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的时间跨度,几十首(段)原创音乐和歌曲,30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十几个真实还原的历史场景,一幕又一幕交织着喜悦与泪水的震撼画面,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钢花与炉火交汇的乐章,把现场千余名观众带入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鞍钢记忆。
伴随着一曲欢快的东北秧歌,舞动的红绸和喜庆的锣鼓拉开了演出的大幕,也勾起了人们对鞍钢往事的无限回忆。孟泰、王崇伦、还有一个个平凡普通的鞍钢人,尽管剧中隐去了他们的真实名姓,现场的观众还是一下子就能叫出原型的名字。在工厂成立之初举步维艰的阶段,鞍钢工人孟铁牛(孟泰)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捡出了一个仓库,为了节省物资他用双手蘸着玻璃粉去打磨零件,看到他伤痕累累的双手,他的女儿和工友们震惊又难过。当唱段《工人的手》的旋律响起,观众们不由得红了眼眶,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老一代鞍钢人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对待工厂,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零件,那是很多鞍钢人共同的情结。随着剧情的起伏,舞台上的表现元素也越来越丰富:歌舞、说唱、快板、评书,既有激情燃烧的振奋,也有接地气儿亲切和感动。
这是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倾力打造出的国内首部钢铁题材原创音乐剧,也是鞍山首部大型音乐剧。整部音乐剧融合了辽宁地域特色文化,评书快板等传统曲艺形式与音乐剧现代审美相碰撞,实现了传统与现实相融,民族与世界对话,在宏大视角下关注普通钢铁人的成长。该剧创作班底强大,其中不乏业界“大咖”:音乐剧特邀浙江省高层次人才,浙江省特聘专家、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梁卿担任制作人;梅氏传媒艺术总监俞炜锋担任导演;作家薛鹏担任编剧;音乐制作人徐昕担任作曲,辽科大艺术学院院长李囝博士担任策划人和艺术总监。从剧本到音乐,从演唱到对白,从道具到舞美,创作团队几易其稿反复推敲。这部音乐剧的推出,不仅凝铸进了这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也见证了一个创作过程的春华秋实。
更让人感慨的是,这是一部从演员到剧务、灯光、音响等舞美设施全由青年担纲的高校原创音乐剧。学生们在报名参加剧组排练的第一天就自动放弃了课余休息时间乃至“十一”长假。剧中乌队长的扮演者王浩淳是音乐表演大二的学生,为了能够加入剧组他毅然放弃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勤工俭学的工作。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匆匆买上一个卷饼就赶去排练场已经成为剧组人员的常态。在一个多月的密集排练中,他们经过“魔鬼式”训练,也获得了升华式成长。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曾经哭过鼻子,不知一段歌曲一句台词要反复练习多少回。到后来,出现错误的同学自动“自罚”现场俯卧撑,以提醒自己长记性、长本事,不拖团队的后腿。就这样,同学们用自己不服输的劲头、用音乐和艺术的语言诠释了青年一代对钢铁文化、大国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
用一部作品来弘扬一种执着精神,打造一个文化品牌,锤炼一支过硬队伍,培养一批优秀学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在诉说着这百炼成钢的动人故事。(张金玲)


编辑: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