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朱伟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1-04

朱伟军日期:2012-03-01来源:huanke浏览:1762姓名:朱伟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年12月籍贯:江西省安福县民族:汉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最高学历:研究生/博士职称:教授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邮编:210044电话:025-58731295E-mail:weijun@nuist.edu.cn一、个人简介1991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1999年获气象学博士学位,1994年气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现为该校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大气环流异常、海气相互作用、短期气候预测及气候变化与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2001年-2003年曾受国际著名专家KevinHamilton教授邀请,到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参加“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的研究,目前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和气象行业科研专项2项。已在核心期刊级别以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入选江苏省“青篮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曾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二、主要研究方向大气环流异常、海气相互作用、短期气候预测及气候变化与数值模拟。三、教育工作经历1、学历情况:1987.09—1991.08 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91.09—1994.05 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96.09─1999.06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并获博士学位2、工作经历:1994.05—1995.08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教师1995.09—1996.08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天气第二教研室副主任1996.09—1999.03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教师1999.03—1999.04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天气第二教研室副主任1999.05—1999.11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系主任助理(正科职)1999.12—2001.05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副主任(副处职)2001.06—2003.08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教师(期间:2001.06—2003.08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2001.07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08—2007.05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正处职)(2004.07教授;2005.12博士生导师)2007.06—至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党委书记(期间:2007.12—2008.11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07.0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纪委委员)四、近年来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5070)“北太平洋风暴轴东部型的短期气候异常及其可能机制研究”(2011-2013);2、参加“97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2010CB951600)之第一课题“发挥GPS掩星资料、卫星辐射资料和资料同化和融合手段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大作用”(2010CB951601)(2010-2014);3、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5024)“我国东海与黄海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10-2012);4、参加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由历史资料改进动力季节预测的关键技术研究》(GYHY(QX)2008-06-005),负责研究“天气涡旋与低频相互作用和闭合的线性化距平模型的应用及其预报技术的开发”(2008-2010);5、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亚夏季风与我国东部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诊断与模拟》之第三课题“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诊断与模拟”(2004-2007);6、负责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长江三角洲雾害监测预警及灾情评估研究》之第三课题“雾发生趋势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及应用”(2007-2009);7、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项目《气候敏感性的影响因子及其成因分析》(2005-2008);8、主持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和东亚季风异常联系的诊断与模拟研究》(2005-2007);9、负责“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G1998040908)之子专题“夏季欧亚中高纬阻塞高压的短期变化规律、机理及其对暴雨影响的研究”(1998-2003);10、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分析和机理研究》(49735170)之子课题“影响我国区域年际气候变化的因子分析”(1998-2001)。五、代表性学术科研成果1.Zhu,W.,T.Li,X.FuandJ.-J.Luo,2010:InfluenceoftheMaritimeContinentontheborealsummerintraseasonaloscillation.J.Meteor.Soc.Japan,88(3):395-407.(SCI)2.朱伟军,李莹,2010: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机制.气象学报,68(4):477-486.3.李莹,朱伟军,魏建苏,2010: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指数的评估及其改进.大气科学,34(5):1001-1010.4.LiY.andW.Zhu,2010:NumericalsimulationofSSTAimpactsovertheglobaloceanontheanomalouscirculationoverEurasiainJanuary2008.J.Trop.Meteor.,16(3):238-246.(SCIE)5.李琰,朱伟军,2010: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处于厄尔尼诺事件成熟期的东亚Hadley环流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33(3):355-364.6.王子谦,朱伟军,段安民,2010:孟湾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的研究[J].高原气象,29(3):703-711.7.潘留杰,朱伟军,周毓荃,张宏芳,2010:天气雷达资料的三维格点化及拼图初探.安徽农业科学,38(5):2517-2519,2570.8.孙燕,朱伟军,王谦谦,赵凯,2010: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33(1):67-73.9.Zhu,W.,andY.Zhang,2009:SummertimeatmosphericteleconnectionpatternassociatedwithawarmingovertheeasternTibetanPlateau.Adv.Atmos.Sci.,26(3),413–422,doi:10.1007/s00376-009-0413-5.(SCI)10.赵大军,朱伟军,于玉斌,姚秀萍,2009: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变的动能特征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5(2):141-146.11.魏璐,朱伟军,陈海山,2009:郑州市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方法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2(2):314-320.12.HED.,X.DENG,W.ZHU.,2009:InfluenceonNorthernPacificStormTrackoftheOkhotskSeaIceduringWinter.MarineScienceBulletin,11(1):1-12.13.匡昭敏,朱伟军,黄永,杨鑫,何立,孙涵,2009:广西喀斯特干旱农业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8(1):112-117.14.李莹,朱伟军,2009:不同数字滤波方法在风暴轴研究中的性能比较,大气科学学报,32(4):565-573.15.陈思蓉,朱伟军,周兵,2009: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32(5):703-710.16.Zhu,W.andK.Hamilton,2008:Empiricalestimatesofglobalclimatesensitivity:anassessmentofstrategiesusingacoupledGCM.Adv.Atmos.Sci.,25(3):339-347.(SCIE)17.魏建苏,朱伟军,吕军,张静,于波.长江南京和镇江年最高水位变化规律.自然灾害学报,2008,17(3):6-9.18.王蔚,朱伟军,端义宏,余晖,蒋乐贻,王晓峰.大尺度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77-286.19.孙燕,朱伟军,魏建苏,吴海英,赵凯.江苏夏季旱涝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723-730.20.常慧琳,沈桐立,朱伟军.云导风资料在遗传算法同化系统中的应用.热带气象学报,2008,24(4):423-429.21.赵蔚,朱伟军,陈海山.冬季欧亚积雪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6):807-813.22.劳汉琼,朱伟军.冬季格林兰以东区域海冰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81-686.23.张静,朱伟军,李忠贤.北太平洋涛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46-550.24.匡昭敏,朱伟军,杨鑫,黄永璘,何立,孙涵.基于MODIS数据的广西旱区干旱指数模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52-358.25.何冬燕,朱伟军.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43-50.26.胡春蕾,朱伟军,2007:平原地区局地空气质量模式的对比研究.电力环境保护,23(3):43-45.27.雷蕾,朱伟军,毕宝贵,周毓荃,2007:河南一次强降水过程云和降水结构的中尺度数值模拟.气象,33(4):15-23.28.匡昭敏,朱伟军,丁美花,谭宗琨,孙函.多源卫星数据在甘蔗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93-96.29.王妍,钱明,朱伟军.夏季欧亚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可能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5):591-598.30.韦晋,朱伟军.天气尺度瞬变波滤波方案比较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4):549-554.31.劳汉琼,朱伟军,张唯.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异常对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影响研究.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4):6-11.32.朱伟军,钱明,张虹娇.地球失控增暖可能性的数值模拟.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1):22-28.33.张虹娇,朱伟军.地表温度对太阳常数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5):626-631.34.Boer,G.J.,K.Hamilton,andW.Zhu:Climatesensitivityandclimatechangeunderstrongforcing.ClimateDyn.,2005,24:685-700.(SCI)35.陈海山,朱伟军,邓自旺,倪东鸿.江苏近40年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成因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26(6):721-732.36.Hamilton,K.,andW.Zhu,2003:Largeperturbationstoterrestrialclimatemodelsandasimulatedrunawaygreenhouseeffect.Can.Meteor.andOceanogr.Soc.Bull.,31(1):6-10.37.朱伟军,孙照渤.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对风暴轴维持的影响.大气科学.2001,25(1):71-7838.Zhu,W.,Z.SunandB.Zhou,2001:TheImpactofPacificSSTAontheInterannualVariabilityofNorthernPacificStormTrackduringwinter.Adv.Atmos.Sci.,18(5):1029-1042.39.王永忠,朱伟军.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飞机颠簸的一种形成机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3):429-432.40.朱伟军,孙照渤,倪东鸿,贾天山.1998年夏季500hPa行星尺度环流系统对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1):1-7.41.ZhuWeijun,SunZhaobo.InfluenceofageostrophicgeopotentialeddyfluxesonthemaintenanceofNorthernstormtrackduringwinter.Chinese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2000,24(4):367-376.42.SunZhaobo,ZhuWeijun.AmodelingstudyofNWPSSTAeffectonwintertimePacificstormtrack.ActaMeteorologicaSinica,2000,14(4):416-425.43.朱伟军,孙照渤.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500hPa高度以及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联系.气象学报,2000,58(3):309-320.44.朱伟军,孙照渤,闵锦忠,彭加毅.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热带气象学报,2000,16(1):91-96.45.ZhuWeijun,SunZhaobo,MinJinzhongandPengJiayi.InfluenceonnorthernPacificstormtrackofequatorialcentralandeasternPacificSSTAduringwinter,J.Trop.Meteor.,2000,6(1):106-112.46.朱伟军,孙照渤.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2000,11(2):145-153.47.朱伟军,孙照渤,倪东鸿,潘柱.夏季欧亚阻塞高压逐日演变的定量化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4):514-518.48.孙照渤,朱伟军.冬季北半球冬季风暴轴能量演变的个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2):147-155.49.闵锦忠,孙照渤,朱伟军.海气耦合环流模式及耦合技术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3):449-458.50.ZhuWeijun,SunZhaobo.InfluenceofENSOeventonthemaintenanceofPacificstormtrackinthenorthernwinter.Adv.Atmos.Sci.,1999,16(4):630-640.51.朱伟军,孙照渤,彭加毅.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4):575-581.52.朱伟军,孙照渤.风暴轴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1):121-127.53.孙照渤,朱伟军.北半球冬季风暴轴维持的一种可能机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3):299-306.54.朱伟军,孙照渤.ENSO事件对冬季北半球太平洋风暴轴维持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2):189-195.55.朱伟军,孙照渤.冬季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影响的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1):32-39.56.朱伟军,孙照渤.南海季风爆发及其环流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20(4):440-446.57.张善强,朱伟军,孙照渤.地温垂直梯度与汛期降水的关系.见: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组编,《“八五”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气象出版社,北京.1996,27-32.58.朱伟军,孙照渤.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影响的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18(4):478-485.59.徐建军,何金海,朱伟军,王建德.亚洲夏季风季节与季节内平均水汽输送的分析.海洋学报,1994,16(4):48-54.六、获奖情况1、1996年获南京气象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1998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称号;3、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二届“学笃风正”奖;4、2001年被评为南京气象学院优秀中国共产党员;5、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2002年获全国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7、2002年获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8、2005年被评为2004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9、2005年被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10、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1、2009年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相关话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