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成都理工大学【深度】刘登忠:四十载风雨地质路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1-20


编者按

在茫茫的高原深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迎着朝阳出发, 背起馒头爬山, 挑着仪器下山, 踏着晚霞凯旋, 头顶苍穹、脚踏荒原,战严寒、斗酷暑。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平凡而又动人的地质工作者。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地矿行业“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和“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向杨衍忠同志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学习致敬,【深度】将陆续推出“地质?行者无疆“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理工地质工作者,讲述他们与地质的故事。

本次【深度】聚焦地球科学学院刘登忠教授,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他40载风雨地质路上的故事,倾心于地质事业和高校教育事业的过往与当下。
刘登忠:四十载风雨地质路





人物名片:刘登忠,教授,生于1950年7月,四川泸州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曾任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遥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从事遥感技术、区域地质及油气资源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遥感地质学》、《1:5万区调填图新方法》、《遥感地学分析》、《环境遥感》、《1:5万区调中的遥感技术》、《资源勘查中的遥感技术》等课程。多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务院油气办等重大科研项目15项。科研成果获部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获成都理工地学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区域地质调查报告6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50000、1:250000)17幅。

结缘地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74年,刘登忠25岁,有过知青经历的他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学习深造。“我那时挺想考泸州医学院,想当医生,治病救人。”40年后,作为我校一名地质学教师和地质科研工作者的刘登忠回忆起当年这样讲到。三尺讲台下已换了不知多少张青涩的面孔,雪域高原的生命禁区不知已经涉足多少次。医学和地质,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工种,此刻的刘登忠回忆起来也只能感叹命运是一场无路可回无力反击的奇幻漂流。

就这样,从梦想的“白大褂”“手术刀”变为现实的“冲锋衣”“地质锤”,如此的阴差阳错、机缘巧合,却在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在他心中潜藏的对地质学的热爱和梦想。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干一行也就会爱上一行。

中学时期,刘登忠知识面就特别广,除了在课堂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外,小小年纪的他就特别喜欢看各种地理著作,“那时候一般爱看《徐霞客游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一类书,具有探险性,有科普味道。”故事中关于林肯岛经纬度的测量、花岗岩宫高度的确定、富兰克林火山的爆发等情节,涉及到的数学几何知识和地理方位和地质知识的判断愈发激起他好奇的欲望,为他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影里反映地质队员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场景,更让刘登忠对于地质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慢慢萌芽。中学时期地理老师讲授的天文知识他至今仍然可以熟练地背出来,眼神中充满着喜悦和成就感。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热爱,刘登忠非常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找矿系的实践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在学习的三年间,刘登忠除了常规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和班上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常常去到安徽、云南等地的矿区进行实习。“那时候住的是5个人一间的工棚里,就搭在大山上,盖的还是草席,哪像现在这么好,想都没想过。”条件十分艰苦,但也扛过来了,长期的野外实践还赠予了他一副好身板儿,以及丰富的野外实践经历与动手能力。“我从未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所以我学的很轻松,很自在。”

地质教学:带学生走最远的路





野外考察留影(前排右一为刘登忠)

作为找矿系4个班里的佼佼者,怀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刘登忠1977年毕业就留在了母校任教。刚留校时,大量的教学任务和年轻的学生们也让他感觉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粉笔和黑板刷的时代。刘登忠每天都会提前备好课。课堂上,他一笔一画写板书,画草图向学生展现地质知识和地理地貌。后来有了幻灯机,看幻灯片讲述地质专业课成了刘登忠最时髦的课堂教学形式。

在刘登忠眼里,理论学习是基础,地质野外实习是真正的知识大课堂。所以他非常注重野外实践环节。工作的几十年间,刘登忠带着自己的学生到西藏、云南、四川等地实习,踏遍了西南地区的山山水水。在康定,他带着学生去走冰雪路,边爬山边给学生讲解地质地形,出野外的辛苦让很多学生有些吃不消,刘登忠却以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爬山他总是走在第一个,跟在后面的学生他会主动去拉一把。“有懒一点的学生我就会带他们走最艰险、最远的路,这样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年轻人就是要多磨练才会成长。”苛刻的要求和严厉的爱看似不近人情却饱含深情。“刘老师现在带我们去野外实习都还是这样,别看他已经60多岁了,走路爬山都在我们前面。我们这些学生哪里还有理由偷懒。”地质系研二学生王德富说。

实践回来,刘登忠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野外地质风光片,告诉学生什么是三前断层、盆地边缘……学生通过风光片便一目了然,很快理解了课本上许多枯燥的知识概念。《遥感地质学》、《1:5万区凋填图新方法》、《遥感地学分析》、《环境遥感》、《1:5万区调中的遥感技术》、《资源勘查中的遥感技术》等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几十年的野外工作经验让刘登忠的教学得心应手,他认为当老师一定要有实践经验,不能照本宣科。“搞地质的人肯定要跟山打交道,因为世界上没有雷同的山,见得多了才知道其中的变化和规律,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刘登忠总结着自己的教学经验。由于长期从事野外教学工作,刘登忠自然也就积累了一套野外生存经验。为此,他还面向本院学生开设了野外生存讲座,讲述野外生存的经验和技巧,生动幽默的语言,活灵活现的案例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在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刘登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用相互的尊重受到了学生的爱戴。虽然已经退休,带的学生也都已毕业,谈起学生,刘登忠的眼神还是透露出温情,如数家珍般的回忆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学生也分很多类型,我觉得不能以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全面的学生更有出息。”

远赴青藏:地质工作就是苦中寻乐





野外考察留影(前排中坐者为刘登忠)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很多地质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圣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刘登忠的心里也有着一个“揭开高原神秘面纱”的梦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国家地质事业做贡献是他最初的梦想和选择。

1996—1997年,为了挖掘和开发更多的矿产和油气资源,更精确的测绘出青藏地区的地理图形,刘登忠和他的队友们先后奔赴“世界屋脊”的屋脊——羌塘和“生命的禁区”——可可西里。放眼望去,冰雪荒原,几乎没有人烟,每一条路都需要地质队员们自己去开拓。

说起进藏,刘登忠打趣地说:“曾经在进藏的途中遇到一个新华社的记者,他想跟随我们的队伍一起去羌塘无人区考察,可谁敢带他走啊,太大的风险了。那些年我们进羌塘搞研究的都不敢生病,因为至少要走出四五百公里才能找到医院。”

每年有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刘登忠和他的队友们会待在青藏一线做地质研究工作,一个团队20多个人会分成很多小组,每天早上很早出去,沿途做填图研究、布置路线等工作,刘登忠作为团队里年纪稍长的地质队员,不仅要带领自己的小组完成研究任务,还要担心所有小组的安全。他非常照顾同事,往往最远最苦的地方他总是抢着自己先去,在同事眼中,他就是个拼命三郎。在羌塘的时候,恶劣的天气和地理环境常常让地质队员们上山后就被困住,“下不了山的时候,我们一车人就在山上当‘团长’。”记者不解,他随即解释到:“因为高原缺氧,我们所有人只有在车上蜷缩成一团,所以我把它戏称为‘团长’。”救援与被救援成为地质队常常经历的事情。2002年,刘登忠和陶晓风、马润则、赵兵、胡新伟等人野外考察的时候,车坏在扎布耶茶卡,一行人整整拖了一整夜才回驻地。“十余年来,工作离不开稳定的团队支持和帮助,和团队一起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野外考察经历成为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羌塘和可可西里无人区几百里路你都见不到一个人,当我们开车行进在路上的时候,会遇到狼和狗熊。尤其在晚上,四周黑压压的一片,却有很多双闪闪发光的眼睛,那就是野兽的眼睛。但是你不知道它到底离你有多远。”刘登忠谈到此处显示出一些兴奋,“其实我们都不害怕,因为这些野兽常年在这种荒原,连人是什么都不知道。”

在西南—青藏一线做调查研究,刘登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和项目组一起先后完成了17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的绘制,主编了6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每一幅图的完成和调查报告的成形都花去了他很多精力和努力。在“西藏1:5万措勤县南嘎仁错东部地区4幅地质矿产调查”这个研究课题中,刘登忠带领项目组成员克服了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交通极为不便、后勤保障异常艰难的种种困难,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课题审批的设计工作任务。项目新发现了磁铁矿矿点2处、铜矿点1处、铁矿化点2处;总结了测区内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查明了地球化学异常较好矿点(矿化点)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区内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划分出了3个找矿远景区。

14年的青藏一线地质工作,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也让刘登忠收获了一笔精神财富。“其实搞地质工作就是苦中寻乐,就像我们去爬一座高山,爬山的过程非常辛苦,但是当你到达山顶的时候,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就会让你觉得很值得。所以做地质工作的快乐只有我自己可以体会。”在他踏遍的每一寸土地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远离家庭远离亲人常年在外从事地质工作,时间久了思念无可避免。“都是自己的亲人啊,几个月不见,哪有不念不想的理儿。”话到深处,总是点滴浓情。“1996年在羌塘,那时候一个月才能给家属用电台联系一下,听听电台那头熟悉的声音,报个平安,也就安心了!”而为了这一句平安,这简单的嘘寒问暖,家属们要在当时的行政楼里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焦急等待之后,不少人拿起话筒,来不及开口就已经声泪俱下。

现在,刘登忠已经退休,但是闲不住的他依然在工作室忙着他和伙伴们的科研项目,常常跑野外出差,依然保持着工作状态。地质事业已经融进他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不知不觉便会跳动,奔跑。

4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帅小伙已经带上了厚厚的眼镜片儿,岁月带走青涩的面庞,留下了沉稳的性格和丰腴的人生积淀。刘登忠感慨到:“我最喜欢最高人民法院的老院长谢觉哉的话,他说任何职业都不简单,如果只是一般地完成任务当然不太困难,但要真正事业有所成就,给社会作出贡献,就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搞各行各业都需要树立雄心大志,持之以恒,才会随时提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我做地质工作只想为国家做点事情。

记者手记

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和地质拉不上关系,但一提到“地质”,一说起“地质人”便会脑洞大开:他拎着地质锤,穿着一件冲锋衣,戴着一顶遮阳帽,一张黝黑而略显沧桑的面孔,一双粗糙的双手,一身强壮的体魄,行走在山间地头,时而停下来对着路边的石头敲敲打打,时而钻进一丛树林,时而测量绘图做记录。峻青说,“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就是你毕生的情怀。”对于地质人而言,地质事业就是一场革命,他们愿为其洒青春热血不觉悔,踏祖国山河不觉累。而地质事业的苦与乐,地质人的坚守与情怀会从他们的回忆中慢慢流淌出来,温暖了他们自己,也温暖了听故事的人。

我与地质人有过3次不同的接触,每一次的主角都在以他们的方式,他们的经历填补我心中关于地质的疑问:是什么让他们一生为地质不觉悔不觉累。

2014年1月9日,校报刊载《观影?青藏科考》图片专版。我有幸采访到伊海生教授——以他为代表之一的理工人进入这一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已经近20个年头。20年,从日出到月明,默然耕耘;20年,枕天地入眠,与野狼搏斗。他就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点燃一根烟,眯缝着眼睛深深吸了一口,凝望着窗外,若有所思,烟雾袅袅中我仿佛看到这位被称为“高原苍狼”的地质汉子正伫立在世界屋脊的高峰,深情而隽永。

时隔数月,我再次走进另一位理工地质人——刘登忠。他被推荐成为国土资源部2014年“寻找最美地质队员”候选人。起初约采访时,刘登忠还在外地出差,并以自己已经退休,这样的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为由婉拒。他相信一代代身强体壮、头脑充实、敢拼敢闯有斗志的理工人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我在地球科学学院5楼办公室见到了这位坚守在地质事业第一线四十年的传奇人物。和伊海生一样,刘登忠也习惯性掏出一根烟,点燃,吸一口,凝望,回想,而后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是不是所有的地质人都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忆过往峥嵘岁月?这还颇有一种地质无悔,一波烟里见平生的意味。

采访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平行的时空里有一个人带领着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小姑娘,向这儿看,往这儿走。”他啜一口清茶,把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讲到为师之道,他说师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亲自带领学生跑野外去实践是必修课;讲到地质科考经历,雪地抱团度险,生病百里寻医,冰河推车求存,灯下熬夜绘图,所有别人眼中的惊心动魄在他的生命长河里早已波澜不惊。他像盛夏时大院里拿着大蒲扇给小朋友讲故事的老爷爷,幽默风趣,语出惊人,让人忍不住咯咯咯笑;讲到科研成果,他淡泊于此,一笑置之,宠辱皆忘;讲到团队讲到同事兄弟,他说这是一辈子的财富;讲到生活情趣,他说旅游当怀着“画家”的心态,就像去触摸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勾勒出最出神儿最动人的画一样,双脚丈量过的土地才会留下你生命的温度。

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和“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的4名同学前往马角坝实习基地探访在那里跨年的人——地球物理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石油物探方向)实验班的32名同学,3位指导老师。山高路远,天寒地冻依然要出野外,跨年夜深夜无眠只为赶制地质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的后半句用在地质人身上恰如其分。因为深沉,所以无泪可流。

相关话题/成都理工大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成都理工大学第二十届国旗护卫队举行换届大会暨换装仪式
    第二十届国旗护卫队举行换届大会暨换装仪式12月4日下午,第二十届国旗护卫队举行了换届大会暨换装仪式。校党委武装部,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文法学院党委领导、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老师、十九届与二十届全体国旗护卫队队员以及部分国旗护卫队老队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换届大会暨换装仪式在三教广场进行。第二十届国旗护卫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企业环境责任班在我校开班
    四川省企业环境责任班在我校开班12月10日上午,为期三天的四川省企业环境责任培训班在我校开班。全省120余名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班接受专家“洗脑”,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环境问题现状与挑战、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程序与要求、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及程序要求和危险废物管理要求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我校成人高等教育考生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考生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文件和规定,使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稳步发展。根据省教育考试院11月21日公布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初步统计,今年我校成人高等教育考生预计上线人数逾万人(含江西省64人),较之2012年录取人数增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学子获第三届全国英语口译大赛西南大区决赛三等奖
    我校学子获第三届全国英语口译大赛西南大区决赛三等奖12月7日上午8:00,第三届全国英语口译大赛西南大区决赛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举行。经过重庆复赛区和云、贵、川、藏复赛区的选拔,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的12名优秀选手晋级了本次大区决赛。最后,我校外国语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建筑学教育研讨会暨2013年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建筑学教育研讨会暨2013年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12月7日上午,“面向四川明天的建筑学”教育研讨会暨2013年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年会在我校第九教学楼国际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我校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有四川省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我校教师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我校教师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日前,科技部评选出了2013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50部。其中,我校教师黄寰等主编的《不能忘却的灾难》系列丛书成功入选。据悉,该作品也是我省的唯一入选作品。《不能忘却的灾难》系列丛书包括《人类的悲剧》、《天空在悲鸣》、《陆地在悲泣》、《海洋在悲歌》等四册书,由北京联合出版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学生喜获第五届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三等奖
    我校学生获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三等奖12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在福建泉州落下帷幕。代表四川参赛的我校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董臻获三等奖,这也是四川代表队本次比赛取得的最好成绩。来自全国各地和港台地区十一支代表队共54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最终16人晋级决赛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召开2013年保密工作会议
    我校召开2013年保密工作会议为了充分发挥保密工作“保安全、促稳定、促发展”的积极作用,推进我校保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学校2013年保密工作进行总结和对2014年的保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12月13日下午,我校在第五会议室召开保密工作会议。校领导倪师军、郭朝辉,校长助理徐仕海出席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
  • 成都理工大学我校两名教师获得第十二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我校两名教师获得第十二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12月9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联合下发《关于表彰第十二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决定》,全省共表彰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我校巨能攀教授、陈学华副教授获第十二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本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由各单位推荐出200余名候选人 ...
    成都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