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十里的晨风里,籍海苦觅;我在百川的艳阳里,深谷寻迹……”
这是今年平安夜陪伴成理学子最浪漫的存在——成理版《南山南》。原版马頔的《南山南》这首地道的民谣,似一锅香醇的小米粥,余味十足,这味道顺着蓉城的风和深冬的阳光慢慢地渗入成理。当《南山南》遇见成理,千千万万学子被打动,使得成理版《南山南》在我校官方微信发布后两天点击量就高达两万,众人还把成理版南山南喻为成理“第二校歌”。
一首简简单单的歌,因为真切的感情让千万成理人如痴如醉魂牵梦萦,这一获得广泛关注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记者带着这一疑问采访了成理版《南山南》创作团队几位主要成员。
成理版《南山南》由我校“云立方”学生媒体中心旗下的新媒体工作室理事长冯杨、新闻嗅觉图片社摄影记者姚昱成相邀来自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的仲治安、尹港胜,商学院周康利及管理科学学院的韩乔正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讲述了成理南山南背后的故事。
“明年,我也将是大四的学生,很可能就会离开理工了。”大三的冯杨时常流连在成理校园:橘颂园的缕缕清香,微风拂过袭人满面;砚湖的朗朗书声,随风飘扬如歌悦耳;慧园的枝桠满目青翠,好像成理学子稚嫩的梦想一样充满活力……如果青春的感慨是寄托于南方大雪纷飞的艳阳里,那么成理学子们为何不在象牙塔里张开双臂,大声歌唱四季如春?
“要为已经毕业的校友带去回忆,为还在校园的学子们送去祝福。《南山南》原版是讲述一对青葱岁月的男女的爱情故事,考虑到我校6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何不与成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嗯,我要创作一个成理版《南山南》。”冯杨的脑子里一下子蹦出这个想法,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即召集人马。
冯杨首先想到了曾有过多次合作的新闻嗅觉图片社摄影记者姚昱成----他也是我校艺术团器乐队队长,带领器乐队参加过校内外多次演出,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吉他手。冯杨邀请姚昱成担任了本次成理版《南山南》的吉他伴奏,又通过他联系上了在迎新晚会上以一副好嗓子崭露头角的大一新生仲治安担任主唱。就如一串珍珠,一个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就这样被“串”了起来。后期制作时,又加入了几位有专长的同学,一个创作团队就这样产生了。
拿起手里那杆日夜陪伴的笔,一字一句都涌动着对理工的爱。 “其实填词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冯杨每天从新媒体工作室加班回来,都要经过砚湖,看着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创作的灵感天天都在孕育。他曾经也跟拍过地质专业的学子们在峨眉山的实习生涯,所以在填写第一段歌词的时候,他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浮现他们的身影。不管是备考读研奋笔疾书的学子,还是在深谷里用榔头敲出的步步足迹的理工人,在他们身上,冯杨可以找到引起理工学子共鸣的“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理工精神。“灵感是这三年在理工大的点点滴滴积攒而成,我想要其他的成理人通过这首歌也能感受到这种对母校深沉的爱。”冯杨这样说到。
“如果青春轻轻的回望四季,在哪里静静的藏匿,梦开始的地方,成理。”这句歌词经冯杨斟酌后显得文艺范儿十足,团队成员们有所触动,越来越期待,于是他们约好到“理工之声”广播站录音棚开展录制工作。姚昱成用他的十指开启了一场五线谱和南山南的邂逅,被触摸的电吉他仿佛也被他唤醒,每一个音符每一次节拍都是成理生命的律动。仲治安戴上耳机,重温熟悉的歌曲,唇齿间流动出的旋律纷纷扬扬散落回他的心坎里。他极具感情和穿透力的声音好似太阳的爱抚,温暖且静心:“我刚刚来到这个学校,没有学长对理工熟悉。多次练习这首歌后,发现词里很多都带有理工的痕迹,后来我还专门去感受这些地方的风景,对理工也有更深的印象了。”
经过后期团队争分夺秒的努力,再配以来自新闻嗅觉图片社摄影记者们的精美作品,短短八个小时,独具匠心的成理版《南山南》呈现在大家面前,并获得一致好评。众多校友纷纷留言:“芙蓉不忍离,砚湖暮霭起;在成理的第七年,心痒,只因为不忍离开,我在十里的月光下,看人来人往……”校友们还纷纷表示,校庆一定要赶回来为学校祝福。曾经的他们,在许多个黄昏落日,走过教学楼走过操场。一群人在无限宽广的成理校园畅想未来,嘈杂的人流涌过,额角坠落的汗水可以溅起比午日更艳的光。他们在砚湖求知在慧园成长,青春笃实厚重,疼痛是生命拔节时才有的韵味,寻寻觅觅,最美的感情都根植于理工,兜兜转转,最可口饭菜还是在理工大学的食堂。
有人说,毕业了才知道自己有多爱理工。这正是这一作品与已离校的校友们、在校的学子们情感上的共通点。成理《南山南》触摸到了成理人心里那根柔软的弦,才会如此动听。

创作主要成员。左起:姚昱成 冯杨 仲治安韩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