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斌
【基本信息】
性 别:男
出生日期: 1962年4月16日
职 称: 教授
职 务: 图情档一级学科负责人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dhb666@126.com
联系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邮编:110036
QQ:**
【个人介绍】
丁海斌,男,汉族。1962年出生,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原籍山西省寿阳县。现任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档案学、历史学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曾任辽宁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持工作)、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辽宁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任: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教育部学位中心优秀研究生论文评议专家、辽宁省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委、辽宁省档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沈阳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档案管理》杂志外审专家等学术职务。
主要学术领域:档案与文献学(档案学与科技文献学)、历史学(中国古代陪都、科技史、沈阳地方史)、科技哲学(科技与社会)。
出版《中国古代陪都史》、《清代陪都盛京研究》、《清代官科技群体的养成与结构研究》、《中国科技档案史》、《中国古代科技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档案学的哲学与历史学原论》、《档案学概论》、《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国科技档案史纲》、《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基础》、《电子文件管理基础教程》、《沈阳工业史》(3卷本)等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文章190余篇,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等20余项,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一等奖等多项学术奖项。
丁海斌教授学术功底扎实,尤其是创新能力较强,实现了多方面的体系性的学术创新。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1.初步建立了“中国古代陪都学”的理论体系。
开展了对“中国古代陪都现象”的突破性研究,出版了著作《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国第一部关于古代陪都的断代史著作——台湾学者陈文豪语)、《中国古代陪都史》(第一部中国古代陪都通史),发表了《论中国古代陪都现象》、《中国古代陪都十大类型论》、《清朝陪都盛京总论》等论文,并即将出版著作《中国古代陪都现象研究》,初步建立了关于中国古代陪都学的理论体系。
2.初步建立了“中国科技档案史”、“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科技档案史”方面,取得了拓荒性的成就,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分别出版了《中国科技档案史纲》、《中国科技档案史》、《中国古代科技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等著作,并发表了《论先秦文明与档案》、《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直接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特点》等数十篇论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科技档案史的学术体系。
在“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研究之后,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研究方面,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在这个方面,我已完成三部著作《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已出版)、《中国古典科技文献学》(即将出版)、《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研究(分专业)》的撰写工作。
3.建立了独立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在档案学基础理论方面,发表了一些有分量有影响有突破的论文与著作。如:《档案学三题小议——档案定义、起源与档案学科属性》、《论社会制度与档案事业》、《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论先秦文明与档案》、《档案起源新论》《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档案事业主体论》、《从实体与事物角度论档案形成规律(上)、(下)》、《再谈“档案”词源问题》、《 档案管理活动中的物质与意识 ——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档案工作时间论》、《档案工作空间论》、《档案学本体论》、《档案价值论》等数十篇论文。出版了著作《档案学的哲学与历史学原论》,主编了《档案学概论》等,形成了独立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任国内20多所高等学校参加的《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共9册)、《中国档案学会指定培训教材》(8册)总主编。
4.在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研究方面,逐步开展体系性创新。
创新性地提出人类科技活动按社会组织形态分为国家科技(“官科技”)、民间科、技宗教科技三种基本形态,并以此为纲领展开中国古代科技活动的社会生态研究。已出版著作《清代“官科技”群体的养成与结构研究》,并完成书稿《中国古代科技活动的社会生态——基于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研究》,即将出版。发表了《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等学术文章。该体系的创建仍然在继续中。
5.在沈阳地方史研究上有所成就
出版了《沈阳工业史》(3卷本总主编,第1、3卷著者)、《清代陪都盛京研究》(第一作者)、《沈阳通史》(第4卷主编)、《沈阳文化史》(第4卷主编)、《沈阳城市史》(第3卷主编)、《解放前沈阳企业历史资源选编》(主编)等著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学术杂文数十篇。
6.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于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教学及软件开发工作,出版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基础》、《电子文件管理基础教程》等著作,并陆续发表了《档案虚拟论》、《档案管理虚拟论》、《档案·虚拟·历史——关于档案虚拟的符号论解析》、《论电子文档的逻辑管理》等数十篇论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理论,并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
【研究方向】
1.档案学(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史、电子文件管理)
2.中国历史(中国古代陪都、中国古代科技史、清史及沈阳地方史)
3.科技哲学(科技与社会)(官科技、民间科技、宗教科技)
【科研项目】
1. 现存中国古代科技档案遗产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一般项目(2007),主持。
2. 东北边疆与民族,国家教育部“十五”“211”项目(2002),主持。
3. 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TQ071,主持
4.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11YJA870006,主持。
5.亚洲历史档案资源及其数字化研究,亚洲研究中心项目,(2004),主持。
6.《周礼》档案学论,辽宁社科基金项目,(1997),独立完成。
7.中国科技档案史,国家教育部“十一五”“985”项目(2005),主持。
8. 沈阳工业史,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专著类课题 **,主持。
以下略。
【论著目录】
著作
1.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
2.丁海斌第一主编《档案学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
3.丁海斌、时义著,《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41万字。
4.丁海斌著《档案学的哲学与历史学原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5.丁海斌第一主编《电子文件管理基础教程》,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6. 丁海斌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7.丁海斌著《电子文件管理基础》,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7月。丁海斌著8.丁海斌等著《中国古代科技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
9.丁海斌第一主编《电子文件管理基础》(第2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3月。2006年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
10.丁海斌著《清代“官科技”群体的养成与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11. 丁海斌、陈凡著,《中国科技档案史》,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丁12.海斌编著,《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13.丁海斌第一主编《信息检索与利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4.丁海斌、张克复著《中国科技档案史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15.新世纪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总主编:
《电子文件管理基础教程》,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档案学的哲学与历史学原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档案学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档案逻辑管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公文管理教程》,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
《秘书学教程》,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
16.丁海斌著《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7年。
17.丁海斌第一主编《企业信息管理》,大连出版社,1991年。丁海斌主编《科技与专门档案管理概论》,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18. 《沈阳企业历史资源选编》,万卷出版社,2014。
19. “中国档案学会指定培训教材”(八册,《档案学概论》、《电子文档管理教程》、《档案逻辑管理教程》、《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教程》、《公文管理教程》、《秘书学教程》、《档案开放利用教程》、《档案编研实用写作教程》),第二总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主要论文:
1.丁海斌:《〈周礼〉所记载的经济管理文书与档案》,《档案学研究》1995年第2期。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档案的应用与收集问题》,《中国档案》1995年第6期
3.丁海斌:《论跨世纪档案事业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档案学》(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第4期转载。
4.丁海斌:《企业档案中的新类别》,《中国档案》1996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档案学》转载。
5.丁海斌、张洋:《论社会制度与档案事业》,《档案学研究》1997年第2期。
6.丁海斌:《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也谈档案事业“主体论”》,《中国档案》1997年第7期。
7.丁海斌:《人类社会组织与管理能力一席谈》,《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1期。
8.丁海斌:《20世纪的中国档案网站》,《中国档案》2000年第3期。
9.丁海斌:《论电子档案革命的本质意义》,《中国档案报》2000/7/31,第二版。
10.丁海斌:《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档案学研究》2001年2期,11-14页。人大复印资料《档案学》转载。
11.丁海斌:《建设21世纪的中国电子档案事业》,《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6期。《档案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2期转载。
12.丁海斌:《论图书数字化革命的本质含义》,《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10期。
13.王爱华、丁海斌:《满人入关前档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1年5期。
14.丁海斌:《关于图书馆事业与档案馆事业若干宏观问题的比较研究》,《档案学研究》2002年2期。
15.丁海斌:《走出复杂》,《中国档案报》2003年1月6日。
16.丁海斌、葛宏源:《从〈二十五史〉看中国古代档案名词的演变》,《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2期。
17.丁海斌:《档案虚拟论》,《档案学通讯》2004年2期。
18.丁海斌:《档案管理虚拟论》,《档案学通讯》2004年3期。
19.丁海斌:《再谈“档案”词源问题》,《中国档案》,200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档案学》2005年3期转载。
20.丁海斌、洪曦:论《周礼》中记载的档案工作制度,《档案学研究》2005年5期。
21.丁海斌、洪曦:《 <周礼>记载的文档工作主体研究》,《档案学通讯》2006年2期。
22.丁海斌、李昊天:《清代陪都的宫殿与城阙》,《中国地名》2007年5期。
23.丁海斌、韩季红:《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史学月刊》2007年6期。
24.丁海斌、陈凡:《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4期。
25.丁海斌、滕春娥:《先秦时期的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工作》,《档案学通讯》2007年3期。
26.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5期。
27.丁海斌:《清朝陪都盛京总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三辑,中华书局2007年6月。
28.丁海斌:《真实与学术思维》,《档案学通讯》2007年6期。
29.丁海斌:《档案学三题小议——档案定义、起源与档案学科属性》,《档案学通讯》2008年2期。
30.丁海斌 陈凡:《谈中国古代科技事实与科技经验的重要积累方式——官方科技档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4期。
31.丁海斌、刘维贵:《中国古代天文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档案学研究》2008年4期。
32.丁海斌、刘维贵:《档案?虚拟?历史——关于档案虚拟的符号论解析》,《档案学通讯》2008年5期。
33. 丁海斌、刘维贵:《档案?虚拟?历史——关于档案虚拟的符号论解析(续)》,《档案学通讯》2008年6期。
34.丁海斌:《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直接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档案学研究》2008年6期。
35.丁海斌:《中国古代文献中遗存的科技档案》,《历史档案》2009年1期。
36.丁海斌、肖哲:《从实体与事物的角度论档案形成规律(上)》,《中国档案》2010年3期。
37.丁海斌、肖哲:《从实体与事物的角度论档案形成规律(下)》,《中国档案》2010年4期。
38.丁海斌:《档案管理活动中的物质与意识——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档案学研究》2010年3期。
39.丁海斌:《论中国古代陪都现象》,《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期,79-84页。
40.丁海斌:《档案工作空间论》,《档案学研究》,2011年2期。
41.丁海斌:《档案工作时间论》,《档案学通讯》,201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档案学》2012年3期转载。
42. 丁海斌、田丹:《论清代文献中所见“档子”一词》,《档案学研究》2012年5期。
43. 丁海斌、田丹:《论清代文献中所见“档册”一词》,《档案学通讯》2012年6期。
44. 丁海斌、田丹:《清代文献中所见“档案”一词及相关问题研究》,《档案学研究》2013年第6期。
45.丁海斌:《谈档案史学者应具有大历史的视野》,《档案学通讯》2013年5期。
46.丁海斌:《论档案的逻辑管理》,《档案》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档案学》2013年第 5期转载。
47.丁海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档案界学风》,《中国档案报》,1996年1月18日,《学者论坛》专栏。
48.丁海斌:《小学科与大学问》,《中国档案报》,1996年4月29日。
49.《〈周礼〉中档案与档案工作者名词之阐释》,《宁夏档案》1995年第1、2期。
50.《〈周礼〉中所记载的迷信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1.《论跨世纪档案事业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档案》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档案学》转载,1996年第4期。
52.《〈周礼〉中记载的法律文书与档案》,《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2期。
53.《〈周礼〉中记载的行政文书与档案》, 《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1期。
54.《再论档案事业主体》(一)、(二),《兰台世界》2000年第1、2期。
55.《建设21世纪的中国电子档案事业》,《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6期。
56.《论电子文档的逻辑管理》,《兰台世界》2001年2期。
57.《关于电子文档数字化虚拟的哲学研究》,《山西档案》 2001年8期。
58.《关于电子文档管理的几个现实性问题》,《档案与建设》2001年10期。
59.《档案自由初论》,《档案与社会》2002年3期。
60.《论信息化时代电子文档的信息安全》,《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2期。
61.《论档案技术工具的演进及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山西档案》2004年4期。
62. 《论清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精神》,《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1期。
63. 《亚洲历史档案资源概述(一)、(二)、(三)、(六)》,《兰台世界》2005年10、11、12期、2006年3期。
64.《论清朝陪都盛京的政治制度》,《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4期。
65.《论逊清陪都》,《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2期。
66.《论清代盛京的陪都文化》,《文化学刊》2007年2期。
67.《隋唐时期的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工作》,《兰台世界》2007年7期。
68.《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史学月刊》,2007年6期。
69.《论〈周礼〉记载的行政管理文书与档案》,《浙江档案》2008年第2期。
70.《电子文件特点新论》,《档案管理》2008年第2期。
71.《解放前沈阳企业文档管理问题初探》,《兰台世界》2008年3(下半月)期。
72.《昭和制钢所文档管理研究》,《兰台世界》2008年4期(下半月)。
73.《宋元时期的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工作述略》,《黑龙江档案》2008年2期。
74.《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文档管理研究》,《兰台世界》2008年5期(下半月)。
75.《谈清朝陪都盛京的工商业》,《东北史地》2008年4期。
76.《谈解放前营口、锦州、葫芦岛企业的文书、档案管理》,《兰台世界》2008年9期(下半月)。
77.《“满铁”档案资料的构成研究》,《兰台世界》2008年第10期。
78.《中国古代气象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2期。
79.《档案、图书、秘书学界关于“天府”问题的研究评述》,《档案管理》2009年1期。
80.《谈清帝东巡与陪都盛京》,《东北史地》2009年1期。
81.《谈中国古代气象档案的形成、管理与遗存》,《气象软科学》2009年1期。
82.《中国古代医药档案遗存及其科学文化价值研究》,《档案管理》2009年第5期。
83.《中国古代陪都十大类型论》,《辽宁大学学报》2011年4期。
84.《从信息划分与定义规则出发再谈档案定义》,《档案》2011年6期。
85.《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陪都》,《东北史地》2012年4期。
86.《论档案的价值与基本作用》,《档案》2012年第4期。
87.《从文献角度看明朝与它国的科技交流》,《兰台世界》2013年10月中旬,总第415期。
88.《符号的演进及其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关系》,《档案》2013年第4期。
89. 《论档案的逻辑管理》,《档案》,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13年第5期转载。
90.《谈“当”非“档”——兼论宋代档案职官》,《档案学通讯》2014年第2期。
91.《“副中心”与陪都的几大不同》,《人民论坛》2014年第12期。
92.《简论人化自然》,《档案学研究》,2014年第3期。
93.《唐诗中的文档名词与唐代诗人的文档意识》,《档案学通讯》,2014年第5期。
94.《中国古代陪都的名与实》,《辽宁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95.《谈中国古代的夏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96.《谈“档案”一词的构词及词素来源》,《档案学研究》,2014年第6期。
97.《档案管理思维论》,《档案》,2014年第2期。
98. 《先秦文档名词研究》,《档案》,2014年第5期。
99. 《秦汉文档名词研究》,《档案》,2014年第7期。
100. 《两晋时期的文档名词研究》,《档案》,2014年第8期。
101. 《南北朝时期文档名词研究》,《档案》,2014年第9期。
102. 《与青年学者漫谈档案学术研究——在首届全国青年档案学者学术论坛的发言》,《档案》,2014年第10期。
103. 《隋唐时期文档名词研究》,《档案》,2014年第11期。
104. 《宋代文档名词研究》,《档案》,2014年第12期。
【讲授课程】
档案学概论(本科);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生)。
【担任导师】
档案学;中国古代史
2000年1名,2001年1名,2002年3名,2003年5名,2004年9名,2005年6名,2006年9名,2007年9名,2008年9名,2009年12名,2010年11名,2011年8名,2012年10名,2013年7名,2014年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