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召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3月23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西南石油大学召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刘宝珺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永生院士和学术委员会委员贾承造院士、周守为院士、康玉柱院士、罗平亚院士、刘家铎、赵金洲、杜志敏、刘树根、牟书令、杨春和等12名委员出席。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永生主持,实验室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列席会议。
23日上午,赵金洲委员解读了201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提出评估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难点,以及2015年迎评工作的日程安排。实验室参会人员汇报了5项代表性成果,其中包括:(1)四川叠合盆地深层震旦系-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理论研究;(2)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和预测技术;(3)南方海相页岩气有效开发关键基础理论及技术研究;(4)低渗透油气藏压裂酸化新进展(复杂条件油气藏压裂酸化关键技术);(5)超深水钻井平台3000米隔水套管的安全控制技术。
23日下午,学术委员会围绕五年工作总结报告和5项代表性成果进行了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2010-2014年度实验室在承担国家任务、理论与成果创新、科学研究与经济效益挂钩和多学科发展等方面,比上一年度成果显著。委员们建议,一是要强化重大难题与重点需要的互为关系,二是要强调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加大与国外研究机构在学术上的合作突破,更好地吸引国外优秀研究学者加入到实验室;同时,要明确实验室和各个研究方向的定位。与会委员建议,实验室应进一步凝练代表性成果,聚焦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国内外同行评价、在该领域的重要影响,以及技术创新与推广意义;此外,工作报告中的数据要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单位,作为核心部分的代表性成果则需提升语言凝练高度,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更好地体现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

会议现场1

会议现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