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大学生与“十佳”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是试卷上多出的十几分,还是分数背后堆砌而成的书山之路?是赛场上的奖牌奖杯,还是无数个挥汗负伤的日夜?是简历上丰富的活动经历,还是一份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勇气?
2015年12月正式出炉的第八届“十佳大学生”名单将“优秀”摆放在我们眼前,更将一份对于自己的期待激活于心中。讲述“十佳”的故事是为了见贤思齐力,让你我找到更好的自己——我们不作“十佳”风采的搬运工,我们需要的,是以优秀为榜样,锻造出更多的“十佳”学子,让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努力中,成为自己的“十佳”。
王雷:下一个100米

十佳大学生王雷
人物简介:王雷,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核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专业2013级研究生。已发表SCI论文1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田径比赛冠军、打破四川省大学生田径纪录,曾获西昌国际马拉松赛半程赛第5名。
从大二到研三6年,脚上的跑鞋沾着晨露,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这是早间7点在操场训练的王雷;细心记下每一个数据,专注研究每一个结论,这是在实验室钻研的王雷。正如王雷获得十佳大学生的颁奖辞所说:“四年两载文终成,三赛一伤武有就。”赛场上的下一个100米,学习上的下一个100米,正是这无数个“100米”铺就了他的文武双全的大学生活。
四年两载文终成
日前,王雷以第一作者身份独立完成学术论文《Al窗Ag靶微型透射式X射线管模拟与性能分析》,发表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 SCI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在该刊物以第一作者表论文难度颇大。在王雷看来,此次论文被SCI收录,是对他科研工作的一次鼓励,也是对他四年本科、两载研究生学业的肯定。
这篇论文从着手到投稿前后历时8个月。在导师的指导下,王雷翻看了包括期刊、书籍、博士优秀论文在内的的上百篇文献。最初查看文献的时候,全是生僻词,问题似飞虫般绕着他。为了读懂这些文献,他一篇一篇地去读相关文献并归纳总结。他相信做学问,没有其他的捷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赛一伤“武”有就
“雷哥,又去比赛了啊?”、“冠军,再破纪录哈!”……朋友眼中的王雷,永远奔跑在路上。
从2010年的武汉到2014年的北京,再到2015年的桂林。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王雷三次参赛,与百余所高校同台竞技,两次夺冠,一次夺银,代表我校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3年,四川省大学生运动会在我校举行,身经百战的王雷,第一次主场迎战,这让他比以往都更兴奋。最终,王雷不负众望,一举拿下一万米金牌,并打破大赛纪录。赛后,王雷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因为比赛时太拼,导致腿部骨裂。他为此修养了大半年。
在学校,王雷包揽了校运会从2010年至今连续5年的万米长跑金牌。他被人们称作“万米王子”。在校外,王雷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大赛的颁奖台上。在11月刚结束的2015年西昌国际马拉松马拉松半程赛中,王雷取得了第5名的成绩。前四名分别是肯尼亚、国家队以及四川省代表队的职业运动员。
刻苦+坚持=成就
王雷与长跑的结缘,始于六年前的校运动会。运会上,王雷被校田径队的教练李锐相中,入选田径队。“加入田径队彻底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轨迹。”王雷这样评价田径给他带来的影响。
早上6点20的校园,晨光微熙,寂静无人。当室友们还在酣睡,王雷已经来到操场开始25×400m的日常训练。下午6点训练,6点50结束,夏天有时加班到晚上8点半。一周5天,每天10—20公里的训练量。因为很多赛事集中在暑假,王雷假期也没有停下训练。30多度的天气,一周6天,每天训练6-7个小时,全靠咬着牙坚持。一次训练下来,身材瘦小的王雷也得瘦个两三斤。
不管天寒地冻,无论夏日炎炎。踏上跑道,王雷一跑就是6年。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每次训练完都很累。这个时候,要么继续去学习,要么回去休息。但是我知道一休息就再也起不来了。教练也督促我不能放松学习。”于是王雷每天跑完步就去学习,没有一点耽误。本科阶段,王雷成绩一直排在前五。研究生阶段也保持着优秀的成绩。后来,他每天跑完10公里,吃了早餐去上课,别人根本都看不出来。
经过六年长跑的积淀,王雷骨子里透着敢于挑战一切未知的自信。不甘止于半程马拉松的他开始尝试着挑战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比赛中他跑到35公里时,因旧伤复发,无奈中途退赛。王雷说:“虽然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允许我再尝试全程马拉松。但是我敢于挑战、勇于坚持的信念将是我前进途中不变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