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8日,2014年“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我校举办。中国科学院王乃彦院士、刘宝珺院士,中国工程院多吉院士等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单位的130多名博士后参会。
6月7日上午9点,校长倪师军在论坛开幕式致欢迎辞。他说,学校始终重视和支持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承办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将紧扣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围绕“资源勘查、资源开发、资源节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可持续发展”展开理论探讨,提出新形势下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他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在座各位博士后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也希望以此激励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始终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毅在开幕式讲话。他说,我省自1985年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目前已在各高校、科研院所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1个,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1个,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81个。历年来累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000余人,出站后60%留川工作,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四川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吴剑英在开幕式发言。他说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希望本次与会的各位博士后,能够献计献策,为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资源勘查、资源开发、资源节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可持续发展”在核能发展与核安全、南水北调、西藏矿产资源勘查、青藏高原生长、强震大型滑坡机理等领域展开了多场学术报告,充分体现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研究关注中国、关注当下、关注实践、关注创新的特点。
王乃彦:《核能发展与核安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从我国发展核能的必要性,核电是一种经济、清洁和安全的能源,我国核电发展的形式及新建核电机组技术路线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核电在未来会如何发展、内陆核电站应如何建设及核能安全等问题。报告中,他还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2号压水堆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日本福岛核事故等事件为例,分析了核电站在建设中应吸取的教训和经验。他强调,核电是一种经济、清洁的能源,在当前的情况下核电的经济性是可以和煤电相比的,随着对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愈来愈严以及核电站寿期的延长,核电在经济上的竞争力会愈来愈强。他希望公众能够增加对核电的了解,作为用户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用核电建设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刘宝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反复强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再思考”与“不断思考”的重要性,在报告中谈到了中国淡水资源紧缺的严峻现状。针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目前存在的缺陷,刘宝珺院士也做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他提出,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我们需要改变旧思维,站在新的高度与战略上去打破“人定胜天”的想法,实现“改造征服自然的根本幻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由单一水利部门制度向公众监督、公开透明的制度所转变”、“从追求截流调水向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转变”等三个方面的超越。
陈晓非:《平面断层的破裂动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晓非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曲面断层的破裂前锋等时线图与几何非均匀断层,根据地震断层的几何非均匀性与等效平面地震断层的剪切破裂强度等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平面断层模型,模拟计算了汶川地震的自发破裂动力学过程,得出了断层几何非均匀性至少是造成复杂破裂过程的重要原因。并通过这项研究表明,断层的几何非均匀性控制了震源破裂的主要特征。此外,陈晓非教授对平面断层的破裂动力学还总结有以下结论:断层几何非均匀性对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断层几何非均匀性对地震波辐射的影响,可以定量地用动力学等效平面断层替代。
多吉:《西藏矿产资源勘查概况》
西藏由于经历了多期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多种多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加快西藏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对西藏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多吉介绍了藏西北、藏东(三江)等地的矿产分布概况与西藏整装勘查区勘查进展的概况,他说,西藏矿产资源储量和种类均较为丰富,如铬铁矿的预测资源量能达到1600万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铬铁矿就陆续投入开发,至今已采铬铁矿矿石200多万吨,总产值20亿元以上,目前已形成年产15万吨的产能。多吉院士指出,西藏矿业资源潜力巨大,需要我们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发优势矿产资源,以此来保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李亚林:《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高原生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亚林指出,如今青藏高原新生代近南北走向地堑构造是高原现金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探讨不仅自身意义重大,而且也是当前高原研究的热点构造问题之一。他在羌塘地块发现了晚白垩世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提出了青藏高原在晚白垩世曾经历了地壳加厚、拆沉作用和高原隆升过程的设想。经过详实的资料分析与研究,他认为,地堑构造广泛发育于喜马拉雅地体、冈底斯地体和羌塘地体,地堑构造是高原地壳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隆升之后,构造体制发生转变并在深部热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结果。并得出了地堑构造标志着高原隆升作用由早期挤压短缩机制向晚期深部热动力机制的转变,并非高原隆升达到最大高度重力塌陷标志的结论。
黄润秋:《强震大型滑坡机理研究》
由于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黄润秋教授从中国地震滑坡分布图入手,进行了深入了论证与研究,将“黄土特殊的大孔隙结构、弱胶结力以及在强震过程中,大孔隙结构的崩溃是导致地震粉土液化的根本原因”、“地震大型滑坡发生机理可以概括为后院拉裂-前缘剪断机制”、“强震过程中滑带的碎裂化及体积扩容可能是导致滑面强度骤降的主要原因”等结论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6月7日下午,参会的博士后们分组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理论进行了探讨。
6月8日上午8:30,“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厅举办闭幕仪式。闭幕式上,作为三个博士后学术报告分组代表,我校曹俊兴教授、侯明才教授与李璞教授进行了分组汇报。他们表示,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各位博士后表现卓越,尽显博通经籍的才学。这场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对于研究生在学术的体会与认识上有极大的提高与收获,更对打破工作站与交流站之间的传统合作模式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对拓宽企业用人平台、校园企业招聘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副校长王元君在闭幕式中对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与会代表在此次交流会上倾注了富有创见而又充满责任感的关切、思考、设想与信念,论坛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说,这次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活动,“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更充满时代精神、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它充分体现了博士后研究关注中国、关注当下、关注实践、关注创新的特点与追求。学术交流活动所形成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凸显了当前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和重视,在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动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以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王元君副校长最后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成都理工大学会进一步开展博士后研究与管理工作,与相关部门与兄弟单位为教育研究事业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据悉,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高层次青年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博士后制度自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建立以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截止目前,全国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0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761个。目前,我校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2个流动站,覆盖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站至今,累计招收各类博士后研究人员170余人,目前在站70余人。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工作,今年学校还将开展新设“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核科学与技术”五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申报工作。

倪师军校长致欢迎辞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毅讲话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吴剑英讲话

王乃彦院士做报告

刘宝珺院士做报告

多吉院士做报告

陈晓非教授做报告

李亚林教授做报告

黄润秋教授做报告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