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 /2013-12-22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其中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力学一级点和土木工程二级点(结构工程、减灾防灾与防护工程两个学术型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型)。

  一、博士生教育  
固体力学博士点介绍  
江苏大学固体力学学科是(原)镇江农机学院建校初期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 1981年固体力学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78年在学位制改前开始招收第一届固体力学研究生),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力 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获批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力学学科现为江苏省“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目前,固体力学博士点 35名专业技术人员,博导8人,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讲师及以下7人,具有博士学位 22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学术骨干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 人,省创新创优人才1人,校院级创新团队5个,有10多位海内外院士及著名专家被聘为本学科兼职教授。  
固体力学博士点重视教学科研基地建 设。目前拥有机械工业“机械结构损伤检测评估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力学实验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 MTS809材料试验机、GALDABINI QUASAR2.5桌面式材料试验机、真空蠕变试验机、LMS结构动态分析仪、Focus LT32-32超声相控阵探伤仪、高应变动力测试仪、智能数字化全波形声发射仪、环境可控型E-Sweep原子力扫描探针显微镜、KEYENCE超景深三 维显微系统、Agilent DSO7054A示波器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建立了基于ABAQUES、ADINA、COMOS等大型计算软件的分析计算平台。具有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软 件和硬件设备。  
本学科集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材料学及土木工程等技术领域于一体,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4个学科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成果丰富,在国内固体力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本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骆英  博士、教授、博导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学科方向一:智能材料结构中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  
学科方向带头人:骆英教授  
学科方向二: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应用  
学科方向带头人:毕勤胜教授  
学科方向三:微/纳米力学、多尺度力学基础及测试技术  
学科方向负责人:王成原特聘教授  
学科方向四:工程结构中的力学问题
  学科方向带头人:陆建飞教授

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博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如下: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并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身心健康。  
研究方向  
●智能材料结构中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  
●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应用  
●微/纳观力学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  
● 工程结构中的力学问题
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如确有必要可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课程学习累计时间约一年。
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12学分。同等学力攻读博士学位者,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12学分,此外 还需补修至少两门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或专业学位课程(不计学分)。所有博士研究生还须参加专题讲座或学术讨论、交流等科技活动至少20次。
直博生应选择与本学科相关的另外1-2个学科作为辅修学科,学习相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对于本科和硕士生阶段为非力学学科的博士生,必须补修现修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设置的主要课程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革命 2 1 人文学院 必修
一外 英语 3 1 外国语学院 必选一门
日语 3 1 外国语学院
基础理论课 泛函分析理论及应用 2 1 理学院 至少选二门
多元统计分析 2 1 理学院
随机过程理论 2 2 理学院
多尺度力学 2 1 土力学院
专业基础课 高等连续介质力学 2 1 土力学院 至少选一门
高等结构动力学理论与设计 2 2 土力学院
复杂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2 2 土力学院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2 2 土力学院
专业课 微纳米力学和细观力学 2 2 土力学院 至少选一门
符号动力学 2 2 土力学院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寿命预测 2 2 土力学院
压电测量学 2 2 土力学院
高等断裂力学 2 2 土力学院
弹性波理论 2 2 土力学院
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广义Hamilton系统理论 2 2 土力学院 任选
现代预应力结构计算理论 2 1 土力学院
多物理场耦合理论 2 2 土力学院
大型结构非线性行为及控制 2 2 土力学院

  二、硕士生教育
江苏大学力学学科是(原)镇江农机学院建校初期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1981年固体力学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力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 权,2006年固体力学获批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江苏大学力学学科现为江苏省“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学科依托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机械结构损伤检测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技术研 究院等机构,充分发挥力学学科作为工程基础学科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作用,与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动力、农业工程、食品工程及土木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现已 形成了5个迎合国家急需、处于学科前沿、相对稳定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1)智能材料结构中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2)非线性动力 学与控制及其应用;(3)工业流体力学及工程中的多相流与复杂流动;(4)微/纳米力学、多尺度力学基础及测试技术;(5)工程结构中的力学问题。在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成果丰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内力学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50 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博导14人,教授23人,副教授1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43%,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3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学术骨干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人,省创新创优人才1人。学科现有中国力学学会理事1名、国家级专 业委员会委员2人,华东地区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常务理事2人。本学科是江苏省力学学会、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镇江市力学学会理事长、建筑检测学 会副理事长单位。多人担任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拥有多个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执行主编和编委。
学科建有高水平的公共科研平 台和学科方向特色研究平台,拥有MTS809材料试验机、GALDABINI QUASAR2.5桌面式材料试验机、真空蠕变试验机、LMS结构动态分析仪、Focus LT32-32超声相控阵探伤仪、Vic3D非接触全场应变测试系统、环境可控型E-Sweep原子力扫描探针显微镜、KEYENCE超景深三维显微系 统、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两相流泵试验台、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1.0m×1.4m开闭两用低速回流风洞、离心泵振动噪声信号采集系统等大型教学科研设 备。拥有ANSYS、ABAQUES、COMOSOL等一批大型分析计算软件,为本学科和学校其他相关学科及周边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先进的科研平台。
本一级硕的学科带头人:骆英  博士、教授、博导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学科方向一:智能材料结构中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  
学科方向带头人:骆英教授  
学科方向二: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应用  
学科方向带头人:毕勤胜教授
学科方向三:工业流体力学及工程中的多相流与复杂流动
学科方向带头人:李昌烽教授
学科方向四:微/纳米力学、多尺度力学基础及测试技术  
学科方向负责人:王成原特聘教授  
学科方向五:工程结构中的力学问题
  学科方向带头人:陆建飞教授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达到如下目标: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见解。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三)身心健康。
研究方向
(一)智能材料结构中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
1、多物理场耦合理论
2、超声波相关理论技术
3、智能材料结构损伤/断裂理论
(二)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应用
1、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
2、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三)工业流体力学及工程中的多相流与复杂流动
1、两相流理论及应用
2、计算流体力学
3、现代流场测试技术及应用
4、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
5、湍流流动与传热
(四)微/纳米力学、多尺度力学基础及测试技术
1、微/纳观力学与结构损伤/断裂理论
2、纳米(复合)材料动力学行为
(五)工程结构中的力学问题
1、工程结构动态计算、试验分析及振动控制
2、工程结构力学行为及失效分析
3、工程结构无损检测及健康诊断

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参见《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 公共
必修
自然辨证法概论 2 1 人文学院 必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1 人文学院
英语 6 1、2 外语学院
基础
理论
数理方程 2.5 1 理学院 至少
选二门
矩阵论 2 1 理学院
数值分析 2 1 理学院
常微分方程 2 1 理学院
泛函分析 2 1 理学院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2 1 能动学院
专业基础或专业课 弹塑性力学 4 1 土力学院 至少
选二门
振动及模态分析 4 2 土力学院
固体实验力学 2 2 土力学院
高等流体力学 2 2 能动学院
有限单元法 3 2 土力学院
力学中的前沿及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2 2 土力学院
补修课程 理论力学 3 1 土力学院 跨学科
或同等
学力入
学至少
补修二门
材料力学 3 1 土力学院
非线性理论基础     土力学院
运动稳定性理论     土力学院
流体力学     能动学院
流体机械学     能动学院
选修课 智能材料结构系统 3 2 土力学院 至少
选两门
微纳米力学基础 2 2 土力学院
疲劳与断裂力学 4 2 土力学院
复合材料力学 2 2 土力学院
应力波理论 2 2 土力学院
混沌理论及其控制 4 土力学院
试验模态分析 2 2 土力学院
工程结构无损检测及健康诊断的理论和应用 2 2 土力学院
微尺度流动理论与数值模拟 2 2 能动学院
雾化与喷雾 2 2 能动学院
流动现代测量及显示技术 2 1 能动学院
湍流减阻与流动控制 2 2 能动学院

土木工程学科现有硕士点介绍

  ◆ 硕士点--结构工程
方向负责人:刘荣桂 教授,博导
结构工程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中具有共性的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施工建造技术及组织 管理方法的学科。旨在培养结构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其能够胜任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学科现有教师近 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人,有博士学位19人,另有2名教师在职进修博士学位。目前结构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稳 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科研成绩显著,近年来十分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 贡献。目前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 结构优化理论及计算
● 预应力结构耐久性研究
● RC/PC结构计算理论
● 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与推广
● CFRP索斜拉桥的设计计算及理论模型研究
● 组合结构体系研究与开发
● 岩土工程基础理论分析与应用

  ◆ 硕士点--减灾防灾与防护工程
方向负责人:石启印 教授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 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旨 在培养掌握防灾减灾工程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应对重大灾害事件能力及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了解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学科有一支由年轻 的博士、教授为主组成的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研究条件迅速壮大,发展势头良好。由于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研究队伍组成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研究领域偏 重于前沿性、基础性问题。现设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研究方向
● 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其应用
● 结构防灾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价
● 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研究
● 岩土灾害及其对工程结构的损害与防护
● 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
◆ 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硕士点负责人:刘荣桂 教授、石启印 教授
从学科上划分,该工程领域涉及两大学科:建筑学和土木工程。
主要培养从事区域规划,城市和村镇规划,城市设计,建筑与结构设计,市政工程设计,桥梁、道路与隧道工程设计,地下与水工结构设计及其勘测、施工、维护 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数值分析、现代建筑设计及理论、现代规划原理与方法、现代建筑评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 学、现代建筑物理、工程弹塑性力学、高等结构力学、高等土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工程测试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化原理与方法、建筑经济与 管理等。由于本领域涉及建筑与土木两个学科,课程可视培养对象增减。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7人,讲师近20人,具有博士学 位教师19人。现设有的研究方向:
● 混凝土结构(RC/PC)设计研究
● 结构与加固技术
● 生态混凝土技术
● 新型(渗水、降噪)复合路面技术
● 桥梁裂缝控制与设计研究
● 现代工程施工技术
● 现代工程管理(监理)技术研究
● 组合结构抗震及加固开发
● 港口、水土结构监测与修复技术
● 新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研究
● 钢管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 新型钢结构厂房设计
● 工程结构(含桩基)无损检测技术开发
● 新型建筑材料开发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