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大连大学2007各学科、专业简介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2006-09-16

各学科、专业简介

专业一:科学技术哲学(010108)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的新兴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本专业以人文学院、中外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为研究基地,在西方科技哲学与人文哲学、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本专业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近年来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摘录或转载。

主要研究方向:西方人文哲学与科技进步(主要研究西方现代人文哲学与科学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尤重西方现代人文哲学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研究),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主要研究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底蕴,深入研究科学的社会功能)。

 

专业二:世界经济(020105)

该学科现有指导教师2人,均具有博士学位与教授职称。研究领域包括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区域经济。近年来发表被检索论文多篇,专著5部。本学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7项。本专业教师与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设有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俄罗斯研究中心、中韩文化交流研究所四个研究机构。

专业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组成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本专业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与社会主义比较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摘录或转载。本专业近年来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教司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侧重研究马克思的实践人学理论、包括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全面发展等有关人的存在及未来命运的问题)、社会主义比较研究(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比较)。

 

专业四: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组成学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近年来,本专业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领域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近三年来本专业承担并完成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参与完成国家及省市级项目12项,目前在研省级项目3项。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过程、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及社会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道德人格的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规律及现实社会中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企业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

 

专业五:高等教育学(040106)

本学科以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依托,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 人。 高教研究所是辽宁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单位、大连市高教学会会长单位,多年来连续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被中国高教学会评为首批全国先进高教所。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0余项,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PSI、EQ理论与高校素质教育交叉研究》、《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研究》、《中国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思和开展现代生活方式教育的应对研究》以及《PSI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12项课题分别获得省部级教育科研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基于混沌理论的高校艺术教育组织范式创新》和《基于孵化器概念的高校学习型组织创新》等多篇论文获得了教育部二等奖和中国高教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专业六: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

本学科以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所为研究基地,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3人。目前承担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

(1)学校体育:侧重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研究。(2)体育哲学:主要研究竞技伦理与体育基本原理。(3)体育健身基本理论与方法:侧重中国传统体育健身与现代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专业七:文艺学(050101)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重要组成学科。本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CSSCI、人大复印资料等国内权威检索工具和文摘类期刊检索或转载18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8项,教学优秀成果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文论(侧重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西方文论(侧重中西方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文艺美学(侧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古代文论(侧重魏晋南北朝文论研究)。

专业八: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学术积累比较深厚的重点学科之一,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本学科现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CSSCI、人大复印资料等国内权威检索工具和文摘类期刊检索或全文转载25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主题学(侧重小说母题的跨文化研究和古今通俗文学主题史研究)、先秦文献学(侧重先秦儒学和敦煌文献的研究整理)、唐宋文学(侧重中唐文学思潮研究和从性别理论角度研究宋代文学与文化)、辽金元文学(侧重辽金元文学与中国北方文化研究)、明清文学(侧重中国古代小说接受史和小说理论研究)。

 

专业九: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

1.     英语部分简介:

本学科以英语学院、双语辞书研究所为依托,设两个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与辞书编撰。语言学侧重于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翻译与辞书编撰主要研究如何用最优化的手段在词典中提供全面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语词信息,以探讨现代词典学的新理论和词典的科学编纂方法。近年来英语学院教师主编、主审或参编的双语辞书共计30余部。

2.日语部分简介:

本学科以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另外日籍教师常年保持在7-9人,专业教师均有境外留学或培训的经历,并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语言学、日本文学及社会文化、日语同声传译理论与实践。

 

专业十:专门史(060105)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带头学科之一,也是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依托人文学院、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性别研究中心、东北史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现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学术思想及相关制度)、中国妇女史(主要开展妇女理论、妇女运动史、生活史、近代东北亚性别制度研究)、中国东北文化史(主要从事中国东北区域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

 

专业十一:中国古代史(060106)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带头学科之一,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本学科依托人文学院和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0余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项,并多次为CSSCI和人大复印资料等检索或转载。

主要研究方向:辽宋夏金史(以本时期的社会史、民族史研究为主)、中国古代城市史(侧重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侧重思想文化史研究)、先秦史(侧重政治史、文化史研究)。

 

专业十二:世界史(060108)

本学科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带头学科之一。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本学科依托人文学院、东北亚研究院等教学与科研单位,近年来承担和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在国外学术期刊及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并有20余篇论文被CSSCI、人大复印资料等检索或全文转载。

主要研究方向:日本史(侧重日本文化史和经济史研究)、欧美史(侧重欧美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研究)、韩国史(侧重中韩关系史、中国境内的韩国反日独立运动史、韩国哲学思想史)。

 

专业十三:应用数学(070104)

该学科依托我校信息工程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该学科跟踪应用数学的发展前沿,将数学理论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相融合,针对模糊数学理论、微分方程奇异摄动理论、模型动力学理论、广义控制系统、不动点理论和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等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该学科具有教授11名,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主要研究方向有:

(1)模糊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将模糊系统理论和人工智能理论相融合,主要从事CF范畴理论、模糊对策、模糊神经网络、近似推理、模糊规划和模糊拓扑等方面的研究。

(2)微分方程与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其应用:从事关于微分方程奇异摄动理论、模型动力学理论、广义控制系统以及非线性泛函分析关于不动点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

(3)计算智能及其应用:主要从事学习与记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思维、语言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系统新原理等方面的研究。

 

专业十四:分析化学(070302)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及横向合作课题多项。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30篇。验收、鉴定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有:

(1)生物分析化学:主要研究基于生物分子识别体系的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和筛选、中药生物指纹谱以及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研究。目前该研究室具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红外、紫外、荧光、圆二色谱、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仪器。

(2)现代分离技术:主要研究基于手性分子识别原理的色谱分离分析技术、色谱分离的理论及技术研究,以及基于色谱理论的油田剩余油示踪剂技术。目前该研究室具有离子色谱、液相色谱、流动注射分析仪等分析仪器。

 

专业十五:有机化学(070303)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光催化有机合成,生物有机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天然有机活性物质研究,有机合成等。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承担省市级项目近20项,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现有生物有机省级重点实验室,有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等大型仪器。其科研成果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专业十六:物理化学(070304)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化学和多相催化。(1)计算化学:利用经典和量子力学混合法模拟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有效的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用于探讨纳米微孔玻璃表面材料的组成、尺寸和形状变化对不同溶液体系分子振动驰豫和波谱等影响的规律性认识。目前,量化计算室拥有Dell 1425 16节点服务器一套以及多种量子化学及动力学软件,可以满足教师及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多相催化:以常压、低温下等离子体催化共活化CO2选择氧化低碳烷烃反应为对象,研制适合反应的高活性催化剂,提出协同作用下CO2选择氧化低碳烷烃反应机理,实现了大气压下发射光谱对等离子催化协同过程中活性物种的诊断。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多项省、市级课题及横向合作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收录50篇。《等离子体法制备氮化铁磁流体的新工艺》研究课题通过省级鉴定,获省级成果奖。

 

专业十七: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305)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高分子物理化学,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晶态高分子粉体分散稳定性基本规律研究”,应用热力学和粘弹性动力学基本原理,采用热分析、力学分析、流变分析等手段,研究影响非晶态高分子粉体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主要因素,考察非晶态高分子材料分散稳定性能。研究室具备常用热分析仪、恒温恒湿仪、剪切动力学测试装置,可满足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2)功能高分子材料,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子项目“新型缓释肥料研制及其产业化”的研究工作,采用控释技术,进行天然高分子改性、聚乳酸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研究室具备气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真空干燥箱等实验设备,可满足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

本学科还承担多项省、市级及横向在研课题,省级鉴定成果1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

 

专业十八: 生理学(071003)

本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2003—2004年,学校投入4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该学科的实验室建设,目前,生理学教研室拥有国内先进的细胞培养室、两个膜片钳实验室、异源通道基因表达电压钳记录系统、离子荧光成像实验室、免疫组化实验室,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国内建立了首个低温膜片钳实验室,各实验室配套齐全,特色明显。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心血管生理、低温细胞生理和神经生理。

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它项目3项,总研究经费达45万元。研究成果发表在《America Journal of Physiology》、《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生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

 

专业十九: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从事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糖蛋白和脂蛋白等生物有机分子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基础性研究,开展结构分析、化学和生物模拟合成及生物体内动态过程的研究,并模拟创制新的类似物,研究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2.基因工程:主要从事重大疾病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抗体和基因工程诊断等方面研究工作。一方面是对引起重大疫病的病原体保护性抗原基因进行定位、分离、克隆、重组、表达,进而对研究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从而研究预防和治疗疾病发生的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抗体。另一方面是从事重大疫病的基因诊断方法和试剂盒的研究。3.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应用型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构建功能型工程菌以及微生物发酵控制机理等方面内容。一方面研究生产应用领域的微生物遗传和变异分子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研究功能型产品生产工程菌构建;再一方面研究生产菌株产品最大化发酵条件代谢调控分子机制。4.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要从事植物的糖类化学、脂类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植物酶的研究,植物维生素及激素研究,植物组织代谢,植物基因工程,植物PCR技术及其应用等研究。

本学科依托于辽宁省教育厅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3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2人,千层次2人。

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省、部、市级科技项目17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98篇,其中被SCI、EI收录38篇。

 

专业二十: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本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该学科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人。目前具有特种工艺研究室、现代制造技术研究室、生物医学器械研究室等多个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了“特种工艺研究与应用”、“生物医学器械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CAD/CAM/CAE”等具有鲜明特色且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或ISTP检索11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并承担了30余项各类纵向课题和多项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项目,每年可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项、发明专利10余项。

专业二十一: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本学科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从事研究内容涉及机构和机器设计理论与方法、振动噪声测试与控制、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机电测控技术与机器人设计及摩擦学、磨损计算机仿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机械设计及结构性能仿真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工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应用开发新技术等多个方面,并注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目前具有振动噪声研究所,先进设计技术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室及智能引擎工作室等多个学科基地。近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或ISTP检索16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承担了20余项各类纵向课题和多项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项、发明专利8项。

 

专业二十二: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本学科依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本学科拥有纳米磁性液体实验室、等离子体合成实验室、激光光电子实验室、表面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并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近三年,承担国家和省市级课题16项,包括1项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学校对该学科设备仪器投入总价值达1163万元,学科实验室占地面积约1246 M2。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物理化学法合成纳米功能材料:主要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法制备纳米级磁性液体,包括氮化铁磁流体的新工艺、纳米级高活性催化剂等。

(2)材料表面改性:利用电化学沉积、气相沉积和燃烧反应合成等方法,在材料表面制备新型的金属、非金属、功能性陶瓷及其复合材料涂层,研究工艺方法、组织结构对材料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利用激光溅射沉积(PLD)和磁控溅射沉积等先进方法,研制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纳米光学的理论研究与数值计算,内容涉及近场光学显微镜成像的数值模拟及近场拉曼增强的机理研究。

 

专业二十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本学科依托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辽宁省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着重致力于解决工业实际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该学科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在神经网络及其应用、模糊信息处理及其应用、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及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系统非线性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系统:主要在电气传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计算机网络监测与容错控制、智能测温与控制、制造自动化(MAS)、企业综合自动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3) 目标识别与系统辨识:主要研究信号处理技术、数字成像处理技术等。

 

专业二十四: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该学科以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辽宁省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和信息科学与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是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的主要带头学科;多年来,该学科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与机械、信息与信号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有力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10余项。本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合作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承担省部、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CAD与计算机图形学:主要从事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企业创新与信息化、CAD/CAM集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

(2)机械磨损数值仿真技术:利用数值仿真技术解决零件磨损计算问题,实现磨损寿命预测、状态监测和摩擦副参数优化,为磨损研究找到一条新途径,提出并逐步完善“计算摩擦学”作为摩擦学的一个分支的思想,为计算机在摩擦学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专业群体基础。现在该方向正从零件到系统,从单因素到多因素和从固定寿命到概率寿命进行深入研究,为复杂大系统的磨损概率寿命预测创造条件。

(3)信号处理:主要从事应用空时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从雷达回波中提取目标特征、有效分类目标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宽带高速通信系统中数字调制、MIMO、多用户检测、OFDM等关键技术问题;面向OFDM通信系统的信道建模、自适应均衡、非线性失真补偿等问题的研究。

 

专业二十五:结构工程(081402)

本学科、专业依托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教研室、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室、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中日地层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慧达土木工程检测公司等科研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材料分析与计算理论;结构抗震与健康诊断;地下与岩土工程。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 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双聘院士1人,双聘****1人,双聘国家杰出青年教授1人。近年来完成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8部,教材7部,发表论文127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近40篇。目前正在承担的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际合作基金项目2项。

 

专业二十六:环境工程(083002)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水处理与机械分离技术;声源识别与噪声优化控制技术;土壤圈物质循环与区域环境。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市及横向课题10余项;现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课题5项。已有多项研究成果被有关单位采用。

 

专业二十七: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1)

本学科是大连大学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之一。2003—2005年,学校投入2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该学科的实验室建设。目前有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组织与细胞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先进的配套实验设备。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神经科学,包括神经损伤与防护、认知和应激神经生物学。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基金项目3项,总研究经费达100余万元。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Brain Research》、《Journal of Neurocytology》、《Toxicology Letters》、《Neuroscience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临床康复》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

 

专业二十八: 病原生物学(100103)

本学科是大连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抗原基因结构及基因工程疫苗。近三年学校投入2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该学科的实验室建设,目前有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子免疫室等,拥有先进的配套实验设备。在基因工程疫苗研究领域内,以重大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分离、定位、克隆、重组、表达及表达产物免疫试验等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对辽宁地区主要病原微生物基因的定位、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免疫原性进行研究,研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基金2项,省、市级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总科研经费达56万。研究成果发表在 《J. B. Chem》、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 Science 》、《Infection & Immunity 》、《微生物通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

 

专业二十九: 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8)

本学科是大连大学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该学科长期致力于临床免疫和临床病原生物学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实验诊断研究。 近两年来大学投入3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 目前拥有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子免疫室、生化及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基金2项,省、市级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总科研经费达65万。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

 

专业三十: 外科学(100210)

本学科依托大连大学临床学院,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出版著作13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 录用5篇。本学科设有骨外科、整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脑外科等若干研究方向。

 

专业三十一:肿瘤学(100214)

本学科依托大连大学临床学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该方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人事部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7项,获大连市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申请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

主要研究方向有: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肿瘤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与综合治疗。

 

 

专业三十二: 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100601)

本学科以证候为中心,以疾病为基础,运用多学科手段,深入开展了证候的物质基础研究,证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辨证的方法学以及证候的疗效评价标准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及疗效机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和运用。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973基础子课题1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近三年科研总经费179余万元。

 

专业三十三: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20、087121)

    该一级学科下设2个二级学科专业,有指导教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涉及6个研究方向——企业流程再造与优化、运筹学与应用、系统仿真与智能系统、系统优化方法与应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环境工程管理。近年来发表被检索论文100多篇。本学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2项。本学科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和ERP应用研究中心。

专业三十四:企业管理(120202)

    本学科有指导教师9人,均为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涉及3个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发表被检索论文60余篇。本学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科技部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9项。经济管理仿真实验室是省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大连市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下有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

 

 

☆有关导师信息内容请于9月初登陆大连大学研究生部网页查看(http://202.199.155.6/dlugis/index.asp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