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村支书”,就是肩上的责任
“博士级村支书”、“丛木村第一书记”……在扶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报道中,每每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就会感受到肩头的那份沉甸甸的担子——2015年10月22日那一天,学校党委组织部和校办相关负责人把我送达了高县,开始了庆符镇丛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相关工作。当地老乡们口中那一声声“王书记”,不仅代表着我这个“外来汉”正式成为了村子的一员,在“村支书”这个称谓的背后,更有着一份责任以及一整个村子脱贫致富的期待。
政策指导:扶贫攻坚方向所在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至此,在扶贫工作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等精准定位事宜,则成为了整个扶贫攻坚战的关键。相对过去的粗放扶贫来说,精准扶贫更重视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旨在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以及精确管理。
因为有了“精准扶贫”的这一指导思想,了解工作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熟悉我所负责的132户、484名贫困村民具体情况,就成为了开展整个扶贫工作的关键。
出发前我做了大量全盘性的功课,了解了高县的基本情况是农业为主,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柱性产业为蚕桑、茶叶类;到达高县,来到我自己负责的丛木村后,第一时间参与到公路测量等一线工作。在与庆符镇党委政府、村两委接洽后,我随即到办公室找出咱们村的规划以及132户贫困户的资料进行学习。在文献资料学习与参加丛木村一线工作结合的方法中,我用了约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丛木村基本情况以及村民脱贫的渠道、方向的系统化了解。
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是我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扶贫事项里的大方向。具体到如何“精准”,怎样“扶贫”,国家更是给出了全面的操作蓝本,即:“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针对我们村的具体情况,“五个一批”的指导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的。
通过对于“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具体扶贫工作中的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作为“五个一批”的践行者,我更是看到了国家在扶贫问题中,打出的漂亮“组合拳”。因为有了这样的体会,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工作中,我更要重视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对于我国提的“扶贫观”,我省推进的扶贫要求认真吃透;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立足职能、找准定位。在理论落实到村的过程中,我定期组织村干部以及部分党员学习中央政策,因为只有了解国家政策,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身体力行:千里工事始于足下
自2015年起,就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基础上,现今的扶贫工作布局较以往有了较大的调整和侧重变化。“精准扶贫”是一个关键词也是高频词。就我而言,我的工作主要涉及成都理工大学与高县整体的联动、我所在的丛木村具体脱贫发展两大板块。
在学校与当地工作的对接方面,我每周需要多次前往县里的扶贫与移民局了解当地提出的需要,结合理工大学的学科特点、专业优势,有针对性的将我校共计18个参与扶贫工作的学院安排在具体的村落,做好当地与学校的纽带作用。在我所负责的丛木村具体工作上,则需要做到家家入户,常驻到当地,实地走访每一户村民,收集他们所想所需等一手资料。
在走访中,我了解到丛木村居民大多因疾病困扰、文化程度不高、残疾致贫而陷入了生活的困境。比如在我们村有就一户很典型的情况:贫困户王华玲家因孩子患上了“肌无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以及家人时时刻刻的照顾。疾病让这户人家的经济被拖跨,主要劳动力被困于家中,而她家饲养的鸡苗也因无精力管理被村里的猫狗叼走了不少。
了解她家情况后,我和村两委干部同王华玲一起商量,指导她家加固鸡圈栅栏、建议她改养殖品种为易饲养管理的生猪,并提供了扶贫经费来落实这些建议。针对村民具体情况,解决贫困户的具体问题——只有走访到位、交流到位,我们才能把精准扶贫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我们的村两委班子每天八点半集合,几乎是从早走到晚,中午没时间吃饭就会有村民热情邀请我们去下碗面条,吃完了继续走访。在入户识别的过程中,我们在养殖、教育、交通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就养殖而言,我们挨家调研、了解村民愿意养殖什么品种,提供专项资金和技术支持,并着力打造电商平台,为村民们提供畅通的养殖品销路;在教育方面,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与丛木村小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小学”的关系,今后将长期开展支教活动;在交通建设方面,拓宽已有公路、修筑联户路,加强丛木村与界的联系则是在脱贫过程中,已经提上日程,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 正是因为扶贫事项是一个庞大且重要的工事,我们这些驻村干部们更要一步一个脚印,事必躬亲、踏实而行。
三思而动:思考是成功的保障
两个多月的扶贫工作中,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扶贫工作并不是脑门一热、大腿一拍就可以随意做决定,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有着国家政策的指导支持,我们也要重视思考的力量,成熟的考虑,负责任地做每一个决定。
此次扶贫,我们的工作方向大致分为教育支援、党建帮扶、农产品经销帮扶、智力与科技支持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落实着,而智力支持方面因涉及到产业的规划与发展,则成为了诸多工作中颇具难度的一个分支,也是对来自于高校的驻村干部们的一个巨大挑战。
产业发展是难点也是重点,在国家对于扶贫工作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能实实在在推动一个县、一个村的脱贫致富的好点子以及科学的规划。根据丛木村山地、丘陵居多的地形,我们初步拟定了产业发展以种植果树为主。经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当地水土特点的考察,我们班子提出了大量种植黄桃、枇杷一类的水果作物的设想。这个想法得到了热烈的讨论以及村民们的认可,可是我知道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这项种植产业可能带来的成功设想中,我们必须要考虑产业启动后潜在的风险;设想一旦实际情况有变数,我们如何发挥止损力以及改进下一步操作。简单来说,我们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声音,需要专家的建议指导。
作为丛木村第一书记,我要看到当下市场对于黄桃等水果的较大需求量,我也需要预设如果村民种出来的作物不能及时销售该如何处理。我们是否需要开设一个水果罐头厂来延续产品周期,我们产业的规模如何设定才科学?村干部班子的一个决定可能会影响到这个村子未来四、五年的贫富之别,所以我们需要三思后行;这样的产业动静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要多想多学。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科研人员、一名基层管理者,我的工作经历给予了我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思维模式和不怕苦不怕难的工作作风。所以,我清晰地知晓,在扶贫攻坚越是紧急、越是重要的背景下,我们越是要有沉淀下来的耐心与韧性。思考不是畏难,只有思考才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组织村干部及党员学习上级扶贫工作相关文件及精神

走访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