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泉日记:我是我年迈父母的儿子,是我辛勤付出妻子的丈夫,是我可爱女儿的父亲,更是我所带的两百多名孩子以及已经毕业的上千名孩子的“曲爸爸”。我在我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因为我有一个更加精彩的大学生活,我希望孩子们四年的大学生活能为他们之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不竭动力。而我,依然要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在我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8年的一天,辽宁科技大学教师、土木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校“暖风”团队指导教师曲文泉收到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曲老师,在这个神圣的节日里,我只想发自内心地向您说一声:“谢谢您!爸!”。您不会介意我这样称呼您吧,是您让身处异乡的我感受到了被关心的温暖,再多的话也表达不出我内心的感激!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这是一名河南籍特困生寄来的贺卡,象他一样,称呼曲文泉老师为“曲爸爸”的学生还有很多,因为,他们在青春岁月里,都从曲老师那里感受到了无私的爱,而且,这份爱已在心田里生根发芽,伴随他们一路成长。
用“工匠精神”做辅导员工作
在一些人眼里,辅导员工作非常琐碎。在曲文泉看来,这是门艺术,有人说,曲文泉在用工匠精神做辅导员工作,而曲文泉,也甘作学生成长路上用心良苦的大工匠。
为了克服一些大一新生的懈怠思想和懒惰的情绪,他每天去新生的寝室“叫早”。刚开始这些一心想“放飞自我”的孩子们很抵触,跟他唱“空城计”,跟他玩“躲猫猫”,曲文泉就跟他们斗智斗勇。熊孩子的千条妙计最终还是败给了老师的“一定之规”,不管他们如何折腾,曲老师仍然不厌其烦每天像闹钟一样喊他们起床 。在曲文泉的坚持下,孩子们渐渐理解了曲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为了帮助一些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同学学好英语,他自己花钱开通了《极光英语》软件教程,并坚持天天在朋友圈打卡,他的自律让学生们深受触动。很多人不理解他,五十多岁的人还学英语有什么用,况且这也不是辅导员岗位的硬性要求。其实这是曲文泉的言传身教,他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甚至和他们一起秀英语。随着他的“东北散装英语”越来越有起色,他的学生们也不再害怕考试,过四、六级也很轻松。
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考研、考英语四、六级、考计算机二级,他启动了“糖葫芦工程”,用一串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作为奖励。最初,凡是考过的同学他都会奖励一串糖葫芦,后来规则更加精细化,凡是大一就考过的,以后每年都能吃到一串糖葫芦。糖葫芦并不是什么难得的美味,但同学们感觉它别有一番风味。吃到的同学兴高采烈,没吃到的同学暗下决心明年一定要吃到“老曲”牌糖葫芦。现在曲文泉每次都要买上一二百根糖葫芦,这一保留节目使他的班级各种考试通过率明显提升。
用“慈父情怀”做辅导员工作
曲文泉的学生里,有的调皮地称他“曲总”,有的亲昵地称他“老曲”,有的贴心地叫他“曲爸爸”,曲文泉照单全收,他说听到学生这样叫他他会感到开心,还暗自带着点小得意——这说明学生接纳了自己。
“有什么困难吗?随时跟我说!”只要学生有需要,曲文泉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一天,一个大一新生食物中毒,晚上九点多学生给曲老师打电话,他立刻放下手边的事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学生,他十分心疼。学生好转后,曲文泉把自己身上的几百元钱都塞给了学生。他说,学生们都离家在外,他们叫我一声“曲爸爸”,我就应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
2012年,曲文泉所带的一名特困女生连续两天都在他家附近考试,经过向爱人“请示”,曲文泉让这个孩子住在了他家,他们夫妻象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这名女生,最终这名女同学考研顺利通过,而在那两天里老师和师母对她的照顾让她每每想起都无比温暖。
2018年,一名贵州籍学生降级以后非常消沉,他对周围的一切善意都十分抵触。曲文泉多次到他的宿舍甚至是网吧,找他谈话带他吃饭帮他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且指出他的优势、肯定他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他还经常与这个学生的家长通长途电话了解情况,往往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经过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望闻问切”,曲文泉开出一剂又一剂暖心的良药。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孩子现在不仅没有掉队,成绩也越来越好,心态越来越阳光。
用“郭明义”精神去做辅导员工作
经常有人问曲文泉,为什么放弃图书馆那么轻闲的工作来干辅导员这个24小时“待机”的活儿?除了对学生的爱,榜样的力量也是曲文泉一路坚持并乐此不疲的动力源泉。
曲文泉说,心中有光,脚下自然有路。他一直记得一个日子,2010年7月4日,那是他当辅导员第98天的时候,那一天他结识了“当代雷锋”郭明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触机会的增加,郭明义的话他一句句慢慢体会:“一切为了人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蕴含于平凡之中的伟大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真善美”的火种。现在曲文泉已经成了“郭明义在辽科大的代言人”,很多同志都直呼他“曲明义”,遇到学生的问题时都会向他寻求解决办法。如今,他和他所带领的“暖风”团队,跟随郭明义的脚步,脚步踏实地走在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路上。
曲文泉是一个晕针的人,自小他最怕打针抽血,而现在,他定期献血,并且成为学校首批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首批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他也是一个节俭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极为简单,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八万余元钱都先后捐给了困难的学生和群众,他自己还长年资助三名特困大、中、小学学生。他先后参与组织策划6次大型捐资助学活动,共计为贫困学生筹得善款15万余元,使全校100余名特困生得到资助。
现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刘睿,还记得与曲老师的第一次交流。那是在他大一时,一个大雨天里,迷茫的他拔通了曲老师的电话。不到半个小时,他就见到浑身淋得湿漉漉的曲老师,原来曲老师当时身边没有伞,他又怕他等得着急,所以干脆淋着雨赶了过来。交谈中曲老师发现他是个很有思想又古道热肠的孩子,就时时关注他的思想动态。刘睿说,在曲老师的“修正”和引领下,自己终于能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坦然去做自己热心的公益事业,也让他从“超女迷”变成了郭明义的忠实粉丝,并最终成长为“郭明义式大学生”。多年以后,这次见面依然让刘睿印象深刻,他很庆幸,自己也成为了像郭明义、像曲老师这样有温度的人。
用年轻的心去做辅导员工作
“60”后的曲文泉,有一颗“90”后的心。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很“皮”——“‘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是我们大学辅导员的真实写照,但我却乐此不疲。”“忙碌而又快乐的一天,上午去看望父母,给二老一个温暖的、爱的拥抱……”在他们团队的公众微信号上,题目都洋溢着无比年轻的气息:《暖风出征,寸草不生》——这是“暖风”团队去火车站义务清扫时志愿者们的豪言壮语。有人问曲文泉,你们为什么不起一个高大上的题目,曲文泉说,面对青年学生,就是要进入到他们的话语体系里,就是要和他们同频共震。这些年,曲老师学到了不少“网言网语”,与学生沟通起来完全没有代沟没有障碍。
曲文泉说,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报到第一天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终身难忘的,辅导员在接新生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因此,他高度重视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努力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新生入学前,他会利用新生报到前几天的时间做足准备工作。尽管录取新生的信息中没有学生的照片,他会整合考生的家乡地址、各科分数和其他相关信息,形成一个个立体的新生“肖像”,这样在与学生见面时他就能亲亲热热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找到共同语言。
作为辅导员,不仅思维要新,视野还要广。曲文泉经常留心各类辅导员学习和培训的信息,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头脑、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思潮和信息无处不在,在与年轻学子的日常沟通中,他也很乐于与学生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交流看法,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全方位引领。作为一个活跃的网民,他早早就开通了微信、微博与学生互动,以便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诉求、解决学生拔节孕穗期的思想困惑。
曲文泉最敬仰的人不仅有他“公益人生”的领路人郭明义,还有“一生不求名利收,惟愿学子各有为”的时代楷模曲建武,曲建武老师放弃厅级职务,回归辅导员工作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曲文泉说,他自己也要一直坚守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因为在这里,有他心心念念的学生,有他教书育人的初心,有他一生无悔的使命和追求。(张金玲)

曲文泉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与“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在一起

郭明义与大家一起分享李源潮同志亲自题写的贺年卡

编辑: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