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授予工学博士。本学科发源专业为日用化工、油脂化工、工业发酵、精细化工等,精细化工专业1981年被国务院授权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确定为部级重点学科,2005年建立应用化学博士点,2010年建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我国轻化工领域,特别是精细化工、日用化工、表面活性剂相关行业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业人才,被誉为我国该领域的人才摇篮。本一级学科现有教师98名,教授占24%,副教授占51%,博士学位占71%,具有海外背景占43%;国家“****”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省级人才计划11人,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此外,本学科以教育部“111计划”引智基地、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工业色谱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为纽带,围绕 “生物质加工中的胶体与界面化学问题”、“生物质加工中特殊分离工程问题”、“生物质资源定向转化功能性精细化工产品”、“生物质加工产品品质及安全性评价集成检测技术”以及“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等科学问题,建立了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优势的学科方向。
二、培养目标
1.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2.掌握本学科内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掌握学科发展动向及其前沿领域状况;能够利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技术独立完成能代表学科前沿水平或具有创新价值的课题;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内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以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并具有自我提高和创新的能力。
3.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必须在本学科领域中的某一研究方向具有创新.并在理论或工程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能熟练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学位论文摘要,具备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三、研究方向
1.化学工艺
2.应用化学
3.生物化工
4.工业催化
5、材料化学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4年,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少于3.5 年,最长不超过 5 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不超过6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一)
1.设公共课、必修课、学位课、选修课,四类课程合计总学分不低于18学分,其中公共课和必修课为必选;学位课至少选二门。
2.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历录取的博士生必须补修3~4门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不计学分。
3.读书报告: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与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面向教研室(所)作学术报告4次(含开题报告),计2学分。成绩由导师指导小组集体打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学期 | 考核方式 | 是否必修 | 是否双语 | 备注 | |
一学期 | 二学期 | |||||||||
公共课 | 240104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0 | √ |
| √ |
| 按研究生院统一规定 | |
240105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8 | 1.0 | √ |
| √ |
| |||
130004 | 博士英语 | 64 | 2.5 | √ |
| √ |
| |||
130034 | Paper presentation | 32 | 1.5 | √ |
| √ |
| |||
必修课 | 120006 | 数学建模 | 40 | 2.5 | √ |
| √ |
| ||
200004 | 读书报告 | 2.0 | √ |
| √ |
| ||||
学位课 | 060202 | 软物质导论 | 40 | 2.5 | √ |
|
|
|
|
|
060222 | 理论有机化学 | 32 | 2.0 | √ |
|
|
| |||
选修课 | 060223 | 化学化工前沿进展讲座 | 32 | 2.0 | √ |
|
|
|
| |
130007 | 日语 | 32 | 2.0 | √ |
|
|
|
| ||
13008 | 德语 | 32 | 2.0 | √ |
|
|
|
| ||
补修课程: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至少3门硕士学位课程; | 由导师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学位论文要求
参见《江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该方案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权属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