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克教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人物名片:尼克?伦格斯(Niek Rengers) 国际知名工程地质学家,201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前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主席、荷兰国际地球信息科学及对地观测研究院(ITC)副院长、国际地质岩土工程学会联合会(FIGS)执行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减灾能力建设项目(CBNDR)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传统工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解决重大建设工程中的地质问题、防灾减灾等方面已有4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曾受邀作为首席科学家在亚洲、非洲、中美和南美洲等19个国家进行项目咨询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任多家国际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专著十余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该奖项设立于1994年,1995年开始评奖,主要授予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公民或组织。据悉,本年度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了7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76岁的尼克·伦格斯教授也是四川省内高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外国学者。
“This is my medal!”尼克?伦格斯一手握着奖牌,一手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证书乐呵呵地向记者说道。2015年1月9日在京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中,这位成都理工大学的老朋友、76岁高龄的荷兰籍科学家凭借对推进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中国青年科学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引导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国际大舞台、提升中国在国际工程地质学界的地位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该项殊荣。
从荷兰到中国,架起国际合作之桥
1990年,尼克教授作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委员来访中国,就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并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欧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他开始与中国地质学家亲密共事,并于2006年正式担任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与中国二十余年的渊源,与我校九年的情谊,他架起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桥梁。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作为一种合理有效的减灾防灾的理念和模式,是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基础研究领域,但由于地质灾害风险形成机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在该领域一直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2004年,尼克来到中国,随后对中国西部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对地质灾害发育模式、成灾机制和工程控制分析基础上,认识到中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在灾害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较少,于是他抓住这一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在中国开始着力推进该领域工作的展开, 传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基本概念、规范体系和实践案例,使他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思想体系逐步融入我国。
2006年,尼克教授与我校黄润秋教授一同考察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在3天考察中,黄润秋与尼克深入探讨了关于西南地区工程地质以及未来长期合作等问题,并希望尼克能到理工担任客座教授。同年,在英国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工程地质会议上,尼克与黄润秋再次相遇,黄润秋代表地灾重点实验室正式发出邀请,尼克欣然接受,从此结下理工缘,每年都会在我校待上四个月左右的时间。
作为客座教授的尼克并没有端起专家架子,做安逸的“学术游客”。“要做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不应该只会在室内做实验。地质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必须具备野外实践的能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看出地质现象反推出历史上的地质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尼克教授对青年地质工作者也提出自己的期望,“成为地质工程学家要有发现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味地依赖计算机模拟技术,各个地点的地质参数都可能是不同的,要将模拟技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正是在这样一种求真务实的理念指导下,已处古稀之年的尼克教授依然会参加并指导野外勘探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尼克教授亲赴汶川,指导地灾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日夜奋战,构建了震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及GIS分析方法,编制了《四川省30个重灾县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图》和《四川省39个重灾县建设用地危险性评价图》,这些应急性科研成果被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我省灾后重建规划和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

尼克教授与我校科技工作者共同进行现场考察(左二为尼克)
从科研到讲台,甘为人梯育英才
“我很喜欢与学生分享知识,享受教学带来的快乐。”满头银发的尼克依然精神矍铄,在中国的三尺讲台育桃李。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反映“即使英文水平较弱的同学听他的课也会很轻松,因为他是一名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会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适当放慢语速,还不时运用肢体语言。”
“记得有一次我在校园里散步,有一位中国学生跑过来和我说 your class is so fun.我还开心的纠正他是 funny。”尼克教授回忆与理工学子相处趣事。
待人和蔼开朗的尼克在工作上同样是兢兢业业。作为首位我校与荷兰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范宣梅博士向记者回忆,尼克做学术的态度很认真,非常严谨,“2008年他第一次指导修改我的英文论文,当然其中不免有许多错误,但他一字一句耐心地修改使得这篇论文成功在国外SCI上发表,这也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不仅如此,回到荷兰后他依然与学生们保持联系,为大家答疑解惑。”随着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实验室成果亟需“走出去”,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和表达习惯的区别成为制约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的一大瓶颈。许多优秀论文只能在中文科学期刊上发表,错失了许多国际学术交流和展示科研成果的机会。尼克教授发现这一问题后为我校地质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国际SCI期刊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和“工程地质学前沿”两门课程,致力于帮助研究生们提高英文科技论文撰写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此外,为了使中国青年地质研究者更进一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目标,尼克积极组织国际培训班,又引进了一大批欧洲知名学者来校任客座教授。
“2005年到2010年,我校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论文只有短短20篇,2010到2015年论文发表数量达到了300余篇,大约是上个五年数量的15倍,这样的进步与尼克教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地灾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对记者说。“闭门造车是不会有更大提高与创新的,走出去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交流才能不断进步”,这亦是尼克教授的初衷。
尼克将自己40多年来积累的对地质观测信息技术理论和经验,特别是高精度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和风险分析悉数传授给年轻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中国学生在做科学研究时,常依附于自己的导师,缺乏自主性,我希望学生们能够自主完成一些科研项目,所以我非常乐意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度。”

尼克教授在指导学生
从师者到老朋友,仍将延续与理工的友谊
经过9年的客座教授时光,尼克教授早已成为了理工大学的老朋友。“他对于我来说不仅是好朋友,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许强教授对记者一再强调,“每年尼克来华后我们都会邀请他的家人一起吃中国菜,他也会借此向我们探讨中国文化,他特别感兴趣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年事已高的尼克教授也坦言:“现在汉语还不是很精通,但为了更好地与中国朋友交流,我仍在努力学习汉语。”
对于范宣梅来说,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是家人。“尼克教授并不高高在上,我和他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在荷兰留学时受到了他和他家人的关心与照顾。他们常开玩笑说我是他们的第四个女儿(他本来有三个女儿)。在他的身上除了学到专业知识外,让我由衷钦佩并受益终身的是他谦和、奉献的学者人格魅力。”
“老朋友,还会延续与理工的友谊吗?”
“of course”,尼克毫不犹豫地回答。
尼克教授如今已是76岁高龄,在谈及接下来的工作时坦言:“现在身体条件不允许我参加较多的野外实地勘察活动,所以我接下来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实验室老师在国外交流学习,在国外专业期刊上多发表优秀科研论文。”

尼克教授给同学们授课

尼克教授做学术报告
(本文主要图片由范宣梅博士提供,在此谨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