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名誉校长刘宝珺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座谈会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刘宝珺院士、倪师军校长,四川省科协学会部部长唐礼华、副部长李梅,成都地质矿产所、校党委宣传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
据了解,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由中国科协牵头负责,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1部委参与,2010年正式启动。采集工程以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重点采集整理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实物及影像资料等,最后将在中国科协修建的国家科学家博物馆进行集中展示。
刘宝珺院士作为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入选2015年采集对象,该采集工程项目由倪师军校长担任单位负责人,校党委宣传部作为牵头部门将联合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省科协以及校内相关单位做好资料采集工作,采集范围涵盖刘宝珺院士从1931年出生到现在,反映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学术交往中的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的口述历史资料,以及真实反映其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实物、图像、影像资料等,最终形成传记书稿,进而为理工师生、社会各界深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科研精神,系统掌握其学术成长的规律,为研究我国沉积地质学科学发展史提供资料支撑与参考借鉴。
人物名片 刘宝珺院士,1931年出生,天津市人。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任教。历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学部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原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刘宝珺院士长期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他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发表了关于川南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风暴岩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他首次把全球变化的观念引入中国地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统一地质场”理论。其理论、观点和方法都被许多部门广泛引用和传播,在矿藏勘探方面效果显著。

座谈会现场

刘宝珺院士签署采集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