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3
王小治,男,1975年4月出生,江苏新沂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农业化学与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
1.学习经历
起止年月 | 所在单位 | 获得学位 |
1992.9-1996.7 | 扬州大学农学院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 | 学士 |
1996.9-1999.6 | 扬州大学农学院植物生理学专业 | 硕士 |
1998.2-1998.11 | 德国吉森大学访问学者 | 合作研究 |
2002.9-2005.6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环境化学专业 | 博士 |
2007.7-2007.9 | 德国吉森大学访问学者 | 合作研究 |
2.工作简历
起止年月 | 所在单位 | 担任职务 |
1999.7~2001.7 |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 助教 |
2001.8~2003.8 |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 讲师 |
2003.8 ~2005.7 |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 讲师 |
2005.8 ~2006.7 |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 副教授(校聘) |
2006.7 ~ |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 副教授 |
3.研究方向
[1] 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 GIS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方面的应用
[3] 表面化学修饰矿物修复污染土壤
[4] 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
4.承担的科研项目
项 目 名 称 | 起止时间 | 项 目 来 源 |
土壤pH影响氧化亚氮形成的机理探讨 | 2006-200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
太湖地区非点源污染发生潜力评价及优先控制区识别 | 2007-2008 | 江苏省科技厅太湖专项(主持) |
太湖地区漏水型水稻土N、P随径流迁移损失的研究 | 2002-2005 | 中科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项目(主持)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溶液组成的影响 | 2005-2007 | 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主持) |
改性粘土矿物对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吸附研究 | 2007-2009 | 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主持) |
土壤酸碱度对硝酸根还原过程中N2O形成的影响 | 2002-2003 | 扬州大学科研基金(主持) |
土壤pH对铵氧化过程中N2O形成的影响 | 2004-2005 | 扬州大学科研基金(主持) |
土壤酸碱度影响氧化亚氮形成的机理 | 2006-2008 | 扬州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主持) |
pH对土壤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生成与散发的影响 | 2007-2008 | 省高校“青蓝工程”科研基金(主持) |
高邮市八桥镇环境规划 | 2007-2008 | 横向课题(主持) |
宝应湖农场土壤耕地地力调查 | 2007-2008 | 横向课题(主持) |
中国稻-麦轮作FACE研究 | 2001-2005 | 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参加)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 2003-2007 | 基金委重点项目(参加) |
农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 | 2002-2006 |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参加) |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应用-土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影响 | 2001-2003 |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参加) |
低pH条件下NH4+影响植物根系发育的机理探讨 | 2003-200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
NH4+抑制水稻根细胞NO3-跨膜吸收的机理研究 | 2001-20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
新型硝化抑制剂的研制与高效氮肥开发 | 2002-2005 | 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参加) |
有机污染物在水土界面的交流及其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 2000-2004 |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参加) |
Study on Formation and Emission of N2O in Chinese Paddy Soils | 1999-2002 | 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参加) |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 1999-2005 | 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参加) |
2014考研必过的秘密,点击查看>>
本文共2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