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我所利用“缓冲”策略开发光稳定荧光探针揭示活细胞内脂滴动态过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19

近日,我所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团队利用“缓冲”策略,发展了细胞内脂滴动态识别荧光探针LD-FG,该探针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可在空间超分辨成像的基础上实现高时间分辨率和长时间稳定成像,从而发现了多种新的脂滴动态过程。
  脂滴是维持脂质和能量稳态的关键细胞器,由中性脂组成的内核及包裹其外的单层磷脂组成。脂滴表面分布着多种蛋白,以调控脂类的储存、代谢及脂滴运动。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脂滴具有更多的生理功能,例如抗菌免疫能力、促进药物积累和激活能力、内核膜代谢能力、与其他细胞器相互作用以交换营养分子、作为癌症和衰老大脑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标志物等。尽管对脂滴功能的机制缺乏研究,但已证实这些功能与脂滴生命周期的动态密切相关。揭示脂滴的动态有助于研究脂滴的功能机制和发现新的功能。然而,脂滴的数量、位置、大小和组成在细胞之间甚至在同一细胞内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脂滴的生命周期、时间和位置上也通常不可预测且难以观察。此外,这些事件在脂滴生命周期中的发生率仍然未知。这种细胞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要求用于探测脂滴动态的成像技术不仅具有对脂滴的识别能力,更需要具有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以及长时间的的稳定成像能力。
  超分辨荧光成像可突破衍射极限实现最高可达单分子的空间分辨,但荧光团易光漂白而迅速淬灭的问题使得超分辨荧光成像一直面临着时间分辨率低和成像时间长的挑战。因此提高荧光团的光稳定性是超分辨荧光成像面临的前沿问题。
  本工作中,徐兆超团队提出了“缓冲荧光探针”(buffering fluorogenic probe,BFP)的策略来解决脂滴动态成像中光稳定性的问题。“缓冲”策略(buffer strategy)是指在成像过程中,脂滴内部光漂白的荧光探针被外部周围新的和完整的荧光探针有效取代,即荧光探针交换速率大于漂白速率时,即可确保脂滴成像的光稳定性。该策略要求探针在脂滴外部时处于荧光淬灭的状态,并且在脂滴外具有较高的浓度以保证足够的缓冲能力。LD-FG有适中的脂溶性保证了既有足够的分子对脂滴进行荧光染色,同时又有足够比例的分子在脂滴外作为缓冲池。缓冲池不仅可以快速补充脂滴中的光漂白探针,保证了长时间荧光成像的光稳定性,还可以及时染色细胞中的新生脂滴,并接收脂滴减小或消亡中释放到外部的探针。

  基于LD-FG优异的光稳定性,团队借助结构光照明显微镜对脂滴的多种动态过程进行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像,首次发现了两种新的脂滴融合模式,包括多个脂滴的同时融合和线粒体介导的融合;揭示了细胞不同区域和不同细胞之间的异质性;提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滴成熟的新模型,即首先进行快速脂滴融合,接着是缓慢成熟步骤;首次在细胞中观察到融合过程中的哑铃形中间形态,证明聚结(coalescence)并不像以前知道的那样罕见,而是在细胞中无处不在的。
  作为最小的生命单元,细胞是含有细胞器、分子复合物和功能单分子的多体系、跨尺度的复杂系统,不同尺度单元又根据其位置、结构、运动、浓度以及与其他功能单元的动态相互作用,精确、有序和协调地执行复杂多样的细胞功能,这使得细胞具有个体与系统性相统一、异质性、高度动态、不确定性等多种特征。团队期望“缓冲荧光探针(BFP)”的策略可以在未来用于开发针对更多不同细胞内生物靶点的光稳定探针,最终实现细胞内生物分子全景超时空分辨动态成像。
  相关成果以“Stabl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lLpid Droplet Dynamics through a Buffer Strategy with a Hydrogen-bond Sensitive Fluorogenic Probe”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1818组博士研究生陈婕和博士后王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陈婕)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11052
相关话题/过程 探针 荧光 细胞内 策略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我所提出氧化还原发散性构建(二氢)噻吩的新策略
    近日,我所仿生催化合成创新特区研究组(02T4组)陈庆安研究员团队在氧化还原发散性构建(二氢)噻吩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通过简单改变DMSO用量调控氧化还原程度,实现不同氧化还原态调控的新策略。该策略为构建噻吩、二氢噻吩和溴代噻吩提供了新方法,为合成不同四芳基取代噻吩和药物DUP697提供了新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揭示Cu-N-C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氧还原过程中的动态演变机理
    近日,我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张涛院士、王爱琴研究员、杨小峰研究员等与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李剑锋教授等合作,在氮碳载体上设计并构筑了均匀分散的铜单原子催化剂(Cu-N-CSAC),将其应用于碱性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中,并通过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operando-XAS)揭示其在反应过程中的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实现高面容量、高电流密度下的锌沉积过程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在锌基电池的膜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膜材料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在高面容量、高电流密度条件下的锌均匀沉积过程,并对膜结构调控锌沉积过程的机理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探讨。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以锌化学为基础的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的开发和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揭示发光颜色可调的铯锰溴纳米晶体的相变过程
    近日,我所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组(1101组)韩克利研究员团队通过探究铯锰溴纳米晶体的相变过程,实现了纳米材料的光谱可调节过程,并对一系列相变的机理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探讨。  含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体(NCs)因具有较窄的发射光谱被广泛应用于发光器件的研究,但由于毒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利用完整糖肽分析策略揭示母乳糖蛋白位点特异性糖型变化
    近日,我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DNL20)靳艳研究员团队和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组(1809组)叶明亮研究员团队合作,在母乳糖蛋白的鉴定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母乳样品大规模位点特异性糖型的鉴定与定量,并揭示在不同泌乳期的母乳糖蛋白位点特异性糖型变化。  母乳是新生儿理想的天然食物,蛋白质是母乳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研制的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和深海原位CDOM荧光传感器海试成功
    近日,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关亚风研究员、耿旭辉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深海原位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荧光传感器和深海原位叶绿素荧光传感器于8月14日至9月7日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索二号在某海域科考航次中海试成功,均获得了有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揭示锌基液流电池中浓度梯度诱导下的锌沉积过程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团队针对锌基液流电池充电时电解液中锌离子浓度持续降低的特点,深入研究了不同浓度下的锌沉积过程,阐明了锌沉积形貌与电池性能的关系,为锌基液流电池高稳定性锌负极的构筑奠定了理论基础。  锌基液流电池具有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大规模储能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提出钯催化酮与萜醇氧化还原发散偶联的新策略
    近日,我所仿生催化合成创新特区研究组(02T4组)陈庆安研究员团队在钯催化的酮与萜醇氧化还原发散偶联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通过改变溶剂和添加剂调控Pd催化中心的氧化还原能力,实现偶联产物不同氧化还原态调控的新策略。该策略与酮的Tsuji-Trost烯丙基化在产物选择性上实现互补。  借助各种氧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以堵导疏”:我所采用光沉积策略选择性修饰Au-TiO2界面提升CO-PROX反应性能
    近日,我所李灿院士团队与黄家辉研究员团队合作,采用自主发展的等离激元辅助光沉积策略(J.Am.Chem.Soc.,2017),在Au-TiO2界面处选择性沉积惰性的铅氧化物,从而封堵高活性的Au-TiO2界面位点,将反应活性中心从非选择性的界面区域转移到高CO选择性氧化的金属表面区域,最终实现优异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我所提出无定形相变蛋白质探针的理性设计方案
    近日,我所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2T5组)刘宇研究员团队,与我所生物分子功能与机制研究组(1821组)朴海龙研究员团队、山东大学刘晓静教授合作,通过系统性研究晶体诱导荧光分子结构与荧光之间的构效关系,实现了活细胞内无定型聚集态蛋白质组的靶向识别,为进一步发展此类探针提供了理性设计和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