering Geology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 Power Station Project Society of Sichuan

* Sichuan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etc.

 and

* The director of Geology Education Branch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Sichuan Province
Education
* B.S.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merly Chengdu College of Geology) in 1985;

* M.S.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1988;

* Ph.D.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1996.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 1988-1998,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1998-2008,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 2010-present,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相关话题/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