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举行第三届
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15学术年会
12月17日,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15学术年会在我校核工楼214会议室举行。本次年会由学术委员会会议和学术交流会两部分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副校长刘树根,实验室学术委员、实验室负责人和主要固定研究人员以及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刘树根副校长致辞并代表学校欢迎参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他肯定了实验室近年来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寄望大家继续加强对实验室的支持,争取更大的进步。 实验室主任施泽明教授向与会领导和专家汇报了2014-2015年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研究成果、学术交流等几方面建设的进展情况及2016年工作计划。
与会专家们围绕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展开了深入讨论,分别从核技术在环境保护、核辐射环境与核退役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多吉院士指出,实验室应紧跟当前新的需求,可以从放射性物质聚集引起地震、促成结晶等创新思维拓展研究领域,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带动行业发展,扩大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学术委员会经讨论通过,从2016年开始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将于每年5月和10月举办两次“地球化学”和“核技术及应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会,并评选出优秀人员。
当天的学术交流会邀请了铀矿地质专家张成江教授、放射性地质与勘探专家周四春教授、核电子学青年才俊曾国强教授和环境化学新秀刘雪敏博士分别作了题为“铀资源勘查研究”、“核技术在找矿中应用研究”、“核电子学新进展及工作成果汇报”和“西南地区表层土壤镉等重金属的来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学术报告。
张成江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富大铀矿形成,并重点阐述了在米易海塔地区混合岩中发现国际上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巨粒晶质铀矿的过程。周四春教授首先介绍了采用各种核技术找矿方法的原理、优缺点,然后给出了典型找矿应用案例,最后分析了目前综合物探方法在找矿中应用的困境。曾国强教授系统而全面地分别介绍了核探测学整个过程中各部件的国际研究前沿及国内研究水平,然后给大家分享了葛良全教授带领的团队近年来从“空中”→“地面”→“地下”全方位研究成果。刘雪敏博士详细介绍了西南地区表层土壤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识别与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并重点阐述了什邡地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成果。
此次学术交流会对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实验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课程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

会议现场

合影留念

张成江教授作报告

周四春教授作报告

曾国强副教授作报告

刘雪敏博士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