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何志宁

东南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12-06

何志宁博士(1965.3--)

个人简历

何志宁,男,1965年3月18日生于广州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社会学会2010届理事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

一、个人经历
1.1976年至1983年就读于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中部。

2.1983年至1987年就读于广州市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
文学学士。在学期间任班级团支部书记。

3.1987年至1990年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硕士毕业,法学硕士。

4.1987年至1990年在中大研究生院社会学系的学习和工作
(1)1988年春,在海南岛作海南建省前的实地社会调查。
(2)1988年夏,赴东北黑龙江漠河及大兴安岭林区作森林火灾后灾区社区重建调查。写有一有关灾区重建的调查报告。
(3)1988年夏,随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维多利亚大学温婉芳教授到广东省江门县作人类学方向的农村调查。
(4)协助香港理工大学在广州进行老龄人群体的社会调查。
(5)参与广东省政府有关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研究规划,率领中大社会学系本科生赴广东中山市进行社会调查,著有《中山市城镇功能体系分析》的论文,收入社会学系珠三角研究论文集。
(6)参加由法国里昂大学工业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广州地铁的科研项目,主题是有关非工业化社区对新技术的适应力。
(7)参与日本关西大学万成博教授和中大社会学系丘海雄教授对广州重型机器厂和中法合资标致汽车厂工人劳动价值观的社会调查。

5.1991年4月至1993年8月在德国科隆大学德语班学习德语。

6.1993年10月开始在德国科隆大学经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学习,博士生。

7.1991年至2007年在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系的学习和工作
(1)在大学里参加过以下科研项目:“关于社会不平等的感知”,“生平与履历分析”,“德国党派选举与选民”,“科隆啤酒市场调查”。
(2)论文“一个发展社会学的理论”发表于《社会学研究》(CSSCI),1994年第6期,总第54期。
(3)1995年秋参加德国教育部属下的“东西讲座”为期一周的学术讨论活动。主题是:“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4)在德国参加过以下工作实践:科隆博览会的兼职中德文翻译,德国卡尔.杜伊斯堡中心(CDC)职员,德国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教师。
(5)1995年夏赴美国旅行,参观了爱荷华大学、哈佛大学、UCLA大学、斯坦福大学、匹兹堡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并参加了当年的美国社会学年会。
(6)1996年夏,参加由广东省计划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考察队,赴粤西(湛江,阳江,茂名,电白一线)进行为期11天的社会经济调查研究。撰写了约4万字的调查报告《为了粤西的崛起》。
(7)于1996年夏,在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和德语系开设了两次讲座:“统一后的德国社会”和“发展社会学的一个个案研究--粤西的经济社会发展”。
(8)1997年7月在德国科隆参加国际社会学年会(IIS)。
(9)1997年夏,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之邀,陪同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系原系主任,前科隆大学社会学档案所所长,科隆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E.k.Scheuch教授在北京、哈尔滨和广州等地作学术访问,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德语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系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作了一系列学术演讲和学术访问。
(10)2002年2月,在科隆德国对外广播电台“德国之声”(DeutscheWelle)做实习记者。
(11)2002年2月,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为社会学系本科生上课,题目是“社会学的中国意义”。
(12)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在德国科隆的一华资企业T&TTelekom和华人报社《新天地》工作。
(13)2004年3月开始至2006年1月,在科隆中文学校任教。
(14)2004年5月开始,受聘于科隆PIMCEMS(PIMandCEMSStudentandAlumniClubColognee.V.)国际学生俱乐部,任大学生汉语培训课程的中文老师。
(15)2004年7月在北京参加国际社会学年会(IIS)。
(16)2004年9月,在导师J.Friedrichs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科隆大学社会学系在科隆远郊Euschkirch镇的社会调研工作。
(17)从2005年10月至12月,在科隆的欧洲学院教授中文课。
(18)从2006年10月起,在波恩Steinke-Institut任中文老师。

8.2007年7月博士论文答辩,11月获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9.2008年3月回国后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工作
(1)已教授和正在教授的专业课程有:《哲学科学前沿》(硕士研究生的代授课)、《人类学概论》、《农村社会学》、《城乡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环境社会学》、《越轨与犯罪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和《城市的现状与未来-城市规划的社会学视角》(全校通选课)等。
(2)教学改革项目《自然灾害社会学》课程获得东南大学教务处评审通过并获立项。
《城市—人类文明的目标还是终结?》和《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证研究》获东南大学首批研讨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城市社会学研究专题》和《人类、自然与环境》为硕士生课程。
将要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有《社会政策分析》。
(3)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间,带学生赴四川绵竹地震灾区、安徽阜阳地区和河南长垣地区进行了三次系列调研,课题为是“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模式研究”。
(4)2010年8月间,指导学生在苏北新眙和连云港参与由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为期两周的中国社会普查工作(CGSS)。
(5)自2009年9月,组织了由社会学系、经管学院、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参与的“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研究小组”(即“2012研究小组”)。编撰《世纪之灾与人类社会》专著,已完成约46万字的著述。该小组是一个自发独立的、由学生自愿参与并培养其创造性研究能力和科研意识的教研平台。此平台将发展为学生参与的可持续的教研体系,通过对不同科研课题的参与,践行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教学理念。
(6)自2010年10月,组织了主要由社会学系本科生参加的“企业文化研究小组”,参与了“江苏省企业社会学会”的筹建工作,暨对学生进行工作训练和就业培养,也展开一定的科研工作。
(7)《江宁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绩效评估研究》,编入《江宁区人民政府2008年政策咨询研究课题成果汇编》,由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2009年12月编撰成册,此为江宁区政府产学研办公室的资助研究项目。
(8)《德国华人社群与德国社会的整合--个案研究:德国华人企业的劳工市场分析》获东南大学出版基金奖励,并于2012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9)作为指导老师率学生参与“挑战杯”比赛,作品《本地就业:突破农村劳动力就业困境的新出路—基于四川省绵竹市域安徽省临泉县的实证研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2009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复赛中获三等奖。
(10)2010年5月,论文“文化造市:城市发展的另一条道路”收录于《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发展论坛论文汇编》。
(11)2010年12月完成由华盛顿大学出版、PaulLukez教授和鲍莉教授主编的关于城市建筑与规划的《TransformingTheMid-Polis》一书的第9章“SocialandEconomicImpactsandOpportunities”的撰写工作。
(12)获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规划项目立项,课题为“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社会与经济功能”。项目编号:10YJA840009。
(13)2011年获苏州市社科联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为“苏州文化产业园的社会与经济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1-D-49。已结项。
(14)2012年3月获东南大学规划教材出版立项,新编教材名称:《自然灾害社会学》。

10.目前研究与教学的重点
(1)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文化产业。
(2)环境社会学与生态保护。
(3)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

二、科研成果
1.苏州市社科联社科基金立项“苏州文化产业园的社会与经济功能
研究”获得通过。2012年,完成“苏州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社会与经济功能”的研究报告,获苏州市委有关部门的结项通过。
2.论文“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社会功能及问题反思—台中和南京的比较研究”发表于《东岳论丛》(CSSCI),2012年第9期。
3.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规划项目立项“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社会与经济功能”已完成阶段性工作,参与教育部中期检查。
4.201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上海科学院合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题为“城市文化产业的正功能与负功能”的论文,论文被收入联合国研究报告文献集(网络版),在国外相关领域学者中获好评。
5.2010年,“城市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被收入《苏州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研究论坛论文集》,该文被大会特别嘉奖。
6.2010年12月完成由华盛顿大学出版、PaulLukez教授和鲍莉副教授主编的关于城市规划的专著《TransformingTheMid-Polis》一书第9章“SocialandEconomicImpactsandOpportunities”的撰写工作,获美国同行好评。
7.论文“政府课题指南与课题申请者研究意志之间的矛盾--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解决之道”将发表于美国《当代中国研究》2013年季刊
8.论文“城市失用地的实证性研究”《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3年第4期。

三、所获奖励
1.获2011年度东南大学“五粮液”教师奖教金。
2.作为指导老师率学生参与“挑战杯”比赛,作品《本地就业:突破农村劳动力就业困境的新出路—基于四川省绵竹市域安徽省临泉县的实证研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2009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复赛中获三等奖。
3.论文《如何处理政府课题指南与课题申请者研究意志之间的矛盾—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解决机制》在第二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青年论坛上获由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论文一等奖。

联系方式
中国江苏南京邮编:211189
东南大学江宁校区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viktorhe2004@yahoo.com.cn
0086-25-52090954

相关话题/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