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大连理工大学2007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二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2006-09-16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现有教学及科研编制人员 12 人,其中教授 5 人( 1 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3 人,讲师 4 人。

本学科已形成了具有与实际工程密切结合特色的研究方向:现代桥梁设计理论研究着重于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拱桥、自锚式悬索桥、组合结构桥梁、长大连续预应力混凝土桥、弯坡斜桥及墩桩的理论分析与设计研究。同时,本学科十分重视桥梁结构计算机设计技术和桥梁结构实验研究的研究工作。上述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学科点除理论教学外还十分重视研究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研究设计了广东省西江金马大桥、沈阳市公和斜拉桥、浙江省铜瓦门大桥、抚顺市万新大桥等 30 余座结构先进的大型桥梁,从事大量的桥梁施工监控、实验、检测和科研工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攻关项目及其他生产研究课题 10 余项。近 5 年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 11 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广东西江金马大桥“大型混凝土斜拉桥与 T 型刚构协作体系桥梁”设计技术研究获得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张哲 * 、黄才良、姜峰、陈廷国、高仁良、邱文亮、檀永刚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1406 ▲▲ 桥梁与隧道工程

01 现代桥梁设计与计算理论

02 桥梁结构分析与工程控制

03 桥梁结构检测与实验研究

04 桥梁工程 CAD

18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土木工程管理

本硕士点以工程管理教研室为主,联合结构工程研究所和防灾与减灾研究中心。该硕士点同时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共有教师和实验人员 12 人,其中教授 7 人, “ ****特聘教授 ”1 人,副教授 2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硕士生导师 11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教授和 “ ****特聘教授 ” 李宏男 教授为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可靠度理论在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工程;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估计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工程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水利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风险分析;现代工程管理研究;工程造价管理。

目前主要承担的项目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项、自然基金三项、省基金四项以及十多项横向课题。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三项、省部级奖十几项。其中 “ 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其应用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利用 TLD 减震研究 ” 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出版专著六部和教材三部。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周晶 * 、李宏男 * 、周惠成 * 、袁永博、刘志杰、杜志达、宋永发、洪雷、李静、贾革续

注:标 “*” 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1420 ▲▲ ★ 土木工程管理

0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02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03 工程造价管理

04 工程信息学理论及技术

05 工程风险评估理论

18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7 工程项目管理

⑤ 428 工程经济学

⑥ 429 材料力学 ( 土 )

④⑤⑥ 选一

空间信息技术及工程应用

空间信息技术及工程应用硕士点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1 人;工程师 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3 人,****特聘教授 1 人。

本学科已形成了具有与实际工程密切结合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 GIS 在土木工程及管理中的应用; GPS 技术与现代土木结构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RS 技术与土木水利科学尤其是水资源的管理和应用的结合等。同时 GPS 、 RS 、 GIS 又有着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 GPS 、 RS 、 GIS 技术的融合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也是本学科的一大特色。同时,本学科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工程项目管理、测绘信息基本理论与试验的交叉学科研发工作。

本学科点除理论教学外还十分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研究进行了如 GPS 在大连世贸大厦风振结构特性研究、大连长兴岛似大地水准面拟合研究、黄河胜利大桥结构变形检测、利用卫星相片编制大工校园 DOM 与 DLG 图、校园 GIS 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齐鲁石化厂区 GIS 管理系统等。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联合,从事了大量的桥梁施工监控、实验、检测和科研工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攻关项目及其他生产研究课题 60 余项,发表论文 60 余篇。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周晶 * 、李宏男 * 、袁永博、程春田 * 、伊晓东、王卓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421 ★空间信息技术及工程应用

01 GIS 在土木工程中管理中的应用

02 3S 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及应用

03 GPS 技术在工程中应用

04 建筑物变形测量及安全评估

4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水文学及水资源

本硕士点设在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点和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内,拥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指导教师 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5 人。

己取得的成就:创建了模糊水文学和水资源模糊集分析理论、水库防洪与兴利模糊优化理论、水库调洪数据值解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水库洪水调度自动化、省级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居国内领先。近五年来共完成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其它研究课题 60 多项;研究成果获 19 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多项中国图书奖。其中,“ 全国水库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工程” 2003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程水资源(优化)模糊集理论与应用 ”2003 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

承担完成国家水利建设专项基金项目 - 水库洪水调度系统近 70 座水库的软件设计开发(总研究经费约 1200 万元)、省级重大项目 - 黑龙江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经费 525 万元)、 水利部重大科研项目 -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150 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松嫩平原洪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环境管理的研究( 240 万元)等;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基于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智能化流域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及其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分段径流预报的梯级水电站汛期联合运行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代表性论著:工程水文水资源模糊集分析理论与实践、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模糊水文学与水资源系统模糊优化原理、水库模糊优化调度、水电系统规划管理决策方法论、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法及应用等。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 J HYDROL 》、《 J AM WATER RESOUR AS 》、《 HYDROLOG SCI J 》、《 ENVIRON MODELL SOFTW 》、《 EUR J OPER RES 》等 。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陈守煜 * 、王本德 * 、周惠成 * 、程春田 * 、许士国 * 、

王国利、袁晶暄、梁国华、贾艾晨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1501 ▲▲ 水文学及水资源

0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02 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03 水电系统经济运行

04 洪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05 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

18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

⑤ 432 水力学

④⑤选一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 4 名,教授 2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本硕士点近来曾承担大、中型水利工程泄洪、消能、空化空蚀、水弹性等工程的模拟实验研究及各类流场的数值分析;尾矿库泄洪系统及三向渗流物模及数模研究;河口、近岸的潮流、波浪与泥沙输运专题研究。“八五”以来完成攻关、基金及科研任务等课题 50 余项。其中:大连湾发电厂取水实验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滩水电站拱坝泄流水垫塘护板稳定性研究成果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高压水流变压箱设备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泡动力学及其应用获教育三等奖;储灰场灰坝渗流和动力分析获电力部三等奖。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高坝水力学,结合水利工程研究泄洪、效能、空化空蚀、水流的脉动及其引起的振动;计算水力学,主要结合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石油工程研究流场的数值模拟及解决其中技术问题;尾矿与灰坝水力学,结合矿山尾矿坝及电厂的粉煤灰坝研究泄洪、尾矿筑坝及渗流稳定。学科点拥有 400m2 水力学实验室及并行集群计算系统。

近十年来,发表于中、外期刊及重要会议上的论文有 70 余篇。其中,射流冲击下的护坦板失稳机理的随机分析获周培源基金优秀论文奖。 40 余篇论文为 SCI,EI,ISTP 引用与检索。完成科技专著 10 部,其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力学教程》,获省级科技成果奖。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倪汉根 * 、金生 * 、刘亚坤、刘兆存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1502 ▲▲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01 高坝水力学

02 工程水力学

03 计算流体力学及流动的可视化

04 环境水力学

05 工业流体力学

6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9 材料力学(土)

⑤ 432 水力学

④⑤选一

水工结构工程

水工结构工程硕士点隶属于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现有教授 8 人,副教授 5 人;高级工程师 2 人,讲师 8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1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 ,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

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硕士点 (1978) 和 博士点 (1981) , 1988 年获准成立了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获水利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 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大连理工大学“ 211 工程”以及“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硕士点所在的抗震研究所是“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也是国家级“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来从事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水利部重点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近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2 项,水利部、交通部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 项。

本学科始终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和工程建设,既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又紧密结合工程实践。近十年完成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核电工程、海洋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课题百余项。

指导教师:林皋 ** 、周晶 * 、孔宪京 * 、李俊杰 * 、迟世春 * 、柳春光 * 、陈健云 * 、王国新、朱彤、李昕、许劲松、邹德高、刘君、胡志强、冯新、李建波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503 ☆▲▲ 水工结构工程

01 水工建筑物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02 水工建筑物抗震理论及模型试验技术

03 筑坝材料的静动力本构关系研究

04 大坝监测系统与健康诊断

05 水工水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

23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本专业只录取上线的第一志愿考生。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本学科 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为二级博士学科点,建有 “ 水利工程 ” 博士后流动站,所在实验室是 “ 水科学与水利工程 ”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 —— 水电机组振动、强度、振动故障诊断和水力机械计算流体动力学。 ② 水电站建筑物结构分析 —— 大型结构物的数值模拟、静动力分析和优化。 ③ 结构安全可靠性分析与计算机仿真 —— 大坝、厂房、地下工程等大型复杂结构物的安全评价和可靠度分析,安全监控模型,性态反演和动态识别。十余年来,承担科研项目 50 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及省部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应用性研究课题。近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项,国防科工委光华奖 1 项,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 “ 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 。科研成果已被应用于包括三峡工程、二滩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和西藏满拉水电站等大型工程的科研设计之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出版专著 8 部,参编《国际水力机械丛书 · 水力机械振动与振荡》(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表论文百余篇。

毕业去向:优秀硕士生可以硕-博连读或考取校内外博士生;水利、能源、土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高层次人才有持续而强烈的需求,毕业生可以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或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教育、科研、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马震岳 * ,沈成能,张运良,陈婧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504 ▲▲ 水利水电工程

01 机组振动与强度及故障诊断

02 水电站建筑物结构分析与优化

03 工程结构安全可靠性分析与仿真计算

9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9 材料力学(土)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本硕士点共有教授 15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1 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9 人,讲师、工程师 12 人,共他人员 10 余人。共分为三个研究领域: 1 、海岸工程; 2 、近海工程; 3 、港口及航道工程。

本学科拥有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极强的科研实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同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新加坡、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

本学科完成和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际间合作项目等。解决了国家建设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二十项,发表代表性专著近十部,代表性学术论文二百多篇。培养的研究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海洋工程研究所指导教师:邱大洪 ** 、李玉成 * 、康海贵 * 、王永学 * 、邹志利 * 、滕 斌 * 、孙昭晨 * 、李志军 * 、沈永明 * 、张宁川 * 、董国海 * 、柳淑学 * 、李木国 * 、孙大鹏 * 、梁书秀、任 冰、宁德志、王国玉、唐军

港海教研室指导教师:张日向、宋向群、郭子坚、陈兵、翟钢军、姜萌。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505 ☆▲▲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1 海岸环境动力因素

02 海岸工程防灾、减灾

03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利用

04 海岸和近海工程结构

05 港口工程及物流

52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

⑤ 432 水力学

④⑤选一

1~4 为海洋工程研究所研究方向; 4~5 为港海研究室研究方向。

材料学专业

该硕士点建筑材料部分隶属土木水利学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环境建筑材料、材料过程工程学理论、高性能建筑材料、功能建筑新材料及新技术、模网混凝土结构理论、新型建筑材料设计理论、混凝土特种外加剂及水泥工艺外加剂研究等。

该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带头人王立久教授从事该领域的科研、教学多年,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发明专利多项、论著多部,特别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环境建筑材料、高性能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设计理论、建筑模网技术等理论与实践,具有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该专业指导教师:王立久 * 教授、曹明莉博士、任铮钺博士、王宝民博士、艾红梅博士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0502 ▲▲ 材料学

(隶属土木水利学院建筑材料部分)

01 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环境建筑材料研究

02 建筑材料设计理论研究

03 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

04 模网混凝土结构理论研究

05 高性能及功能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

06 过程材料学研究

07 市政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

8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2 数学(二)

④ 429 材料力学(土)

⑤ 434 胶凝材料学

⑥ 436 建筑材料学

④⑤⑥ 选一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现有教授 3 人 ( 含兼职教授 1 人 ) ,副教授 1 人,讲师 2 人,工程师 1 人。该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道路结构设计理论,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新型道路材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集成化与智能化道路工程 CAD 技术,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道路工程养护、维修与加固技术等。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学校教学奖 10 余项。承担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咨询及检测项目 30 余项,共发表论文 12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和 ISTP 收录 30 余篇。近五年编写专著和教材 4 本,其中主编 3 本。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陈静云、钟阳、潘宝峰、李玉华、任慧韬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01 道路结构耐久性设计

02 新型路面材料路用性能

03 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

04 集成化道路工程 CAD 技术

05 道路养护与加固技术

12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9 材料力学(土)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化 工 学 院

学院代码: 007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8993993

无机化学 专业

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7 名,副教授 5 名,讲师 3 人,工程技术人员2名;教师中有 10 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课题。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1 、无机合成化学:本研究方向关注与功能无机材料相关的新型化合物的合成,侧重于具有特殊结构的无机化合物的软化学合成,以及这些化合物的性质研究,包括电学、磁学、催化等性质的研究,开发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无机固体的仿生合成,研究复杂形态无机固体的合成及其独特的性质。

2 、无机固体材料设计:利用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研究固体材料的生长动力学、热力学性质,指导材料的定向合成和形态控制。

3 、功能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合成具有孔状结构或具有磁学性质的配位聚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

4 、新型水处理剂及缓蚀剂的设计合成与作用机理:本研究方向侧重于多功能、环境友好水处理剂和适用于不同介质及环境下高效缓蚀剂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合成药剂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合成药剂的缓蚀、阻垢、絮凝机理及相关机理作用模型的建立,为水处理剂及缓蚀剂的分子裁剪和定向设计合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5 、环境材料研究:本研究 ] 方向侧重于磁性多孔材料的制备、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以及与外磁场协同作用下对工业废水处理的微观机制。

该硕士点指导老师:孟长功 * 、邱介山 * 、宁桂玲 * 、薛冬峰 * 、安永林、

马伟、牟文生、于永鲜、王慧龙、辛钢、王德军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0301 ▲▲ 无机化学

01 无机固体的软化学合成

02 功能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03 新型功能无机材料

04 新型高效缓蚀剂合成

05 水处理用无机材料的制备及

评价

06 功能光电材料

1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630 无机化学

③④选一

⑤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

学实验

⑥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⑤⑥选一

有机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 10 名,其中教授 6 名,副教授 4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 6 名;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有机化学及催化、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有机合成化学、 绿色及环境友好有机合成化学与技术、 药物中间体及 精细化学品 。近十年来共发表科技著作及教材近二十部,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 8 项,获国家、省教学成果奖各 4 项,国家发明专利 6 项。目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及横向科研项目若干。

有机化学硕士点指导教师: 高占先 * 、陈宏博、蒋景阳 * 、王艳华 * 、姜文凤、 刘迪、包明 * 、孟庆伟、吕小兵 * 、王梅 *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0303 ▲▲ 有机化学

01 元素有机化学

02 功能化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

03 绿色及环境友好有机合成化学与技术

04 医药、农药及精细化学品的有机合成化学

05 金属有机化学及络合催化

06 不对称合成精细化学品

14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专业

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6 人。这些指导教师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国内科研院所及石化企业有较多的交流合作。本硕士点主要在以下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1. . 等离子体化学:该研究方向包括 a. 非平衡等离子体活性物种诊断及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b. 等离子体与催化活化的协同应用; c.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功能材料。详见 http://labplpc.dlut.edu.cn

2 新型催化剂与新催化反应:该研究方向侧重研究具有应用前途的新型催化剂和开发可能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催化反应新途径。所研究的催化剂包括新固体酸、固体超强酸、新型多功能催化剂。新催化反应覆盖石油化工催化、精细化工催化和大气环保催化领域。

3. 计算机化学:研究功能分子电子结构计算与量子基础理论。

4. 质子膜化学:研究质子膜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本硕士点的指导教师:杨学锋 * ( 1 ),朱爱民 * ( 1 ),徐勇( 1 ),王新平( 2 ),纪敏( 2 ),王旭珍( 2 ),石川 * ( 2 ),田福平( 2 ),郝策( 3 ),田东旭( 3 ),任素贞( 4 )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括号内数字为相应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0304 ▲▲ 物理化学

01 等离子体化学

02 新型催化剂与新催化反应

03 计算机化学

04 质子膜化学

27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5 人。本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思想活跃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往来与合作。多年来形成有影响的稳定研究方向有:( 1 )高性能工程塑料;( 2 )功能高分子材料;( 3 )聚合物改性及复合材料;( 4 )活性阴离子聚合理论与实践;( 5 )精细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 6 )高性能功能性弹性体集成材料的研究;( 7 )高性能合成树脂新材料研究;( 8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 863 ”高技术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该专业指导教师:蹇锡高 * 、李杨 * 、郑玉斌 * 、陈平 * 、王忠刚 * 、朱秀玲 * 、吕小兵 * 、李林 # * 、唐涛 # * 、董金勇 # * 、杨大令、王益龙、王锦艳、张春庆、张守海、廖功雄、刘程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 # ”为兼职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1 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合成研究

02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研究

0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04 精细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应用

05 活性 阴离子聚合理论与实践

06 高性能功能性弹性体集成材料的研究

07 高性能合成树脂新材料研究

08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

10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2 数学(二)

④ 630 无机化学

③④选一

⑤ 479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

⑥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⑦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⑤⑥⑦选一

高分子材料专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5 人。本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思想活跃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往来与合作。多年来形成有影响的稳定研究方向有:( 1 )高性能工程塑料;( 2 )功能高分子材料;( 3 )聚合物改性及复合材料;( 4 )活性阴离子聚合理论与实践;( 5 )精细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 6 )高性能功能性弹性体集成材料的研究;( 7 )高性能合成树脂新材料研究;( 8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 863 ”高技术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该专业指导教师:蹇锡高 * 、李杨 * 、郑玉斌 * 、陈平 * 、王忠刚 * 、朱秀玲 * 、吕小兵 * 、李林 # * 、唐涛 # * 、董金勇 # * 、杨大令、王益龙、王锦艳、张春庆、张守海、廖功雄、刘程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 # ”为兼职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0520 ▲▲★ 高分子材料

01 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合成

与应用

02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03 聚合物改性及反应加工

0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绝缘材料的应用研究

05 活性 阴离子聚合理论与实践

06 高性能功能性弹性体集成材料的研究

07 高性能合成树脂新材料研究

08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

09 无机非金属材料

2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2 数学 ( 二 )

1 - 8 研究方向:

④ 479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

⑤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⑥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④⑤⑥ 选一

9 研究方向:

④ 479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

⑤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④⑤选一

化学工程专业

化学工程是一个与世纪同龄的学科,但随着生命、环境和材料等相关科学的发展,又焕发出新的青春。本硕士点既有优良传统,又有新的交叉发展。现有教员 50 人,半数以上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 7 人(博导 5 人),副教授 13 人,高级工程师 2 人,讲师和工程师 10 人。****讲座教授 1 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博士点一个。

本硕士点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除承担国家和省市的科学基金项目的同时,还与工厂、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研发和成果推广,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效益,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获国际教科文组织奖 2 项,国家发明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4 项,发明专利 9 项,近十年发表专著 10 余部,学术论文 500 余篇。

本专业主要从事以下方面研究;( 1 )功能表面与强化相变传热;( 2 )多相流传递与界面科学:研究相际的传热,传热与传质的关系;( 3 )流体热力学和超临界流体的分子模拟;( 4 )干燥技术与粉体技术;( 5 )吸收热泵回收工业余热技术的研究与工业化应用;( 6 )化工系统工程:应用过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化工过程系统的模拟与优化,进行过程的综合及过程能量集成;( 7 )金属材料的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研究:( 8 )腐蚀工程信息系统和在线测量技术开发;( 9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耐蚀耐磨、生物相容性机理研究;( 10 )开发金属表面改性、复合化学镀等表面处理新技术开发;( 11 )电化学合成技术、制膜新技术的研究和电化学综合仪器开发:( 12 )腐蚀剖析、评价、技术咨询,防腐工程设计和施工;( 13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生物技术和环保中的应用;( 14 )新型干细胞大规模增殖培养反应器;( 15 )干细胞与生物工程组织的低温保存技术;( 16 ) 微尺度微系统传递现象;( 17 )中药现代化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硕士点指导教师:崔占峰 * 、马学虎 * 、贺高红 * 、刘天庆 * 、赵宗昌 * 、陈嘉宾、匡国柱、于志家、张乃文、于才渊、王宝和、潘艳秋、都健、王瑶、孙力、李淑英、彭乔、刘贵昌、王克峰、董宏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01 ▲▲ 化学工程

01 多相流与界面传递科学

02 强化传热与节能

03 化工系统工程

04 粉粒体与干燥工程

05 分离过程与技术

06 生物医学工程

07 电化学工程

4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⑤ 选一

化学工艺 专业

化学工艺专业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研制以及相关工艺过程技术与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模拟优化等工作。培养从事化工过程开发、研究、设计、生产运营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设有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授 6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5 人),副教授 11 人,国外留学回国人员 13 人。

本硕士点所在的化学工艺系通过多年的学科调整、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在科学研究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如超临界流体中化学反应技术、新型炭素材料制备技术、膜分离及膜催化反应技术、纳米复合制备技术、无机超分子导电材料合成技术、计算机 辅助过程运行、人工晶体材料研究等 。研究工作主要在本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前沿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的领域展开,取得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的奖励。诸多科研成果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近十年来,发表专著 6 部,近五年发表论文三百余篇。目前主要承担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委、国际合作以及地方和企业委托的三十余项科研课题。本学科点还与德国、日本、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开展共同研究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胡浩权 * 、宁桂玲 * 、邱介山 * 、王金渠 * 、薛冬峰 * 、张述伟、徐绍平、王同华、张秋民、殷德宏、周颖、张雄福、张守臣、仲剑初、李文翠、赵宗斌、杨建华、刘淑芹、梁长海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02 ▲▲ 化学工艺

01 煤、油页岩及生物质转化基础与应用

02 新型材料制备与应用(如: 炭材料、无机膜材料、 超微细粉体材料、有机 - 无机纳米复合、人工晶 体材料、沥青材料等)

03 现代化工分离与反应过程基础与应用(如:超临界流体萃取与反应、石化及环保领域中的新型催化过程和技术、膜反应分离一体化等)

04 计算机辅助过程运行( CAPO )及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40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⑤ 选一

应用化学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教育部批准该学科为首批“****奖励计划”学科,设立应用化学“特聘教授”岗位。在 2001 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以精细化工为主体的我校应用化学学科以全国第一的评估成绩名次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为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地,拥有现代分析、测试仪器近五十台套,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计划特聘教授 2 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 博士生导师 11 名。

研究内容包括光敏化合物与光敏材料、人工光合作用、超分子化学、等离子体化学、温控相转移催化、金属有机化学与络合催化、医药及农用化学品等活性物质、环境友好合成新技术等。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杨锦宗 * 、曲景平 * 、孙立成 * 、张淑芬 * 、金子林 * 、彭孝军 * 、王梅 * 、吕小兵 * 、袁景利 * 、段春迎 * 、吕连海 * 、张华、刘建辉、高欣钦、潘景喜、李久艳、孙世国、冯秀娟、何成

注:“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04 ☆▲▲ 应用化学

01 精细化学品结构与性能

02 生态染料分子设计合成与性 能研究

03 生物性能染料分子设计合成及分子工程

04 农用化学品的分子设计合成 与构效关系

05 人工光合作用

06 超分子化学

07 金属有机化学及络合催化

08 催化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 用

09 合成药物研究

10 不对称合成精细化学品

11 环境友好精细有机化工

12 现代仪器分析与分离技术

13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32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④⑤ 选一

工业催化专业

工业催化硕士点建于 1988 年,主体单位为催化化学与工程系。经过多年发展,本学科在 1993 年建立了工业催化博士学科点,特别是经过“ 211 工程”“ 985 工程”重点建设,其在催化剂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能力大为提高,培养了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现有教师 16 人,其中院士 1 人、****讲座教授 1 人、教授 6 人、副教授 3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0 人,其中 1 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3 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今主要的学术研究与科研领域有: 1. 环境友好催化化学与催化剂:主要研究杂原子沸石的合成与应用技术开发; 2. 纳米催化材料研究:有纳米沸石的合成及催化应用技术研究,新功能材料的研究; 3. 催化反应工程技术开发及吸附分离技术应用; 4. 选择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研究

5. 汽油、柴油无害化新技术的研究; 6. 等离子催化研究; 7. 生物酶催化; 8. 择形催化转化沸石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研究。

本专业在 2001-2006 年期间发表论文 300 余篇, SCI 收录 113 篇, EI 收录 108 篇;申请专利 30 项,已受权 10 项; “择形催化转化沸石催化剂和技术研究与开发”获 2002 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硅择形沸石及其在烃转化中的应用” 2003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胡永康 ** (兼职)、郭新闻 * 、王安杰 * 、郭洪臣 * 、李钢 * 、宋春山 * 、刘靖、 张永春、李翔、谭娟、熊光、刘民

注:标“ ** ”者为工程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05 ▲▲ 工业催化

01 环境友好催化化学与催化 剂

02 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

03 催化反应工程及吸附分离应用

04 选择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研究

05 等离子催化及光催化研究

06 汽油、柴油无害化新技术研究

07 生物酶催化

08 择形催化转化沸石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研究

36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⑤ 选一

膜科学与技术 专业

膜科学与技术 涉及材料、工程、生物、环境、能源、制药、物理、数学等学科 , 是

一个 新兴、有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

本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 11 人,其中教授 6 人(博导 6 人)。

本硕士点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门类 齐全,从膜材料、膜制备到膜过程,从有机膜到无机膜,从气体分离到液体分离,从固体膜到液膜和气膜,几乎都应有尽有; 本硕士点 发展迅速,从十几年前起步至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迄今为止已经承担有关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 863 项目(子项目) 14 项,发表被 SCI 收录的论文 70 多篇、 EI 收录的论文 50 多篇。 我校于 2002 年 9 月成立了 “ 大连理工大学膜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下设 有机膜材料研究所 、无机膜研究所、膜科学与过程研究所、膜分离开发与应用研究所,涉及化工学院和环境学院中的 5 个系。 2003 年年初与膜技术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成立了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工研发基地。

主要的研究方向如下:( 1 )有机膜材料的研究;( 2 )有机膜的制备;( 3 )有机膜组件的的制备;( 4 )无机膜材料的研究;( 5 )无机膜的制备;( 6 )无机膜组件的的制备;( 7 )有机膜渗透机理的研究;( 8 )无机膜分离机理的研究;( 9 )分离器及分离过程的数学模拟;( 10 )膜污染机理与控制的研究;( 11 )各种膜分离过程的研究;( 12 )液膜稳定性与破乳的研究;( 13 )膜科学与技术在能源、生物、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14 )膜分离及生物膜反应器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15 )膜催化与膜反应器的研究。

硕士点指导教师:蹇锡高 * 、 王金渠 * 、 杨凤林 * 、贺高红 * 、邱介山 * 、 朱秀玲 * 、 潘艳秋、 王同华、张雄福、殷德宏、 杨大令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20 ▲▲★ 膜科学与技术

01 有机膜材料、有机膜的制备

02 无机膜材料和无机膜的制备

及机理研究

03 分离器及分离过程的研究与数学模拟

04 液膜稳定性与破乳的研究

05 膜科学与技术在能源、生物、催化、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20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研究方向 1:

④ 479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

⑤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⑥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④ ⑤ ⑥ 选一

其余研究方向 :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⑤选一

水科学与技术 专业

水科学与技术硕士点隶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本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包括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一级学科内容,可为城市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给排水工程、水处理技术、海水淡化等部门培养研究、管理及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前景。

本学科在水科学与技术领域是有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已在水环境化学、给水与污水处理、河流生态修复、海水淡化、污水资源化以及用水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现有研究方向如下:( 1 )污水再生处理与资源化; (2) 废水最小化及用水优化技术; (3) 无污染水源净化技术; (4) 水化学; (5) 水处理技术; (6) 水污染过程模拟; (7) 无水资源化及回用; (8) 海水淡化技术; (9) 水夹点技术与用水网络优化; (10) 水过程中金属的腐蚀、防护及其诊断;

近 10 年来,先后完成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 50 多项,获 1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 10 项,发表论文 500 余篇,完成水处理工程设计项目 40 多项。承担国家 863 项目“大连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和“微波催化处理污水” 2 项,欧盟合作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炼化企业水平衡及用水优化”、“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等企业项目 10 多项。本学科实验室有良好的科研条件,配备有 HPLC-MS 、 GC-MS 、红外光谱、原子吸收、离子色谱等先进水质分析仪器 2 0 多台。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 7 名、副教授 9 名、讲师 4 名。

指导教师:杨凤林 * 、全燮 * 、周集体 * 、马学虎 * 、许士国 * 、匡国柱、柳丽芬、王栋、赵雅芝、杨卫身、王竞、项学敏、张捍民、张兴文、都健、王克峰、李淑英、刘贵昌、马伟

注:标“ * ” 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21 ▲▲★ 水科学与技术

01 水系统优化和综合

02 河流生态修复

03 水处理技术及污水资源化

04 海水淡化及水化学

05 水过程中金属的腐蚀、防护及其诊断

1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2 数学 ( 二 )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 ⑤ 选一

精细化工专业

本学科 1982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1987 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我国唯一的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学科; 1989 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6 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为 211 重点学科建设; 199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学科分类将精细化工二级学科并入应用化学学科; 2000 年经科技部批准将该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拓展改名为“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 年初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建立精细化工二级博 / 硕士学位学科点。

本学科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2 人,博士生导师 9 人。拥有 HPLC-MS 联用仪、 400 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荧光寿命仪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近 50 台套。

本学科研究内容有染料化学与光化学、表面活性剂、 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精细化工合成新技术新方法、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应用基础研究、复配原理与技术研究等。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杨锦宗 * 、曲景平 * 、孙立成 * 、张淑芬 * 、赵德丰 * 、徐龙鹤 * 、彭孝军 * 、包明 * 、赵建章 * 、崔京南、李亚明、杨希川、乔卫红、具本植、申凯华、吕荣文、李晓莲、宫国梁、肖义、张志超、刘春、周宇涵、唐炳涛、樊江丽

注:“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22 ▲▲ ★ 精细化工

01 精细化学品的结构与性能

02 新型染料研究

03 生物性能染料分子设计及分子工程

04 新型表面活性剂研究

05 油田和石油产品助剂的研究与开发

06 光敏生化活性有机物分子设 计合成

07 生物活性有机分子的结构设计与合成

08 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的分子设 计与合成

09 生物质资源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

10 精细化工合成新工艺、新方法研究

40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④⑤ 选一

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2006 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该 学科的毕业生要求能够有机地融合材料、化学和化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着力于解决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过程中的具体化学问题,以及材料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工技术问题。 该学科的骨干教授均为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员,拥有较为齐全的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研究领域涉及 功能无机材料、功能炭素材料、 生物功能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氧化物材料、人工晶体材料 以及材料表征与理论计算 等方向。

本学科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1 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2 名,博士生导师 7 名。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薛冬峰 * 、邱介山 * 、宁桂玲 * 、孟长功 * 、蹇锡高 * 、王忠 刚 * 、朱爱民 * 、安永林、赵纪军、王同华、周颖、赵宗彬、张守臣、仲剑初、梁长海

注:“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23 ▲▲ ★ 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

01 先进 化学合成技术

0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定向合 成化学

03 纳米/微米功能炭素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04 纳米氧化物材料

05 人工晶体材料

06 材料设计与模拟

07 功能高分子材料

26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 ( 二 )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④⑤ 选一

能源化工 专业

能源化工 专业主要从事能源化工相关领域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和优化等工作。培养从事能源化工过程开发、研究、设计、生产运营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教授 9 名,副教授 10 名,其他人员 15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8 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3 名。

该专业是为适应国家对能源化工发展的要求,学校学科发展的特点,强化学科交叉和联合,对分设在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等二级学科中的有关能源化工的研究方向进行重组而自主设立的隶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该专业涉及煤炭、石油和新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随着中国政府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以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从事该领域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

该专业部分研究领域挂靠在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石油化工与装备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目前承担包括国家“ 973 ”、国家“ 863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近五年,该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 项;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学术刊物 300 余篇、学术会议 100 余篇,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110 篇。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 胡永康 * * 、 胡浩权 * 、王安杰 * 、郭新闻 * 、白凤武 * 、李志义 * 、 王长海 * 、 郭洪臣 * 、李钢 * 、徐绍平、张秋民、刘靖、李文翠、陈丽杰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 标 “* * ” 者为工程院院士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724 ▲▲ ★ 能源化工

01 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如:煤、油页岩等固体矿物燃料的热解制油、煤制化学品、煤炭高效液化、油砂的利用等)

02 石油燃料的改质与清洁化 ( 如: 清洁汽油和柴油等 )

03 生物质能源转化基础与应用(如:生物发酵制燃料酒精, 生物柴油、秸秆热解气化及超临界水中制氢等)

04 天然气的转化基础与应用

16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⑤ 选一

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

本硕士点隶属化工学院和动力工程系两部分。化工学院部分的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流体机械内部流动规律和能量转换机理;流体机械及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流体工程中噪声与振动机理及控制;现代流体测试技术;空化、多相流及非牛顿流;气力、液体输送等。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为:具有流体机械及工程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测试分析技术,具有从事流体机械及工程方面的科研能力,可胜任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2 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3 人。

本硕士点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振荡流及气波制冷技术,气固两相流及与传热、传质耦合技术,气液及气液固多相流,水力空化及其应用技术,气力、液力输送及流态化技术等。本硕士点注重于学科交叉及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培育,在特殊流动(如振荡流、多相流)、极端条件(如超临界)和多尺度(时间和空间)的复杂系统进行突破,掌握流动机理,开发新的流动过程与机械,特别是将流动与传热、传质等过程相耦合,开发新的高效、节能的复合过程,使本学科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近 3 年,本学科科研经费 2500 万元以上,在研科研项目 25 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近 5 年发表论文 135 篇,出版学术专著 7 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项。

本硕士点指导老师:李志义 * 、胡大鹏 * 、刘志军、于才渊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0704 ▲▲ 流体机械及工程 (隶属化工学院部分)

01 振荡流及气波制冷技术

02 气固两相流及其装备技术

03 气液及气液固多相流

04 水力空化及其应用

05 气力、液力输送及流态化

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⑥ 481 热力学基础

④⑤⑥ 选一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

本学科于 1954 年在国内率先培养研究生,是国内该学科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点之一,同时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硕士生导师 18 名,其中包括 2 名博士生导师。本硕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有:( 1 )新型制冷技术及成套装备:例如旋转式和静止式气波制冷技术与装备,压力交换式制冷技术与装备,热声转换式制冷技术与装备,天然气液化成套技术与装备,天然气脱水成套技术与装备,轻烃回收成套技术与装备,尾气回收成套技术与装备等;( 2 )设备诊断理论与技术:例如设备状态监视,设备故障诊断,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等;( 3 )高效节能传质传热技术与装备:例如,气液固多相流动及传热设备,环境与生物流体技术及装备、高效换热技术及装备;( 4 )化工设备 CAD ,例如化工设备 XAD,CIMS 系统等;( 5 )粉体技术及装备,例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与装备,超临界流体制备超细粉体技术与装备、颗粒流态化技术与装备,气流粉碎与分级,球形造粒,废旧轮胎的低温粉碎等;( 6 )精细分离技术与装备,例如,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膜分离等;( 7 )虚拟化工装置设计技术,例如大型化工设备和工艺设计软件包研制等。( 8 )燃料电池与氢能利用:例如,催化剂与电极研制、高、低温电池的热能利用认储氢装置等。近年来先后承接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各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0 余项,获国家专利 20 余项,形成实用技术或产品近 30 项,出版专著 17 部,发表论文 350 余篇。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 李志义 * 、胡大鹏 * 、毕明树 * 、由宏新、张晓冬、史启才、马源、邹久朋、喻健良、刘志军、银建中、李岳、周一卉、阿布都拉 · 阿布里提 (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兼)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0706 ▲▲ 化工过程机械

01 现代化工装备创新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

02 能量综合利用与系统热经济评价与决策分析

03 工业流体特殊流动与新型设 备

04 过程机械的结构优化与智能 控制

05 粉体的颗粒化技术与装备

06 超临界萃取技术

07 天然气净化技术

08 多相流动及传质传热设备

09 化工设备 CAD

10 燃料电池及氢能利用

11 工业装置安全运行技术

2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⑥ 481 热力学 基础

④⑤⑥选一

安全技术与工程 专业

本硕士点 现有硕士生导师 10 名,该系自 20 世纪 80 年代就确立了“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则是一系列的“生存安全”问题:例如,因资源与能源的不断短缺所造成的“资源与能源安全”问题;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生存环境安全”问题;各类药物的有害成分对人类健康所形成的“药物安全”问题;传统基础工业所造成的瓦斯爆炸,火灾及化工流体的爆炸超压所造成的“过程工业与设备的爆炸、超压与火灾安全问题”以及诸多的自然灾害及战争等所造成的安全问题等等。基于这样一种“大安全概念”,本学科现在已经确立了以下研究领域: (1) 污水、咸水资源利用与能量回收技术; (2) 清洁能源——燃料电池技术与余热回收; (3) 中草药提纯与精细分离技术; (4) 过程压力设备的使用强度与可靠性评估; (5) 压力设备防超压爆炸技术与装备; (6) 工业生产爆炸灾害的防治理论与技术等。

以上课题已先后承接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及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 220 篇,已招收硕士研究生 40 余人,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数千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该硕士点的指导教师: 毕明树 * 、李惠荣、喻健良、由宏新、银建中、李岳、周一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

备 注

081903 安全技术与工程

01 水资源的利用与能量回收技术

02 燃料电池技术与热能回收

03 中药提纯技术与精细分离装 置

04 化工流体爆炸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05 安全与环境工程技术评价

06 在役压力容器及管道的安全评定技术与故障诊断

10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 ( 二 )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⑥ 481 热力学基础

④⑤⑥ 选一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7600 ▲ 生物医学工程

( 隶属于化工学院部分 )

01 干细胞大规模增殖培养反应器

02 干细胞与生物工程组织的低温保存技术

03 膜分离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04 生物医用材料的耐蚀性研究

7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2 数学 ( 二 )

④ 480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

⑤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

学实验

⑥ 4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 ⑤ ⑥选一

药物工程专业

本硕士点隶属于化工学院。

药物工程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 9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7 人。药物工程研究内容涉及药物合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优化设计与计算、药物输送系统。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由动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中制取药物及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和天然药物的制备原理、合成路线、构效关系、生物效应、药物制剂研究;综合运用药理学、药剂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酶学和基因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药物合成、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发现新先导化合物进行新药分子设计与计算、构效关系研究和现代药物输送技术研究,寻找、开发高效、低毒、质量可控的新药。

研究方向: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优化设计与计算、药物输送技术。

硕士点指导教师:赵伟杰 * 、曲景平 * 、王希诚 * 、张世轩、孟庆伟、李亚明、张华、汪晴、王世盛、肖义、李晓莲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7621 ▲▲★ 药物工程

01 合成药物化学

02 药物优化设计与计算

03 天然药物化学

04 药物输送系统

11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2 数学(二)

④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⑤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试验

④⑤选一

考日语的考生报名前请与学科点赵老师联系 , 方可报名: 联系电话: 041188993890

药物化学专业

本硕士点隶属于化工学院。

药物化学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 11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5 人。药物化学研究内容涉及药物合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优化设计与计算、药物输送系统。研究由化学原料合成,由动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中制取药物及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应用天然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全合成、半合成结构改造。进行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研究。探索药物、药物中间体及各类化学品合成的新理论、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及新活性靶点。注重解决结构修饰的优化、反应的选择性、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及活性靶点的选择性。进行缓、控释药物新剂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药物分子与活性作用靶点的相关性及小分子药物与人体大分子的药物代谢化学过程。

研究方向: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优化设计与计算、药物输送系统。硕士点指导教师:赵伟杰 * 、曲景平 * 、王希诚 * 、张世轩、孟庆伟、李亚明、张华、汪晴、王世盛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7901 药物化学

01 药物化学

02 天然药物化学

03 药物优化设计与计算

04 药物输送系统

14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627 药物化学

④ 628 天然药物化学

③④选一

⑤ 4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专业
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4 名,副教授 3 名,讲师 4 人;教师中有 5 人具有博士学位, 6 人具有硕士学位;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课题。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1 、荧光分子探针与生物分析技术:本研究方向以具有更好荧光性能及应用价值的纳米稀土荧光生物标记探针的研制为主要研究目标,建立具有各种生物标记与应用功能的纳米稀土荧光材料的系统制备、表征、生物标记及生化分析应用技术,同时利用稀土荧光生物探针结合时间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建立多用途的高灵敏度时间分辨荧光生物成像分析系统技术,建立稀土荧光探针在活体生物细胞中生物活性小分子的实时原位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技术,揭示生物活性小分子的生成及浓度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2 、化学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模拟:本研究 ] 方向侧重于分析化学中的信息挖掘与处理方法,仪器分析中的虚拟仪器与虚拟实验室网络化有关理论、技术及构建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3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本研究方向侧重各种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研制、理论探讨及在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物质的分析应用研究。 4 、波谱分析在精细化学品中的应用:本研究方向利用现代各种波谱分析技术及联用技术对精细化学品进行组成分析及结构 鉴定。 5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及波谱分析:本研究方向侧重于 ( 1 )环境中和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分析和结构鉴定。特别是复杂体系中有益和有害的化学物质及某些特定元素的不同化学形态的含量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

和迁移规律。( 2 )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结构鉴定。

该硕士点指导老师:刘志广、袁景利 * 、王桂兰、秦伟、李亚明、张华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70302 ▲▲ 分析化学

01 荧光分子探针与生物分析技术

02 化学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模拟

03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04 波谱分析在精细化学品中的应用

05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及波谱分析

12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626 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含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③④选一

⑤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船舶工程学院

学院代码: 008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8450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硕士点是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隶属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设国家“****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工程院院士 1 名(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名,教授 15 名(含兼职),其中博士生导师 11 名( 2 名兼职), 1 人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大连理工大学特聘德国 VBD 中心教授 1 人。该硕士点依托“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船舶 CAD 工程中心、造船工艺实验室、船模试验水池、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依托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国家 认定 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 600 名硕士研究生,并与日本广岛大学、英国哥拉斯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在该硕士点设立奖学金。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 项,获国家专利技术 5 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 SCI 、 EI 、 ISTP 、 AMR 和 BMT 索引的有 80 余篇,出版了 18 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纪卓尚 * 、王言英 * 、赵德有 * 、林焰 * 、刘玉君 * 、黄一 * 、姜涛 * 、宗智 * 、马坤 * 、刘寅东 * 、林哲、周美、洪明、马骏、李铁骊 * 、黎胜 * 、李贤徽、周力、陈明、张明霞、刘刚、 金朝光、钱昆、张雪彪、郭培军、李艳君 。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2401 ☆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01 大型高技术含量船型研究

02 智能船舶 CAD 与集成信息系统研究

03 船舶 CAM 与特种加工技术研究

04 数字化船舶制造技术研究

05 船舶结构分析与可靠性

06 船舶结构振动设计与控制研究

07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估及结构形式研究

08 船舶水动力性能分析与型线优化研究

09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荷载计算研究

10 船舶螺旋桨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

1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锚泊定位系统动力分析研究

12 金属结构物腐蚀及防腐应用技术研究

13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防腐疲劳损伤感知、监测及全寿命期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14 结构物全寿命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48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202 俄语 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48 船舶静力学

欢迎跨专业考生报考

轮机工程

轮机工程硕士点是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隶属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 该学科现有 教授 2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4 名, 1 人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该硕士点依托“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船舶 CAD 工程中心、造船工艺实验室、船模试验水池、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依托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国家 认定 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 23 名硕士研究生。 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在该硕士点设立奖学金。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 SCI 、 EI 、 ISTP 、 AMR 和 BMT 索引的有 30 余篇,出版了 6 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宋希庚 * 、高希彦 * 、马坤 * 、刘寅东 * 、刘卫国、孙培岩、陈明、张明霞。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2402 ▲▲ 轮机工程

01 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

制、故障诊断及 CAD

02 船舶柴油机排放及电子控制

03 动力装置可靠性与模糊评判

04 动力装置仿真技术

05 油船装卸油仿真

2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202 俄语 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49 船舶动力装置

水声工程

水声工程硕士点是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隶属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水声工程硕士点于 2000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该学科现有教授 1 名,副教授 6 名。主要研究方向:( 1 )船舶水下结构噪声及其控制研究;( 2 )船舶螺旋桨噪声及其控制研究;( 3 )水声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该学科已建成半消声实验室和隔声室,目前已投入使用。 2006 年,消声水池即将完工。已从丹麦 B&K 公司购买声学测试仪器价值约 160 万元。

该学科近五年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一项, “十五”海军装备预研一项, 企业委托项目 50 多项,完成科研课题经费约 300 多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70 多篇,其中被 SCI 和 EI 索引约 40 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1 部。

该硕士点从 2002 年正式招生,已招收 18 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 8 名硕士研究生。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赵德有 * 、洪明、林哲、马骏、黎胜 * 、李贤徽、周力。

注:标“ * ”者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2403 ▲▲ 水声工程

01 船舶水下结构噪声及其控制研究

02 船舶螺旋桨噪声及其控制研究

03 水声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6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202 俄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50 声学基础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代码: 009

联系人:范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8471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

本硕士点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测控技术等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有教授 9 人,副教授 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8 人。

本硕士点以测试技术的传感器、光电子器件以及光学检测为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有:测控技术、光学精密测量、遥感遥测、微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智能仪器仪表技术;微波技术应用;嵌入式技术应用;总线技术应用等。

本硕士点完成了多项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63 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先后获得了国家科委、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辽宁省和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多项。近五年来在 Sensors and Actuators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100 多篇。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胡家升 * 、唐祯安 * 、邵诚 * 、王兢 * 、闫卫平 * 、李木国 * 、王德君 * 、刘冲 * 、仲崇权、蒋国平、马灵芝、董维杰、林秋华、李明伟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0402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1 光电精密测量

02 遥感遥测

03 微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04 智能仪器仪表技术

05 微波技术应用

1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51 电子技术 (模拟

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

技术)

⑤ 453 信号与系统(含随机信号 20% )

⑥ 454 自动控制原理 ( 含现代 20% )

⑦ 456 工程光学

④⑤⑥⑦选一

物理电子学专业

该硕士点学术队伍以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本硕士点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及其应用技术。以 CMOS 数字、模拟和射频及微波电路以及专用集成电路为主线,重点开展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以及各种集成电路的应用技术。 2. 集成电路特别是 SOC (系统芯片)中的微尺度效应、微纳尺度半导体器件物理、微尺度超常物性的理论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及其测试技术; 3. 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和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半导体、电子、光电子、生物电子、机械电子等新器件及其在电力、能源、测试、环保、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

本硕士点教师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S863 项目、 973 专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共近 200 篇, SCI 、 EI 、 ISTP 收录近 100 篇,近三年内支配的科研经费合计近 1000 万元。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唐祯安 * ,蒋国平,马灵芝,闫卫平 * ,王兢 * , 解永平,

王德 君 * ,等

带 * 号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0901 物理电子学

01 集成电路设计

02 微纳电子器件

03 新型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04 信息功能材料与元器件

15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51 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电路与系统专业

本硕士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 1 )信息获取与处理;( 2 )集成电路设计;( 3 )神经网络与智能系统;( 4 )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研究方向包括传感器研制及理论研究、传感技术及应用、智能传感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在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中的应用、智能系统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本学科点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学科交叉。硕士毕业生可以继续在电子工程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或“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或其他学科博士点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面对包括信息行业在内的宽口径就业市场。

本学科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七五” 、“八五” 、“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 863 和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大横向科研课题。多次获国家各部委、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近 200 篇 ,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检索 近 100 篇 。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王兢 * ,唐祯安 * ,殷福亮 * ,郭成安 * ,闫卫平 * ,王德君 * , 马灵芝 仲崇权,解永平,董维杰,林秋华,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备 注

080902 ▲▲ 电路与系统

01 传感器及其应用

02 集成电路设计

03 智能信息系统

04 数字信号处理

24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51 电子技术(模拟电 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