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和:特色实践是学院发展的抓手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积淀始于1978年成都地质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科专业。1985年学校在社科系开办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本科专业,2010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2006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2010年11月,我校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规定,从文法学院分离出来后组建了政治学院。为适应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2015年11月24日,原政治学院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十七年栉风沐雨,三十七年砥砺前行,三十七年弦歌不辍。走过三十七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光辉岁月,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完成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学术积淀,不仅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建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还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学风。目前,学院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基础,建成了“本科和硕士”一体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并着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如今,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功能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为大胆的尝试,在迎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旨在以新思维新动态踏上一段“跳起求发展”的新征途。
新常态明定位,意识形态不可轻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让更多的人将目光聚集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上。围绕《意见》提及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这一要求,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适应时代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之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着特定的功能定位,即上好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扛起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新常态下,立足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更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解释功能。也就是说,在学院功能定位上,学院一方面要发挥好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功能,成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也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研究的生力军,科学地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研究、阐释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
“跳起来”“挤进去”,人才培养重实践
教学是根,狠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立院”的第一要务;科研是本,深入扎实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学院发展壮大的关键,使科研工作成为学院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至上的历史使命,因而学院的中心工作就要围绕“树人”这一历史使命,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的培养。为此,学院分别拟定了现实努力的方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以打造“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努力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旨在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和研究,中共中央宣传部2015年9月开启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遴选工作。按照中宣部的计划,拟在2015-2017年,三年时间面向全国建设30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跻身于“全国30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成为了未来三年我院“跳起来”要去触碰的重要目标。同时,学院既要放眼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也要把握当下。当前,学院最为现实而急迫的任务是力争能够挤进四川省委宣传部面向全省高校即将遴选5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划”,并全力以赴地进行相应的准备。
要在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与100多所211学校竞争“全国30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并非易事,要实现“四川省5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目标也竞争激烈。我院既要有“跳起来”、“挤进去”的拼劲儿,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把眼前的问题和困难一个一个地化解掉,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现出有独创性的特色和亮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是学院在诸多的竞技中能够拿出手的重要筹码。放眼未来,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不仅扩大了学院在国内兄弟高校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一个亮点,也将为我院实现长期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提供强有力支撑。
学院短期与长期的发展都离不开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在这方面,学院成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的探索开展得比较早,在川内甚至是在全国都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学院在组织编写的三本《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系列教材中,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各门理论课程的内容要求,设计了诸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主题情景剧展示大赛、“品读马列经典,共享智慧人生”主题征文暨讲读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大赛等实践教学活动。只有抓好特色显著的实践教学,学院才能更好找到进入专家视野以及得到业内学者认可的能力,助力于学院短期和长期目标的最终实现,完成人才培养的大跨越。
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是我院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长期目标。在当下,学院已有“本科—硕士”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方向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高校教育等方面为主。在全国紧缺马克思理论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形势下,学院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成功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将人才培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但是,要成功申报博士点,对于学院来讲,无疑需要全方位调整发展思路和战略,多方位展现优势和亮点,多角度挖掘潜力和资源,最终实现学院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式的综合升级换代。
集众家专业所长,学院建设踏实而行
放眼全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在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它对人类进步的指导和影响深深植根于所有学科。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有指导,因而也能够与所有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就我校擅长的“灾害治理”相关课题而言,国外前沿的研究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所有关注点最终都回到了“人”的问题上,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科技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在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中,我们会将学校诸多理工科方面的学术沉淀与马克思理论研究有机结合,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硬科学与软科学的合作。
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有效资源,凝聚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所有力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校内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平台,这是我院在科研方向的一个基本的工作思路。依托学院国际问题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军事理论研究所两方面的研究力量,尤其是国际形势、国际政治、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力量,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并立足于我校以地质环境和能源资源类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力量,学院在科研工作和学科发展上要有借力的意识,要着力与我校优势学科紧密衔接,依托优势学科的科研资源,打造属于成都理工大学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团队。
从2010年到2015年,在5年的时光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一路披荆斩棘。从建院最初20多名教师,60余名本、硕士研究生的学院到如今拥有40余名教师和接近400名学生的团队,学院一直在变化,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