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别代码: 001
联 系 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8350
该硕士点建立于 1993 年。 2003 年设立博士点。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指导教师 14 人,其中教授 9 人(含博士生导师 9 人),副教授 5 人。研究领域涉及核心数学的所有 3 个组成部分 — 几何(拓扑)学、代数学和分析学。近年来发表被 SCI 检索的文章 100 余篇。在拓扑学与微分几何、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受到这些领域一些著名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本学科进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这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有朝气的研究队伍。本专业的指导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还同时具有在国外留学经历以及博士后工作经历。多人担任美国 “ 数学评论 ” 评论员。本学科为校、系重点支持发展的学科。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郑斯宁 * 、王军 * 、邱瑞锋 * 、侯中华 * 、刘西民 * 、卢
玉峰 * 、 南基洙 * 、王毅 * 、韩志清 * 、于洪全、冯红、王颖、赵凤珍、赵立中、代万基、杨志青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101 ▲▲ 基础数学 | 28 | ① 101 政治 203 日语 选一 ③ 611 数学分析 |
计 算 数 学 专 业
该学科点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 211 工程”重点学科。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 8 名,副教授 6 名。研究方向有计算几何与图形图像处理、函数与数值逼近、数值代数与最优化、神经网络计算、微分方程数值解等。计算几何与图形图像处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在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图像与模式识别、可视化等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函数与数值逼近是微分方程数值解的基础之一,是逼近各类函数的工具。数值代数、最优化和计算机代数研究线性与非线性方程组及最优化问题的计算机解法及软件,在科学、工程和经济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微分方程数值解是解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基础。神经网络计算是近年来新兴的计算数学课题之一。
该学科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 项,国家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7 项,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 项。德国洪堡基金资助一人次,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1 项。 2000 年以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被 SCI 、 EI 等收录数百篇,被 SCI 引用百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十余人次,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十余次,主持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6 次。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王仁宏 * 、吴微 * 、罗钟铉 * 、于波 * 、苏志勋 * 、张鸿庆 * 、陈万吉 * 、杨海天 * 、张宏伟、钱晓元、刘秀平、李正学、赵国辉、金光日、程明松、李崇君、朱春钢、张洁琳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102 ☆▲▲ 计算数学 01 计算几何 02 图形图像处理 03 函数与数值逼近 04 数值 代数与最优化 05 神经网络计算 06 微分方程数值解 | 40 | 同上 |
该专业自 90 年代初始招收研究生, 2003 年设立博士点。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 1 名(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1 名。十多年来,在应用概率统计、随机过程的理论与应用、金融数学等方面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类基金项目。本专业倡导研究生不仅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更应面向工程,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各行各业表现出色,许多已成为优秀的概率统计、金融与保险、计算机软件专家和应用数学工作者。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宋立新 * 、冯敬海、沈玉波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103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1 时间序列分析 02 数理统计及应用 03 随机过程与极限定理 | 8 | 同上 |
该专业自 80 年代初始招收研究生, 2003 年设立博士点。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 8 名(其中 6 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3 名。十多年来,在微分方程的机械化求解、有限元的数学理论、应用偏微分方程、油藏开发、生物数学、城市交通与通讯等方面发表论文几百篇,出版教材和专著十余册。承担国家九七三项目、攀登项目以及国家和省市各类基金项目,国内外政府和企事业委托项目 30 多个。许多项目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专业倡导研究生不仅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更应面向工程,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各行各业表现出色,许多已成为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专家和应用数学工作者。其中张鸿庆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有 2 人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该学科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所发表的科技论文被 SCI 检索的有一百多篇, SCI 引用二百多次。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张鸿庆 * 、冯恩民 * 、王天明 * 、王军 * 、吴微 * 、郑斯宁 * 、李风泉 * 、王毅 * 、贺明峰、金正国、吴大为、杨彦春、赵凤珍、邓玉平。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104 ▲▲ 应用数学 01 数学机械化与数学物理 02 生物数学 03 城市交通与通讯规划软件 04 计算生物学 05 应用偏微分方程 | 16 | 同上 | 1 |
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
该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 6 人,教授 7 人,副教授 5 人。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规划、不可微分析与最优化、最优控制与参数辨识、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学、信息管理与控制、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优化与布局优化、最优化计算方法等。十年来,在这些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外有重要影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版(译)著十多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两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二项。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百余人。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三十多人晋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在科研、教学、软件公司、生产、管理等部门和单位建功立业。
本硕士点还完成大量的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实际课题,这些课题涉及解决油藏勘探与开发、交通规划、经济评价、经济发展规划、计算机管理及人造卫星舱布局等,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硕士点承担国家教育部教改项目“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招收适合一定条件的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实施跨学科培养。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夏尊铨 * 、冯恩民 * 、李兴斯 * 、张立卫 * 、卢玉峰 * 、林贵华 * 、张宏伟、蒋志刚、郭崇慧、张学胜、王明征、那日萨、庞丽萍、张旭、郭方芳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105 ▲▲ 运筹学与控制论 01 最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 02 非光滑分析与最优化 03 最优控制及软件应用 04 工业数学与经济数学 05 经济分析、优化决策及应用软件 06 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07 金融数学 08 信息管理与控制 09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学 10 非线性最优化计算方法 | 25 | 同上 | 1 |
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专业
该专业于 2004 年由数学学科一级点自主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办备案通过。现有教授 4 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2 名。近年来,在金融数学、保险精算等方面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类基金项目。本专业倡导研究生不仅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还应面向金融、保险精算实务,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将在金融与保险精算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 冯恩民 * 、于波 * 、张立卫 * 、宋立新 * 、冯敬海、沈玉波。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120 ▲▲★ 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 01 金融与保险精算中的随机化决策 02 信用风险、破产概率及其计 算 03 风险度量与金融产品定价 | 8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611 数学分析 ④ 404 高等代数 |
物 理 系
系别代码: 002
联系人:郑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8370
理论物理 专业
理论物理专业主要从事物理学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使命在于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探索其可能的应用前景。理论物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研究成果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一。理论物理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尊重科学家的自由探索权利与精神,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
我系理论物理专业早在 1986 年就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一级学科下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硕、博研究生数 100 多人。本专业共有教授 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5 人),副教授 3 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都是曾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学习、工作多年后回国的年富力强的学者,他们在近 5 年内在收录于 SCI 的 Phys.Rev.Lett.,Phys.Rev. , Phys.Leytt.Chin.Phys.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
该硕士点 指导教师:桂元星 * 、宋鹤山 * 、刘宏亚 * 、衣学喜 * 、张卫宁 * 、周玲、冯太付、余虹、姜东光、王殿夫、卜寿亮、李崇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201 ▲▲ 理论物理 01 量子信息论 02 基本粒子与场论 03 引力与宇宙论 04 统计物理 05 复杂网络 06 高等教育、教学法 | 16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612 数学物理方法 ④ 409 量子力学 ⑤ 41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④⑤选一 |
原子与分子物理 专业
原子与分子物理是现代科学中发展最迅速、影响力最大的分支学科之一。本专业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光学、微电子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其它学科密切相关,最容易形成交叉学科。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密切跟踪国际最前沿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超快超强 激光场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分子结构与分子光谱学;分子反应动力学;立体化学动态学。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含当前几个热门研究课题:分子在飞秒强激光场中解离与电离; 生物分子结构及性质;反应物和产物分子角动量定向与取向;量子波包动力学;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 ;分子电子学等等。
本专业硕士点有教授 1 人。硕士点的挂靠单位为物理系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室。该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保持科研密切合作关系。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丛书林 * 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70203 ▲▲ 原子与分子物理 01 飞秒 激光场中分子解离与电离动力学 02 分子结构与分子光谱学 03 用飞秒激光控制 分子反应 | 3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612 数学物理方法 ③④ 选一 ⑤ 409 量子力学 |
等离子体物理不仅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同时它又与材料学、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等离子体技术在微电子、新材料、环境、能源、空间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设有等离子体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及 “ 三束 ” 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拥有微波 ECR 等离子体成膜装置、射频等离子体成膜装置、强流脉冲离子注入机及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诊断系统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本学科近 5 年承担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973” 项目及省部委研究项目,在低气压等离子体、大气压等离子体物理、空间和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王友年 * 、王德真 * 、王晓钢 * 、李国卿 * 、刘金远 * 、王文春、林国强、丁振峰、任春生、温晓琼、吴东江、徐军、张家良、宋远红、戴忠玲、刘悦、梅显秀、郑殊、李雪春、王艳辉、陆文琪。
注: “*” 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编号及考试科目名称) | 备 注 |
070204 ☆ ▲▲ 等离子体物理 01 低气压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技术 02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物理及其应用技术 03 空间及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04 尘埃等离子体物理 05 等离子体和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 | 24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612 数学物理方法 ③④ 选一 ⑤ 410 电动力学 ⑥ 41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⑤⑥选一 |
凝聚态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最庞大、同时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学科。凝聚态物理学的主要任务建立凝聚态物质的成分、结构与其物理性能之间的联系,揭示其内在的物理规律。凝聚态物理学涉及几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凝聚态物理专业是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目前共有教授 8 人, 副教授 8 人。凝聚态物理专业以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以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为主要研究内容。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 20 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 20 余台,在技术上覆盖了离子束、电子束、激光束和低温等离子体等四大类先进的用于表面改性和薄膜合成的材料制备技术。
本专业主要的研究领域为:表面及薄膜物理(包括:薄膜生长机制、功能薄膜的合成与表征、载能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半导体薄膜特性),固体的结构和性能表征(包括:新有序相、准晶与非晶、纳米结构),量子多粒子系统(包括:强关联电子体系、高温超导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光晶格)。
详情请见: http://mmlab.dlut.edu.cn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叶恒强 * ( 兼 ) 、张庆瑜 * 、韩福祥、白亦真、王友年 * ( 兼 ) 、董闯 * ( 兼 ) 、齐民 * ( 兼 ) 、陈充林 * ( 兼 ) 、姜雪宁、秦福文、林国强、吴东江、梅显秀、李晓娜、秦颖、徐军等
注:标有“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70205 ▲▲ 凝聚态物理 01 表面及薄膜物理 ( 包括薄膜生长机制、功能薄膜的合成与表征、载能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半导体薄膜特性 ) 02 固体的结构和性能表征(包括新有序相、准晶与非晶、纳米结构) 03 量子多粒子系统(包括强关联电子体系、高温超导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光晶格) | 12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612 数学物理方法 ③④ 选一 ⑤ 409 量子力学 ⑥ 41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⑤⑥ 选一 |
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 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激光的发明使光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光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的交叉又使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了新的生机,派生出以光学为基础的众多新的交叉科学与高新技术。
本专业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理论基础、全面系统的光、机、电、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包括 IT 企业在内的众多独资、合资、大型国企的欢迎。
本专业开展以近场光学与纳米技术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近场光学理论研究、纳米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有扫描探针显微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光子扫描
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纳米检测技术、纳米微操作技术、超高密度近场光存储技术、近场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及以上技术在生命科学、信息存储、材料科学、纳米微加工等方面的交叉应用研究。
本专业开展图象处理与工程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包括光学/数字图象处理、光电子学与工业检测)和成象光学科学研究。
本专业曾与中科院北京电镜室共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2002 年经教育部鉴定的“原子力/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 “ 十万倍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 、 “ 纳米光刀 ” 、 “ 微波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成象技术 ” 、 “ 激光扫描成象 ” 、 “ 激光扫描法测量钢材直径和厚度 ” 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63 项目及省部委和大型国企项目。获国家教育部、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 10 余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年来出版专著两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潘石 * 、吴世法 * 、胡家升 * 、简国树、张毅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70207 ▲▲ 光学 01 近场光学与纳米技术 02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及生物应用 03 近场增强拉曼光谱及应用 04 超高密度近场光存储 05 现代成像及图象处理 | 6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612 数学物理方法 ③④选一 ⑤ 409 量子力学 ⑥ 411 普通物理 ⑤⑥选一 |
生物物理学 专业
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和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物理学旨在阐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近年来生物物理学的发展趋势着重在与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交叉,如数学、信息学等。本方向主要集中在
1 . 神经生物物理
2 . 脑功能成像及其应用
3 . 神经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
4 . 计算神经科学
5 . DNA 的结构与功能
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单位有广泛合作,欢迎生物学、医学、物理、数学、计 算机、信息、电子等专业考生报名,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唐一源 * 、潘石 * 、刘伟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71011 生物物理学 01 神经生物物理 02 脑功能成像及其应用 03 神经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 04 计算神经科学 | 2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613 生物统计学 ③④选一 ⑤ 409 量子力学 ⑥ 415 神经科学基础 ⑤⑥选一 |
神经信息学专业
人类脑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国际性的科研计划。人类脑计划和基因组计划相比,囊括了更加广泛的内容,是一项更加伟大的工程。人类脑计划包括神经科学和信息学相互结合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是神经信息学。神经信息学是由神经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形成的 , 其中 , 神经科学方面包括大脑和行为科学的研究 ; 信息科学方面则包括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以及工程学的研究 . 具体说,神经科学研究方面包括: 1 、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离子通道、受体与突触传递); 2 、神经生物物理学; 3 、计算神经科学; 4 、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 5 、神经生物学技术(脑功能成像,膜片钳,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包括: 1 、 数据库建立、查询方式、数据重获 ;2 、数据的可视化和可操作性 ;3 、数据的整合与数据挖掘 ;4 、信息工具开发 ;5 、神经信息学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该点的指导教师有:唐一源 * 、宋鹤山 * 、潘石 * 、王秀坤 * 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只招收硕博连读生。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77620 ▲▲ ★ 神经信息学 01 神经生物物理 02 身心医学 03 神经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 04 认知神经科学 05 神经信息学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 2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2 数学(二) ④ 613 生物统计学 ③ ④ 选一 ⑤ 409 量子力学 ⑥ 415 神经科学基础 ⑤⑥ 选一 |
该学科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2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4 人。
该学科是以光电子和光子技术为主体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光学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导波光子学器件及光纤传感技术,激光光谱学及在生物、环境和医学中的应用,信息光子技术,掺铒薄膜光波导放大器,生物医学光子学,光电工业检测以及成像光学和光学信息处理。
该学科的光纤传感器及其工业应用研究方向,先后承担过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多项科学基金资助和企业委托项目,获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激光光谱学在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方向,近年来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以及辽宁省科学基金的资助,在高灵敏度光声光谱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研究方面处国际先进水平,在激光诊断癌症研究方面,也取得国内领先的成果;信息光子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全光通信与网络、全光信号处理及高性能聚合物光子集成芯片与功能器件研究,是联合光子学、高分子材料和微纳米技术与制造等学科形成的新的优势研究方向;光电工业检测技术和成像光学及光学信息处理研究方向近年来连续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国家“ 863 ”高技术项目和大型企业委托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同领域居领先水平。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胡家升 * 、于清旭 * 、赵明山 * 、关柏鸥 * 、丁建华、赖康生、孙长森、李淑凤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300 ▲ 光学工程 01 光纤传感技术 02 激光光谱学 03 生物医学光子学 04 信息光子学 05 光电检测及其工业应用 06 成像光学与图像处理 07 光波导放大器基础 | 16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0 电动力学 ⑤ 437 光学 ④⑤选一 |
本硕士点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的新学科,近年来从国内外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学和科研骨干。现有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 20 余人,其中教授 9 人(含特聘教授 2 人),副教授及高工 7 人,学科队伍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1 、 半导体光电子学 ; 2 、 光纤有源无源器件 ; 3 、 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 4 、传感器件与生物芯片技术; 5 、 音像与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 。本硕士点自成立以来,共承担八六三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30 余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20 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 200 余篇;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 2 项;出版专著 3 部。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杜国同 * 、 胡礼中 * 、刘爱民 * 、唐祯安 * 、闫卫平 * 、王兢 * 、杨键(特聘教授)、王德君、宋士惠、王美田、边继明、刘艳红、秦福文、邱晓明、张玉书 * (特聘教授)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903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1 半导体光电子学 02 光纤有源无源器件 03 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04 传感器及生物芯片技术 05 音像与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 | 20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05 半导体物理 ⑤ 406 半导体材料 ⑥ 413 半导体器件 ④⑤⑥选一 |
工程力学系
系别代码: 003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9484
本专业主要从事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工程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是目前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 5 年来,本学科点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动力学理论,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钟万勰 ** 、林家浩 * 、蔡志勤、齐朝晖、王跃方、吴志刚、张亚辉、赵岩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01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1 哈密顿力学体系与辛数学方法 02 动力学与最优控制 03 随机振动及非线性振动 04 复杂系统与多体系统动力学 | 5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④⑤选一 |
固 体 力 学 专 业
固体力学是力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固体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以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研究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变形、运动、破坏等力学行为及其规律的定量描述;同时也研究固体介质中力学与热、电、磁、相变等物理过程的耦合效应;以及通过它的界面与流体,如血管与血液流动、土体与土孔隙中水和气流动,的相互作用。固体力学更是一门技术学科,特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推动航天、土木、水利、机械、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工程领域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有中科院院士钟万勰教授、博导 7 人。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三项、面上项目二十余项、国家攀登项目的子项目两项;以及欧共体等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项。代表性的专著有“应用力学对偶体系‘、“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辛弹性力学“、“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分析光测力学”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0 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钟万勰 ** 、陈万吉 * 、李锡夔 * 、徐新生 * 、杨海天 * 、陈浩然 * 、姚伟岸 * 、蔡贤辉、李峰、季顺迎、杨春秋、于万明、张晓鹏、朱袆国、 武文华、 雷震坤(待批)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02 ▲▲ 固体力学 01 弹性力学新体系 02 非线性与破坏力学 03 现代固体实验力学理论 04 工程流变学及应用 05 多孔多相介质力学及多物理过程耦合问题 06 固体中的波 | 8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④⑤ 选一 |
流体力学是研究各种静止和运动条件下流体规律的科学。现代流体力学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本学科点多年来主要研究的领域有:非线性波浪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及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哈密顿体系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斯托克斯流的一般理论及解析解;污染物质在不饱和土壤中迁移的实验与数值模拟;流动过程中流体的混合以及质量、热量传递过程的强化技术;非定常管流的数值模拟;湍流的数值模拟;流体流动稳定性分析 ; 波浪与大型海工建筑物相互作用;水下航行体水动力特性研究等。近年来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欧洲共同体国际科学合作基金项目。此外,还开展了一些重要的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实际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徐新生 * ,李宝元,卞永宁,赵明,王科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03 ▲▲ 流体力学 01 计算流体力学 02 流体与固体耦合力学分析 03 流体力学中的辛体系 04 非线性水波理论及数值方法 05 流动的稳定性分析及湍流模拟 06 流体的混合和热量及质量传递强化技术 07 波浪与大型海工建筑物相互作用 08 水下航行体水动力特性研究 | 5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④⑤选一 |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 , 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有中科院院士钱令希教授和程耿东教授、博导 16 人,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及其它部,省级一、二等奖共计 30 余项。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 50 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 20 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0 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钱令希 ** 、程耿东 ** 、陈浩然 * 、李兴斯 * 、李晓杰 * 、林家浩 * 、刘迎曦 * 、刘书田 * 、邵龙潭 * 、王希诚 * 、岳前进 * 、吴承伟 * 、张洪武 * 、郭杏林 * 、李刚 * 、郭旭 * 、关振群、亢战 * 、张文首、董守华、葛增杰、李守巨、奚进一、喻永声、周霞、白瑞祥、赵国忠 、李云鹏、毕祥军、陈金涛、闫鸿浩、杨迪雄、王平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04 ☆▲▲ 工程力学 01 工程结构多学科优化和反问题 02 工程结构数值仿真与计算 机可视化 03 先进复合材料和 智能材料 结构分 析和设计 04 工艺力学 05 工程结构健康诊断 06 振动与强度实验分析及故 障诊断 07 高速冲击动力学及应用 | 30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④⑤选一 |
计算力学是力学的重要分支,在航天、航空、机械、土木等工程中领域有重要应用,也是与信息、材料、生命等新兴学科交叉的有力工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些领域对计算力学的人才都有强烈的需求。
本专业针对国民经济和重大工程问题中的关键力学及相关耦合问题, 以 数值计算和仿真为主要手段,开展 计算力学和工程科学计算中的科学问题、关键算法以及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的核心技术 / 工程应用问题等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结构与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理论及应用 2. 计算力学与大规模工程科学计算软件系统 3. 计算力学的基本理论 / 数值方法及应用
本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计算和软件能力突出、面向工程的高层次计算力学人才。
本学科点近 5 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 300 余篇,获省部级等奖项 1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 5 部,近 3 年科研经费 1000 多万元。目前在研项目 30 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 13 项。本学科在基础理论、软件研发、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内处于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 钟万勰 ** 、程耿东 ** 、陈浩然 * 、陈万吉 * 、李锡夔 * 李兴斯 * 、林家浩 * 、刘迎曦 * 、王希诚 * 、吴承伟 * 、杨海天 * 、张洪武 * 、刘书田 * 、李刚 * 、郭旭 * 、张文首、蔡志勤、、关振群、李守巨、李云鹏、武文华、张亚辉、赵国忠、白瑞祥、亢战、马红艳、陈飙松、赵岩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20 ▲▲★ 计算力学 01 优化与反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2 结构静动力学与可靠度分析 03 多场耦合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 04 近代有限元方法及软件 05 计算材料学 06 计算结构工程 | 20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④⑤选一 |
岩土与环境力学专业
岩土与环境力学是岩土工程、岩土环境工程的基础学科。以它们为背景发展的多孔多相介质力学构成了现代岩土力学与岩土 - 环境力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对能模型化为多孔多相介质的混凝土、地下油层、蜂窝状功能材料、生物骨架等工程材料中力学及以力学为中心的耦合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它是对土木、岩土环境、石油开采、材料、结构、生物等各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
本专业科 依托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五位博士生导师, 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一项、国家杰出青年项目一项、面上项目十余项、国家攀登项目的子项目两项等国家重要研究项目;以及欧共体等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三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高校自然科学奖三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李锡夔 * 、张洪武 * 、刘迎曦 * 、邵龙潭 * 、李守巨、武文华、杜志达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21 ▲▲★ 岩土与环境力学 01 岩土与环境力学问题的理论和数值方法 02 环境土力学 03 岩土实验力学 04 岩土力学中反问题 | 5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⑥ 431 土力学 ④⑤⑥选一 |
动力学与控制专业
本专业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计算及控制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着眼于开展面向学科前沿与工程实际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本学科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专业尤其注重结合动力学、计算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车辆制造、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近 5 年来,本专业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攻关项目,开展了活跃的国际交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动力学与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促进了力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解决了一些大型工程系统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面的难题。钟万勰院士是《动力学与控制学报》主编。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钟万勰 ** 、林家浩 * 、陈浩然 * 、蔡志勤、齐朝晖、王跃方、吴志刚、张亚辉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22 ▲▲★ 动力学与控制 01 工程结构振动分析、控制与优化 02 智能材料与 结构控制 03 机器人系统动力学 | 4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⑥ 454 自动控制原理 ( 含现代 20% ) ④⑤⑥选一 |
应用实验力学专业
应用实验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是力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重要纽带,运用现代力学的知识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 , 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造船、材料、化工、能源、环境和生物等。应用实验力学重点在应用和实验两个方面,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能在理论、实验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出开创性成果的综合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力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中科院院士 3 人。 应用实验力学是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本学科 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较悠久的 研究历史和良好基础,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拥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能在宏观、细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 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八六三、九七三和重要的军工和工程攻关项目等近 40 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 20 余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 3 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80 余篇,近三年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到 830 余万,目前在研各类科研项目 20 余项,经费总计 500 余万元。 应用实验力学专业目前有在校硕士研究生 80 余人。应用实验力学硕士点欢迎力学、机械、土木、材料、生物等相近专业的考生、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有志青年报考。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吴承伟 * 、邵龙潭 * 、岳前进 * 、李晓杰 * 、郭杏林 * 、张文首、董守华、 孙益振 、奚进一、周霞、毕祥军、闫鸿浩、李金平、杜志达、雷振坤、 蔡贤辉、 王宇新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123 ▲▲★ 应用实验力学 01 材料和结构在特殊环境下的力学行为、振动与强度分析、故障诊断、结构动态载荷识别和模态分析 02 岩土和环境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多孔多相介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 03 寒区重大海洋工程抗振技术与实验监测技术、水生物生物力学和摩擦学 04 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爆破工程、爆炸加工 05 重大工业装备故障诊断、性能分析与安全评估 | 4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④ 416 材料力学 ⑤ 417 理论力学 ④⑤ 选一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本硕士点隶属于工程力学系,学院代码请选 003 。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等手段,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它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发展仿生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本硕士点将依托 “ 985 工程”二期建设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力学一级学科等优良环境,在研究方向和专业方面,着重计算力学、 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值建模与 生物学、医学的交叉领域的研究,极具自身特色。
本学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业知识, 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动向 ,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从事 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包含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名、博士生导师 5 名、教授 6 名 :张洪武 * 、吴承伟 * 、刘迎曦 * 、王希诚 * 、郭旭 * 、孙秀珍、王跃芳、李守巨、关振群、朱祎国
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注: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77600 ▲ 生物医学工程 (隶属力学系) 01 计算生物力学 02 生物系统建模与控制 03 反演理论在生物建模与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 4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选一 ③ 302 数学(二) ④ 619 系统解剖学 ③④选一 ⑤ 408 病理生理学 ⑥ 417 理论力学 ⑦ 416 材料力学 ⑤⑥⑦选一 |
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代码: 004
联系人:崔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8414
本专业建于 1949 年, 50 年代末开始培养研究生, 1981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点, 1986 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特种加工与精密模具制造教育部开放实验室” ,1987 年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1 年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本学科点评分名列前茅。 1997 年通过“ 211 工程”办公室批准,确定“特种加工与现代制造技术”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成了国内一流实验设备的现代制造实验室 , 拥有 " 精密与特种加工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12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8 名),副教授 12 名。近 3 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3 本;完成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及攻关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 3 项省、部级二等科学进步奖。在特种加工与精密模具制造、精密复杂曲面的设计与制造、现代制造技术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郭东明 * 王敏杰 * 、赵福令 * 、康仁科 * 、徐文骥 * 、高航 * 、王殿龙 * 、王晓明 * 、张弘弢、梁延德、吴东江、于同敏、马勇、王续跃、宋满仓、金洙吉、曹立新、李嫚、姜开宇、孙玉文、董海、王连吉、李启堂、祝铁丽 、杨睿、段春争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201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1 精密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理论及技 术 02 制造过程自动化装备设计 理论及技术 03 精密模具设计方法与制造技 术 04 复杂曲面设计理论与制造 技术 05 硬脆材料加工与工具技术 06 精密测量技术与 CAT 07 智能 CAD/CAM/CIMS 一体化技术;虚拟制造和快速制造 | 50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0 机械设计 ⑤ 421 控制工程基础 ⑥ 422 微机原理及应 用(机) ④⑤⑥ 选一 |
本学科是机械与电子紧密结合的新兴学科,拥有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重点学科。现有教师 32 名,其中中科院院士 1 名,教授 9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7 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16 名,讲师 9 名。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微系统和微机械电子系统( MEMS ):先后承担国家 973 、国家攀登计划、国家 863 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1 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数控仿形及数字化制造系统: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其中大型火箭发动机喷管数控仿形系统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传感器与执行器、智能测控与故障予知、诊断技术:先后完成国防科委、国家 863 、省市科技攻关十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共 12 项。●液压系统动态仿真与优化液压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与制造:获省优秀教学成果 2 等奖。本学科近 5 年共发表学术论文 210 余篇、学术专著 7 部、获发明专利 10 项。
本学科点指导教师:孙宝元 * 、马孝江 * 、田树军 * 、贾振元 * 、褚金奎 * 、刘冲 * 王晓东 * 、丛明、方加宝、佟宇、李剑中、刘欣、张元良、邢英杰、张永顺、金仁成、徐中、王永青、马跃、张军、戴恒震、张志新、王奉涛、王福吉、李宏坤、刘军山等。
注:上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202 ▲▲ 机械电子工程 01 微系统与微机电系统 (MEMS) 02 数控仿形及数字化制造系 统 03 现代传感器与执行器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 04 大型工业装备状态监测、诊断与控制 05 CAD/CAM/CIMS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制造 / 集成制造系统) 06 计算机辅助测试及智能控制系统 07 智能化精密仪器,仪表设计与制造 08 智能机器人及其应用技术 09 液压系统动态仿真与优化及其 CAD/CAM | 75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0 机械设计 ⑤ 421 控制工程基础 ⑥ 422 微机原理及应用 ( 机 ) ④⑤⑥选一 |
本学科点是同时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并可接受博士后流动人员学习工作。学科点现有教授 7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5 名),副教授 12 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2 名,师资力量雄厚。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涉及机构与产品创新设计、智能 CAD/CAM 与优化、基于知识数字化设计、工程机械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可靠性工程与质量工程、网络环境协同设计、计算智能算法和模糊技术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和液压传动与控制、计算机集成产品开发方法及技术等。研究工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发展新技术,并注重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目标的需要相结合。近十年来 ,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 800 篇,学术专著近 20 部,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计委、教育部等部委项目、省及市的基金和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等项目,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30 项。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王德伦 * 、屈福政 * 、孙伟 * 、胡青泥、张晓丽、冯刚、苗明、董惠敏、朱林剑、王丹虹、胡延平、华顺刚、马雅丽、高媛、高顺德、王欣、孙守林、苏铁明、史彦军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203 ▲▲ 机械设计及理论 01 机构与产品创新设计 02 智能 CAD/CAM 与优化 03 基于知识数字化设计 0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05 可靠性工程与质量工程 06 网络环境协同设计与虚拟设计 | 50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0 机械设计 ⑤ 423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⑥ 424 机械原理 ④⑤⑥选一 |
微机电工程是机械、电子、物理、材料、信息、生物等领域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专业涉及介观物理、细观力学、微加工技术、微纳米技术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具有突出的生产工艺与测试技术的工程实践性,工程应用领域宽广并具有宏伟的产业前景。
该学科建有微系统研究中心,由王立鼎院士领导下的多位教授和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教师组成。中心建有面积为 950 平方米的恒温、超净实验室,有配套的微细加工和测试设备。在微机电系统领域内,在国内外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并获有专利,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 863 ”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还与美国、德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王立鼎 * 、孙宝元 * 、褚金奎 * 、崔天宏 * 、刘冲 * 、王晓东 * 、马勇、杜立群、金仁成、罗怡、崔岩 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220 ▲▲★ 微机电工程 01 微机电系统 02 微传感器与微执行器 03 微机构学和微机器人 04 微操作系统与微装配机器人 05 微能源技术 | 10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0 机械设计 (机) ⑦ 451 电子技术(模拟电 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④⑤⑥⑦选一 |
本学科点是同时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并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现有教授 4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4 名)副教授 5 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7 名。
本学科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竟争的日趋激烈, TQCSE (及时、高质量、低成本、最佳服务和清洁化)的不断完善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直接关系着其生存与发展。如何面向市场,以用户为核心,通过系统的集成和过程优化,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本有效控制,通过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通过基于知识的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通过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决策管理等,使企业生产力要求的运用得到持续改进,以使企业获得理想的 TQCSE 目标。这是本工业工程学科的核心研究内容。
本学科队伍在工业工程方面有相当的研究基础,在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 计划调度、物流优化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人工智能与系统优化、可靠性工程等方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计划项目、省市攻关项目等,其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应用,取得了一些有显示度的理论与应用成果。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王德伦 * 、贾振元 * 、屈福政 * 、孙伟 * 、冯刚、苗明、
邢英杰、王欣、王东华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221 ▲▲★ 工业工程 01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与系 统 02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3 质量控制工程 04 企业管理与信息集成 05 设施规划与布局 | 15 | ① 101 政治 (机) ④⑤⑥ 选一 |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
精密仪器及机械是集机械、电子、光学及计算机应用于一体的多学科渗透的专业。着重培养既有精密仪器及精密机械设计制造基础,又能掌握检测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点跟踪精密仪器及机械领域发展的前沿科研工作。经过“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的建设,拥有精密测量、 微机电系统 等实验室,面积 2000 余平方米,购置了一批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居国内一流。 现有教授、副教授近 20 人,学术梯队完整。 先后获国家科技奖 1 次,省部级科技奖 9 次。 承担和完成的主要科研课题有国家 973 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 面向经济建设的应用工程等项目。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贾振元 * 、孙宝元 * 、马孝江 * 、褚金奎 * 、刘冲 * 、王殿龙 * 、王晓东 * 、邵龙潭 * 、佟宇、刘欣、张元良、张永顺、马勇、杜立群、金仁成、罗怡、张志新等。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401 ▲▲ 精密仪器及机械 01 智能仪器与测控技术 02 微机电系统测试仪器 03 设备监控与仪器 04 精密机械基础理论及设计 05 精密齿轮加工与测试技术 | 15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0 机械设计 ⑤ 421 控制工程基础 ⑥ 422 微机原理及应用 ( 机 ) ④⑤⑥ 选一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
本硕士点隶属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两部分。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现有教师 7 名,其中副教授 3 名,助理研究员、讲师及工程师 4 名。
该学科是在最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的属世界前沿的新兴学科,基于理论,面向应用,机械、电子与信息、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等学科交叉十分显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培养出来的硕士毕业生均被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大公司或单位吸纳,成为研发技术骨干。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三个研究方向:一是自动化装置与智能控制,二是智能 CAD ,三是信号与识别(归在信息学院)。
几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获得过国家高教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十年来发表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 4 部;近五年来发表论文 42 篇,有的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被 SCI 、 EI 等收录。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张应中、徐志祥、罗晓芳、陈星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隶属机械学院部分) 01 自动化装置与智能控制 02 智能 CAD | 5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③ 301 数学(一) 1 研究方向: ④ 421 控制工程基础 ⑤ 422 微机原理及应用 ( 机 ) ⑥ 451 电子技术(模拟电 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④⑤⑥选一 2 研究方向: ④ 420 机械设计 ⑤ 455 离散数学与数据结构 ④⑤选一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 代码: 005
联系人:杜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843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表面工程、材料 无损检测与评价、 材料 连接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七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七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是:
本硕士点综合了我校在材料、物理、化学交叉学科上的优势,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2 人。科研上,依托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校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结合社会需求和国家项目,进行材料成分、结构设计与分析,主要研究方向有准晶及非晶材料、纳米材料、光电材料、材料表面改性机理、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已经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工作条件和科研氛围。各项科研活动十分活跃,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与国外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频繁,与法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上,重点加强工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材料物理、化学方面,使之适于从事先进材料机理研究和开发工作,能够胜任高级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研究型专门人才。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闻立时 ** 、董 闯 * 、董星龙 * 、张庆瑜 * 、林国强、王存山、羌建兵、吴爱民
注:标“ ** ” 者为工程院院士,标 “ * ”者为博士生导师。
材 料 学
本学科点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材料学硕士点分别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水利学院两个学院招生。
金属材料部分(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别代码请选 005 )
金属材料部分主要以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点为基础, 1981 年获准设立硕士点, 1993 年获准设立博士点。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6 人。多年来形成了稳定的、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科研方向:功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焊接材料,非晶、纳米晶材料,环境友好材料,耐热耐蚀材料组织结构及寿命评估等。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基金及大量企业的科研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省部委、大连市十多项科技奖励。 依托的 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校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材料制备、分析检测设备。如 X 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 DSC 、 DTA 、 TGA 等,具备国内一流的工作条件和科研气氛。与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各项科研活动十分活跃,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杨大智 * 、王富岗 * 、王来 * 、齐民 * 、张立文 * 、赵杰 * 、谭毅 * 、于永泗、王轶农、黄明亮、马海涛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点创办于 1953 年,是国内最早设立的学科点之一。 1981 年获准设立硕士点, 1983 年获准设立博士点。 1988 年经国家批准试办了大连理工大学铸造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国内知名、国外有影响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 12 人,副教授 7 人。包括殷国茂(双聘)院士,还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 1999 年“材料电磁加工及凝固数值模拟”研究方向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多年来形成的有影响的研究方向为:金属凝固组织控制、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材料、材料电磁加工、材料加工过程的物理模拟、 连铸过程计算机检测与控 制、材料复合及数字化成形新技术、强磁场材料学、材料塑性加工技术等。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 973” 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基金项目和大量企业横向课题。拥有电磁铸造成套设备,电磁连铸系统,多种频率电源装置,真空中频感应炉,液压挤出机,真空热压炉,焊接等大型设备。与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培养研究生。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殷国茂 ** 、金俊泽 * 、郑贤淑 * 、李廷举 * 、张国梁、刘顺华 * 、张兴国 * 、姚曼 * 、刘黎明 * 、曹志强 * 、周文龙 * 、姚山、张维平、刘旭麟、王桂芹、赵红、马红军、王同敏、郝海、潘学民、温斌
注:标“ ** ”者为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材料表面工程
本硕士点由材料工程系相关研究室人员组成,依托三束材料改性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2003 年 3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为国内本领域率先获准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3 人。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等离子体材料表面工程、载能束材料表面工程、功能薄膜与涂层、材料腐蚀防护工程、表面工程设计理论和表面工程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等。拥有等离子体基低能离子注入系统,等离子体 / 离子束增强沉积系统,固体 / 气体离子束增强沉积装置,强流脉冲离子束系统,非平衡磁控溅射沉积装置等大型工艺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基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首创的工业型等离子体 / 离子束增强沉积系统,可以实现精密工模具的表面改性和涂层沉积。 TEMP-6 型强流脉冲离子束系统是国内唯一的用于材料表面工程的低能离子加速器。该学科点曾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现承担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与美国、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培养研究生。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雷明凯 * 、张俊善 * 、李国卿 * 、张贵峰、韩会民、祝美丽、项礼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材料 无损检测与评价
大连理工大学 在教育部直属院校中首创了材料无损检测专业方向。目前已 形成了 集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应用于一体的 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发展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新的生长点, 是培养 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 高级人才的基地。 现有教授 1 人,副教授 3 人,高工 1 人 。 拥有高性能超声测试及分析仪器。目前在材料检测、组织结构表征及性能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超声波信号的时域、频域处理方面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并在功率超声制备纳米材料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该学科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研究成果在美国无损检测学会会刊 Materials Evaluation ,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等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多篇被 SCI 、 EI 收录。 出版了 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无损检测》等 专著 3 部。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李喜孟 * 谭家隆 陈军 林莉 李萍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材料 连接技术
材料连接技术是材料加工和制备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材料连接技术研究方向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于 2003 年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焊接研究所。 2004 年 9 月经批准设立“材料连接技术”学科博士 / 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科点由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相关研究室组成。依托于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原材料特种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该学科点现有教授 1 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先进连接工艺研究、先进焊接材料研究、先进连接设备研制、材料连接数字化等。与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长期合作研究。该博士点现承担国家“ 863 项目”,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在材料连接和焊接材料领域取得了 10 余项发明专利。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宝钢、重庆隆鑫摩托、大连造船厂等大型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材料连接技术”学科点拥有激光加工器、变极性等离子焊机、氩弧焊机、直读光谱仪、高速摄像系统、红外热像仪、应力分析仪等先进设备。该博士点所进行的镁合金连接技术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位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金属激光—氩弧复合热源焊接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用连续熔化焊接与胶接技术有机复合,形成的“材料胶焊新技术”为今后异种材料的连接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以液相扩散焊接新工艺、外加电磁场熔焊工艺、磁流体力学、电磁控制技术为基础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连接技术研究已成为当今焊接技术研究的热点。该博士学位授予点近五年共发表 SCI , EI 收录学术论文 100 余篇。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刘黎明 * 董红刚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生物材料与器件和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研究方向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硕士点的 2 个研究方向由材料工程系相关研究室人员组成,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现承担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杨大智 * 、雷明凯 * 、齐民 * 、赵红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05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01 复杂体系合金相成份设计 02 准晶及非晶材料 03 金属纳米材料 04 纳米电磁功能材料 05 载能束材料改性机理 06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应用 07 光电薄膜制备及表征 080502 ▲▲ 材料学 (金属材料部分,隶属材料工程学院) 01 生物材料及其表面改性 02 智能材料与器件 03 环境友好电子封装材料 04 非晶、纳米晶材料 05 耐热耐蚀材料 06 微波吸收与导电材料 07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应用 08 先进材料的力学行为 080503 ▲▲ 材料加工工程 01 金属凝固组织控制 02 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 03 材料电磁加工 04 材料加工过程的物理模拟 05 连铸过程计算机检测与控 制 06 材料复合及数字化成形新技术 07 强磁场材料学 08 材料塑性加工技术 080521 ▲▲★ 材料表面工程 01 等离子体材料表面工程 02 载能束材料表面工程 03 功能薄膜与涂层 04 材料腐蚀与防护工程 05 材料表面工程设计理论 080522 ★ 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 01 材料超声无损表征与评价 02 功率超声新材料制备技术 03 材料无损检测工程 080523 ▲▲ ★ 材料连接技术 01 先进连接工艺研究 02 先进焊接材料研究 03 材料连接数字化 077600 ▲ 生物医学工程 (隶属材料工程学院 ) 01 生物材料与器件 02 生物材料表面改 性 | 15 15 28 7 8 7 3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 202 俄语选一 ③ 302 数学(二) ④ 420 机械设计 ⑤ 425 材料科学基础 ⑥ 451 电子技术(模拟电 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⑦ 4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④⑤⑥ ⑦ 任选一。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
土木水利学院
学院 代码: 006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 0411 - 84708101
岩土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具体归属于土木水利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土木工程学科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点现有教授 2 人,副教授 3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讲师与工程师 5 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栾茂田教授为岩土工程专业和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青年奖获得者。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 30 余名,硕士研究生 50 余名。已培养博士生 17 名、硕士生 40 余名。
本学科是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与土木工程学科的重要科学研究、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基地。岩土工程研究所目前设有海洋土力学研究室、土动力学研究室、计算岩土力学研究室、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研究室,其中海洋土力学是我校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学科 “ 海岸和近海工程 ” 的主要建设方向之一,拥有世界先进的土工多功能剪切仪,目前正在建设土工离心机实验室。
近年来,本学科始终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和工程建设,既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学科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又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在工程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等各类基础研究项目 20 余项,完成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海洋工程、火电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采矿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关键技术课题 20 余项,承担了大量的岩土工程应用研究及工程建设与社会服务项目,有关成果直接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技术参数。近 5 年来出版专著 4 部,主编论文集 4 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90 余篇论文获土木工程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等优秀论文奖或被 SCI 、 EI 、 ISTP 检索。在海洋土力学实验技术、非线性海床动力学、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土的本构理论与土工非线性数值分析、非线性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分析、岩土稳定性与极限平衡分析、基于 GIS 技术的岩土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系统、膨胀岩土实验技术与本构特性、土工加筋与地基加固、环境岩土工程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波浪作用下海洋软土的循环软化效应特性与本构模型及其在海洋地基分析中的应用 ” 等多项重要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和锦州港吹填软基处理技术评价与工程效果监测等大量工程应用和生产实际项目。
本专业指导教师:栾茂田 * 教授、唐春安 * 教授、杨庆 * 教授、郭莹副教授、张金利高级工程师 ( 副教授 ) 、唐小微高级工程师 ( 副教授 ) 、赵维高级工程师、黎勇博士、王栋博士、年廷凯博士等。栾茂田教授为学校任命的岩土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点负责人。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1401 ▲▲ 岩土工程 01 岩土力学基本理论、数值分析与计算及其工程应用 02 非线性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03 海洋土力学实验技术与基本理论、海洋工程地质灾害评价与工程防护技术 04 岩石力学 05 特殊土工程特性及处治技术、地基与边坡工程现代设计理论及加固与加筋技术 06 基于 GIS 的岩土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环境岩土工程 | 18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
结构工程专业
结构工程硕士点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该专业于 1978 年和 1984 年分别被批准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硕士点包括结构工程研究所 ( 结构实验室, 1-6 研究方向 ) 、工程力学教研室(第 7 研究方向)和测绘教研室(第 8 研究方向),结构实验室是 “ 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的分室。结构工程硕士点共有教师和实验人员 27 人,其中教授 12 人, “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副教授 8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硕士生导师 24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
近十年来共完成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 30 余项,经鉴定均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7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3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8 项。近十年参加编写规范 7 本,其中主编 3 本,出版专著和教材 20 部,近五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500 余篇。
本硕士点指导教师:宋玉普 * 、黄承逵 * 、王清湘 * 、徐世烺 * 、吴智敏 * 、丁一宁 * 、贾金青 * 、殷福新、贡金鑫、王苏岩、洪雷、张英华、车轶、司炳君、王立成、王吉忠、姜峰、陈廷国、王子茹、关增伟、杨薇、贾艾晨、黄丽华 、赵艳华、何化南、仲伟秋
注: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1402 ▲▲ 结构工程 01 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其应用 02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 03 钢结构及钢 — 混凝土组合结构 04 大型及新型土木、水利工程结构分析及仿真 05 新型工程材料与结构 06 结构耐久性与健康诊断 07 土木工程 CAD 可视化分析及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08 土木工程 CAD 可视化分析及工程图形学研究 | 49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 01-06 为结构工程研究所(教研室),招 39 人 07 为工程力学教研室,招 6 人 08 为测绘教研室,招 4 人 |
市政工程 专业
市政工程硕士点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现有教授 3 人 ( 含兼职教授 1 人 ) ,副教授 1 人,讲师 2 人,工程师 1 人。该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路面管理系统,路基路面检测技术, 道路养护技术 等。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承担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咨询及检测项目 30 余项。共发表论文 12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和 ISTP 收录 30 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学校教学奖 10 余项。 近五年编写专著和教材 4 本,其中主编 3 本。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陈静云、钟阳、潘宝峰、李玉华、任慧韬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1403 ▲▲ 市政工程 01 路面管理系统 02 路基路面检测技术 03 道路养护与维修技术 04 工程结构加固技术与耐久性技术 | 3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 ( 一 ) ④ 429 材料力学 ( 土 )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 ⑤ ⑥选一 |
该硕士点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中六个二级学科之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 1 人,副教授 2 人,其中 1 人为留日归国博士。
21 世纪将是人的世纪,人与自然和社会要协调地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人工环境——建筑物为中介的,创造舒适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该硕士点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以能源问题或建筑物与人的关系为背景,探索室内生态环境特征,研究室内自然环境的人工控制技术,开展利用地热能、余热能等自然能源的供热供冷技术和采用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低能耗住宅的研究与开发,并进一步进行舒适性室内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涉及了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健康、能源和环境等热点问题以及营造可持续性发展社会的诸多课题。
本学科拥有 500 平方米新建实验室,包括人工环境实验室、建筑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等,具有室内各种环境参数的测试能力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手段。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曾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荣获部委科技进步奖二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项,完成专著一部,参加编写著作、规范等 3 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合作。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端木琳、陈滨、王树刚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1404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1 人工环境系统节能与自然能源的利用 02 低能耗建筑性能评价和控制 03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集成技术 04 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 05 现代流体网络理论及应用 | 12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30 流体力学 ( 土 ) ⑤ 442 传热学 ④⑤ 选一 |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 8 人,副教授 5 人;高级工程师 2 人,讲师 8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
该硕士点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之一,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1988 年与其他学科一起申报并批准了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又被批准成立了土木博士后流动站。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所在的抗震研究所是“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也是国家级“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学科自 50 年代就开始从事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研究,完善并发展了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分析方法和模型试验技术。在防灾减灾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年来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 30 余项,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省部级奖励十多项,出版专著多部。
指导老师:林皋 ** 、周晶 * 、孔宪京 * 、李宏男 * 、李俊杰 * 、迟世春 * 、柳春光 * 、陈健云 * 、王国新、李昕、朱彤、邹得高、刘君、肖诗云、胡志强、冯新、李建波
注: 标“ ** ”者为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标“ * ”者为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 招生 人数 | 考试科目 (科目编号) | 备 注 |
081405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1 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分析方法、 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 02 建筑物抗震减灾模型试验技术 03 建筑物健康监测与诊断 04 工程材料的静动力本构关系 05 生命线地震工程及城市防灾减灾对策 06 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 07 桥梁、海洋平台、海底管线等结构的损伤机理、安全评价和加固技术 08 地震动工程应用与地震 安全性评价 | 26 | ① 101 政治 ② 201 英语 203 日语选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429 材料力学(土) ⑤ 431 土力学 ⑥ 433 结构力学 ④⑤⑥选一 | 本专业只录取上线的 第一志愿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