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到2月23日,整整10天,240个小时,5名治愈患者,同时踏出了A6病区的隔离病房。

对普通人来说,这也许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但对整个A6病区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这里面饱含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真心与真情。


患者走出病区
“深深的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紧紧的握住你的手
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第一个走出病房的是46岁的王大姐,“感谢大医二院所有的医护人员,我在住院期间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所以我的病好得快,你们把我们病人当亲人、当家人,我太开心了……”她擦着眼泪紧紧的握着杨初蔚主任的手:“我老公就交给你们了,有你们在,我放心。”
9天前,王大姐和同在武汉打工的丈夫一起被安排在雷神山A6病区治疗。为了缓解患者的恐惧,尽快适应病房环境,杨初蔚主任在得知了他们的情况之后,协调他们两口子安置在同一个病房内,让他们像在家的时候一样,聚在一起。目前,王大姐的丈夫情况也很稳定,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在阳光下团聚了。
23岁的小桂兴奋又有些拘谨的跟在王大姐身后,这些天他可没少折腾照顾他的护士姐姐。年轻的小桂是A6病房年纪最小的患者,刚进病房时情绪十分不稳定,对给他抽血的护士大发脾气。张善红护士长听说之后,立刻进入病房,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我知道了你现在很害怕,很无助,刚刚被你骂的那个护士姐姐,家里有个刚1岁大的孩子。我们把家人、朋友扔下了,不远万里到这里,就是为了帮助你们渡过难关,你要相信我们,在这里,我们就是你最亲密的朋友。”
慢慢的小桂终于放下了心防,从发脾气、抵触医护人员到最后积极的配合治疗,终于成为了A6病区第一批出院的患者。临行前,他羞愧的向在场的医护人员深深的鞠躬致谢。拉着那个曾经被他骂的护士的手,轻轻地说:“对不起,谢谢你。”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
无论在眼前在天边
真心的为你祝愿
祝愿你幸福平安”
在深入的了解了所有病人的情况之后,杨初蔚主任发现,身体的病痛只是一部分,患者的心理健康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重中之重。于是在大家的商量讨论之后,A6病区决定建立一个为患者提供爱心服务的微信公众号,希望任何时段不论患者有任何需求,我们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并解决。
36岁的小董,性格内向又敏感,除了新冠肺炎,她还患有甲亢,所以遇事就比较焦虑和急躁,每天反复的问着医护人员相同的问题。病区的护士们了解她的特殊情况之后,都会轮流的陪她聊天,因为年龄相仿,所以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一天下来,包裹在隔离服中的护士们护目镜花了、嘴唇裂了、腿也肿了,却从没听过谁喊过辛苦。
因为是年轻的女性,所以生活用品的需求相对就比较多,但在现在的武汉,这些要求就显得格外奢侈,但小董的任何需求,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出院的前一晚,小董拥抱了每一个照顾她的姐妹:“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和陪伴,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另两位出院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大,他们的儿女因为不能探望照顾非常的着急。每一天,张善红护士长都通过微信平台给他们发老人的照片和视频,给老人喂饭、翻身、讲病情……也鼓励家人发来鼓励老人积极治疗的视频。

患者与家人视频
这五位患者身上发生的故事,不仅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更浓缩了所有我们医护人员和病区患者的故事。我们给每个人的爱都一样多,给每个人的关怀也一样多。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患者从这里健康的走出去,这是我们的心愿,也是全中国的心愿。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全过我们的脸,但却给了我们最深的信赖。我们彼此也许今生都将不复相见,但我们却给了他们最深的关怀。这就是每一天在雷神山医院里发生的一切。文字没有办法表述所有,镜头没有办法记录一切,那些感动,那些伤怀,却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彼此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