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顺序按照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最美逆行图》 曹健丽(艺术学院教师)、梁嘉倩(艺术学院2016级学生)
作品阐述: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我校医护人员相继分三批共计三百余人,无畏生命危险驰援武汉!与此同时,多名医护人员进驻集中救治点。面对严峻的疫情,他们勇担使命,共克时艰,投身到抗疫阻击战中,令人敬佩!作品呈现出特有的古画意境,旨在表现抗疫大医人、援鄂大医人与具有千年历史的湖北标志性建筑——黄鹤楼,共同载入史册……

《许愿树》 邸壮(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
作品阐述:文化墙是展示,也是沟通,是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真情告白”。在雷神山医院B1区外走廊上的一棵棵心愿树,拉进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患者希望和勇气。希望美好的愿望最终在这个春天都能化作绚烂的花枝。

《最美的逆行——人员的集合》 许甲子(艺术学院教师)、高琳(艺术学院2016级学生)
作品阐述:采用信息图表的形式,将大连医科大学赴武汉和西藏援助人员的数据做成一张海报,数据分别收集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公众号,保证其准确性。

《最美的逆行——援助的结果》 许甲子(艺术学院教师) 花倩(艺术学院2016级学生)
作品阐述:作品将大连医科大学支援本次疫情的援助结果相关数据做成图表,信息的传达更加直观。

《最美的逆行——人员的集合》 曹力洋(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许甲子(艺术学院教师)
作品阐述:海报用六边形的图表结合具体数据,表现了疫情爆发后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和第二临床学院向武汉重灾区派出的医疗人员的数量及构成,用数据的形式展现我校在共同抗疫中所做的杰出贡献。

《最美的逆行——时间的进程》许甲子(艺术学院教师)、李夏(艺术学院2016级学生)
作品阐述:以时间为主线,将我校医护工作内容串联起来,自上而下,凸显信息的连贯性。

《最美的逆行——时间的进程》 王心彤(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许甲子(艺术学院教师)
作品阐述:海报用钟表的图象体现图表的数据,每一个时刻即每一个日期,记录了疫情爆发后1月25日到3月4号期间的病情变化及医大二院每一天的工作成果,表达一种“紧迫”的视觉效果,也蕴含着对医护工作者辛苦工作的致敬。

《最美的逆行——援助的成果》 吴聃宁(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17级)、许甲子(艺术学院教师)
作品阐述:海报中分别使用了二维饼图、柱状图、条形图等形式,展示了20天内大连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在雷神山医院的援助成果,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将此次援助事件较为清晰地呈现给大众。

《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 黄佳辉(艺术学院2018级学生)
作品阐述:疫情突如其来,你们义无反顾,千里驰援,奋战在“雷神山”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和死神抢夺生命,用专业和果敢守一方平安,你们扛起了责任与担当,是在这特殊“战火”中诞生的大医最形象的写真!

《战“疫”》 黄子芮 (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
作品阐述:我们大医的英雄出征,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您们辛苦了!海报中的口罩设计成盾牌形,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希望,我们的英雄在保护大家的同时一定也要保护好自己!


《最美的颜色》 焦天琦(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
作品阐述:海报设计灵感来源于我校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统一服装和背包,暖色调寓意着希望和温暖——我校医护人员就是怀揣火种、送去希望和温暖的人。不论是父母疼爱的小女儿,还是孩子心目中顶天立地的父亲,在踏上征途的那一瞬起,您就是天使,是希望!望您多保重,期待早日凯旋!

《前赴》 林佩莎(艺术学院2018级学生)
作品阐述:一名湖北籍的学生在老师驰援武汉的当晚写下:“2020,我的家乡病了,我的老师来了,……只因有你,无悔为医!”他们平日是教导学生的老师,疫情面前是第一时间赴往前线的医者。现只愿疫情早日结束,于某天,武汉的学生们能道出:“我的家乡好了,老师!我们来了。”

《大医·有爱》 刘立伟(艺术学院教师)、刘小瓦(蓝锡海悦幼儿园中班,5岁)
作品阐述: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我校364名医护人员无畏生命危险相继驰援武汉!我对5岁的女儿说:叔叔阿姨们去很远的地方为我们抵抗病毒的攻击,我们才能安心在家。我们一起为这364名英雄画364颗爱心如何,每人一颗,希望他们早日回家,快快和他们的孩子、他们的亲人团聚!

《雷神山·危急时刻》 刘路遥(艺术学院教师)、陈雨辰(艺术学院2018级学生)
作品阐述:我校364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在新闻报道中我注意到雷神山病区大医一院的医护人员顶着可能被感染的压力,为新冠肺炎的患者做心脏外科手术。门内医护人员们7个小时的奋战,成功实现医护患无一感染,成功救治。所以,我将雷神山病区此次手术的紧张环境以数码插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大医一院人风险当前,永不退缩的精神。

《护目镜下》 王莹(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
作品阐述:防护服,护目镜等设备对于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是每天的必需品,我在公众号中看到了很多医护人员摘下口罩和护目镜的照片,脸上的伤痕让我非常难受、非常心疼!但是,他们坚定的目光让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们的奉献和力量,更是感受到了人间大爱!

《女子本弱,为医则勇》 温雪航(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
作品阐述: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和以往看似相同,却又显得与众不同。愈见大事,愈见担当。这次抗疫,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女性的勇毅和责任,我们学校的“女战士们”逆行而上,甘于奉献,默默付出。拔剑扬眉,豪情快慰,她们就是风雨彩虹里的一朵朵铿锵玫瑰!

《“连”接大武汉》 袁德尊(艺术学院教师)
作品阐述:“大武汉”是湖北武汉的美称,疫情发生之后大连人民心系武汉,心系湖北,来自大连医科大学的364名医护人员驰援相继武汉。画面中把大连的“大”通过364条线连接到武汉,构成“大武汉”,象征364名医护人员日夜兼程奔赴武汉,“连”又构成了连接、连通的寓意。左下角由线构成的是一幅武汉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