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Journal Club 2017-2018学年第六期报告:The Scattering Outcomes of Kepler Circumbinary: Planets: Planet Mass R

紫金山天文台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2017年12月1日中午,紫金山天文台2017-2018学年Journal Club第6期报告进行。纪丽研究员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Science News环节中,杨旸同学介绍了利用ALMA观测NGC253的最新研究结果。日前,东京大学的研究生Ryo Ando在毫米波段对NGC253中心约200pc的区域进行观测,发现了8个大小约为10pc的沿星系中心排列的巨大尘埃云,并且在其中发现了非常复杂的谱线结构。尤其是clump 1,发现了来自19种分子和1种原子的总共37条谱线,其中包括甲醛(H2CO)、氰化氢(HCN)和许多的有机分子。尽管我们在银河系中已经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分子森林”,但这是人类首次在河外星系中发现这样的例子。在这项研究中,ALMA以其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在10pc的尺度上展示了河外星系中的详细结构。在未来对于河外恒星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未来观测河外星爆星系的重要手段。



  潘梦睿同学为紫台师生作题为“The Scattering Outcomes of Kepler Circumbinary Planets: Planet Mass Ratio”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行星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Kepler 环双星行星轨道的形成机制. 在介绍该机制前,报告人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 kepler 望远镜发现的环双星行星, 发现它们大多为木星质量. 随后介绍了目前已提出的用于解释该类行星形成的模型, 其中最经典的核吸积模型并不能解释 kepler 望远镜观测到的”高”离心率现象, 2015年Kley & Haghighipour 提出, 系统内可能存在另一颗行星, 两颗行星经历行星间散射后达到现在的位置. 本报告的内容是基于系统内两颗行星的散射, 研究行星质量比对双星行星系统散射结果的影响, 并将结果运用于Kepler-34 及 kepler-413系统. 结果显示, 环双星行星散射结果与行星质量比及行星初始位置有关. 当行星质量比小于某个阈值, 系统内小质量行星比大质量行星更容易被散射出去, 大于该阈值时, 位于内侧的行星更易被散射。此外, Kepler-34 以及 kepler-413系统均可由该机制解释.

  Journal Club为紫台年轻研究员带领博士后,面向研究生的开放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献和面向全台做学术报告的基本能力,并通过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拓宽知识面,增进学生的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面向全台的报告也将促进紫台科研人员之间学术交流和交叉创新。

  课程于每个秋季学期开设,采用“课内排练+公开报告”的形式组织报名课程的同学在学期内各自完成一次学术报告和一次前沿科学新闻的播报,在与授课导师和其他与课同学的交互过程中提高作报告的技巧和经验。课程公开报告和前沿科学新闻的播报面向全台科研人员,一般安排在秋季学期的后半学期,每周一次。内容涵盖了紫台诸多研究方向,欢迎所有天文学和相关领域的同行前来聆听和交流。Journal Club的相关资讯敬请留意邮件和台主页上发布的信息。

撰稿人:杨旸、潘梦睿  拍摄人:纪丽

相关话题/系统 介绍 质量 课程 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