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郑有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1-04

郑有飞日期:2012-03-12来源:huanke浏览:1424姓名郑有飞出生年月1959.7.性别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民族汉族最后学历(学位)博士授予单位南京气象学院授予时间2000年6月参加工作时间1978年1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年限31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WMO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固定电话025-58731433移动电话13952031528传真025-58731433电子信箱zhengyf@nuist.edu.cn联系地址、邮编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院,210044
一、简历郑有飞,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紫外辐射、臭氧、酸雨和气溶胶辐射效应的观测、试验与模拟,农作物的逆境生理生态效应与农业气象研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农业和经济学评估、高温热浪与人体健康等城市环境气象和医疗气象研究等领域的研究,长期坚持在环境科学概论、污染气象学和环境气象学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第一线。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江苏省教育厅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江苏省“333工程”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科研项目,并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2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曾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第二层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等,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现兼任江苏省气象学会大气化学与大气污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紫外辐射及其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环境气象学和大气污染与控制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包括:l环境气象2农业气象3生态环境三、学历与工作经历学历情况:1、1978年9月——1981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1986年9月——1989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获得硕士学位;3、1997年9月——2000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1.7.—1992.9.,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员/站长/工程师;1993.1.—2001.12.,南京气象学院应用气象教研室,副主任/教授;2002.1.—2003.9.,南京气象学院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2003.9.—2004.9.,加拿大萨斯卡彻蕰大学,访问学者;2004.9.—2008.1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博导;2008.10.-2011.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导。2012.1.—至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WMO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教授,博导,处长/常务副主任。四、近年来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075114),大气棕色云团的辐射效应及地表臭氧增加对冬小麦复合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2011.1.-2013.12.,54万元.[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0775072),地表UV-B和O3增加对农作物复合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2008.1.-2010.12.,40万元[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0175029),地表紫外辐射增强特征及其对我国农业生态的影响,2002.1.-2004.12.,24万元[4]国家973项目第五课题(编号:2006CB403705),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2006.12-2011.12.,88.8万元[5]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09KJA170004),大气棕色云团对农作物影响的观测试验与模拟研究,2009.9.-2012.12,15万元[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第五课题第1专题(编号:2007BAC29B05),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及影响评估技术研发,2006.12-2011.12.,20万元[7]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编号:BS2007066),江苏省城市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预警技术研究,2007.6-2009.12.,21万元[8]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编号:380000S010C01),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中若干减排情景的经济评估,2009.1-2010.12.,27万元[9]国家发改委项目(编号:2009-Q-01),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土壤水分牧草径流量资料处理系统及评估方法软件开发,2009.3-2009.12.,52万元。[10]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科研基金(编号:KLME05005),大城市夏季高温灾害及其影响研究,2005.6.-2007.6.,14万元[11]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编号:06-A-026),紫外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绿色防晒霜研制,2006.10-2008.10.,5万元[12]江苏省“333工程”资助项目,酸雨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区域和程度研究,2004.12.-2006.12.,5万元[13]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应用技术开发推广项目(编号:CMATG2004M21),农业气象试验站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试验示范,2005.1.-2006.12.,14万元五、代表性成果第1作者编写教材2本:[1]环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1年[2]环境影响评价,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1作者出版专著3部:[1]郑有飞,吴荣军著.地表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作物响应[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2]郑有飞,吴荣军著.紫外辐射变化及其作物响应[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3]郑有飞,麦博儒,吴荣军著.酸雨变化及其作物响应[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发表期刊论文[1]ZhengYoufei,W.Gao,C.H.Wang.YieldandYieldFormationofWinterWheatinResponsetoEnhancedSolarUltraviolet-BRadiation.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2003,20:279-283.[2]ZhengYoufei,HeYuhong,YangYuanyan,ZhanqingLi.EffectsofincreasedUV-BupontheecosystemofgrownwheatinChina.JournalofPhotoscience.2002,9(4):166-169[3]ZhengYF,JianjunLiu,RongjunWu,ZhanqingLi.SeasonalstatisticalcharacteristicsofaerosolopticalpropertiesatasitenearadustregioninChina.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2008,Vol.113,D16205,doi:10.1029/2007JD009384[4]ZhengYF,GaoW,WangCH.YieldandYieldFormationofWinterWheatinResponsetoEnhancedSolarUltraviolet-BRadiation.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2003,20:279-283[5]ZhengYF,MaiB,WuR,FengY,SofoA,NiY,SunJ,LiJ,XuJ.Acclimationofwinterwheat(Triticumaestivum,cv.Yangmai13)tolowlevelsofsolarirradiance.Photosynthetica,2011,49(3):426-434.[6]YoufeiZheng,LiHaitao,WuRongjun,WangLianxi.ImpactoftechnologyadvancesonChinasCO2emissionreduction.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0,55(19):1983-1992.[7]JianguoTan,YoufeiZheng,GuixiangSong,LaurenceS.Kalkstein,AdamJ.Kalkstein,XuTang.HeatwaveimpactsonmortalityinShanghai,1998and2003.IntJBiometeorol,2007,51(3):193-200(通讯作者).[8]JianjunLiu,YoufeiZheng,ZhanqingLi,RongjunWu.Ground-basedremotesensingofaerosolopticalpropertiesinonecityinNorthwestChina.AtmosphericResearch2008,89:194-205(通讯作者).[9]JianjunLiu,YoufeiZheng,ZhanqingLi,RongjunWu.Ground-basedremotesensingofaerosolopticalpropertiesinonecityinNorthwestChina.AtmosphericResearch,2008,89:194-205(通讯作者).[10]WuRJ,ZhengYF,LiuJJ.AdynamicsimulationstudyoftheimpactsofenhancedUV-Bradiationonwinterwheatphotosyntheticproductionanddrymatteraccumulation.AgroforestrySystems,2009,77(2):123-130(通讯作者).[11]郑有飞,张金恩,吴荣军,刘瑞娜,赵泽,胡程达,徐卫民,赵春霞,姚娟.UV-B辐射增强与O3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环境科学,2011,32(10):3023-3032[12]郑有飞,董自鹏,吴荣军,李占清,江洪.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适用性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11,26(2):224-234[13]郑有飞,胡程达,吴荣军,刘瑞娜,赵泽,张金恩.臭氧胁迫对冬小麦光合作用_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环境科学,2010,31(7):233-241.[14]郑有飞,胡程达,吴荣军,赵泽,刘宏举,石春红.地表臭氧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30(4):0847-0855.[15]郑有飞,李海涛,吴荣军,王连喜.技术进步对中国CO2减排的影响.科学通报,2010,55(16):1555-1564.[16]郑有飞,石广玉,何金海.太阳紫外辐射预测计算模型研究.太阳能学报,2001,22(4):461-465.[17]郑有飞,尹继福,吴荣军,叶殿秀.热气候指数在人体舒适度预报中的适用性.应用气象学报,2010,21(6):709-715.[18]郑有飞,赵泽,吴荣军,胡程达,刘宏举.臭氧胁迫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及气体交换的影响.环境科学,2010,31(2):472-479.[19]郑有飞,赵泽,吴荣军,张金恩,胡程达.臭氧胁迫对冬小麦光响应能力及PSⅡ光能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30(24):6771-6780.[20]麦博儒,郑有飞,吴荣军,梁骏,刘霞.模拟硫酸型、硝酸型及其混合型酸雨对油菜生理特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10,34(4):427-437(通讯作者).[21]麦博儒,郑有飞,吴荣军,梁骏,刘霞.不同pH模拟酸雨对冬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30(14):3883-3891.(通讯作者).[22]吴荣军,郑有飞,赵泽,胡程达.基于气孔导度和臭氧吸收模型的冬小麦干物质累积损失评估.生态学报,2010,30(11):2799-2808(通讯作者).六、荣誉获奖[1]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培养人选;[3]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知识分子;[4]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第三层次);[5]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第二层次);[7]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人选;[9]2006年被选为中共江苏省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1999年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紫外线研究团队获江苏省优秀人才集体,排名第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级)—行业特色高效“三个导向”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人排名第3,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环境科学学科群第二课堂活动探索—湿地行动,本人排名第1,2007年;江苏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团队奖,江苏省教育厅,第一指导教师,2006年;江苏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团队奖,江苏省教育厅,第一指导教师,2009年。
相关话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