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庙水井体现了博大深厚的中华文明。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六朝的遗迹能见到的已经很少很少。在今天能见到的地面上的属于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明代的遗存,有宏伟的明代都城墙、皇城宫城的建筑以及明孝陵、大报恩寺、龙江船厂等等,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和成就。南航校园坐落在明代皇城和宫城的区域内,是明代初年政治中枢的核心所在。校园和家属区分布在中轴线御道两侧,东侧校园是明代太庙建筑群的位置所在,西侧家属区是社稷坛建筑群的位置所在,这个布局是严格按照《周礼》中记载的“左宗庙,右社稷”的要求来设计建筑的,反映的是古代社稷、宗庙、国家三位一体的关系。南航明故宫校区,不仅蕴涵明代的历史与文化,更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礼制,是一部贯通古今的文化史。
太庙水井复原工程展现了南航人的责任担当。行走在校园内,处处能感受到历史的风韵,东华湖、御河、御花园等景点,丰富了校园景观文化。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环境中求学、办公和生活,既让我们引以自豪,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所幸学校一贯重视这项工作,校园内的建设工程,在建设之初都履行相关的考古手续,考古发现的成果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展示。2003年发现的水井就是其中之一。发掘结束后,就对水井进行了保护。这次对水井做的维修保护工作,立足于考古发现,结合历史文献,参考同时期同类遗存,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从项目立项、设计、实施,自始至终贯穿缜密严谨的科学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充盈饱满的工作热情,体现了南航人的责任担当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太庙水井复原工程传承着历久弥新的南航精神。《周易》中有《井卦》,赋井以德,井成为一种政治化、伦理化的象征。井水自地下浸润而出,泉源不息,滋养万物而不穷尽,体现出井的“所施不私”;井有常德,具有恒定之心,就是告诫我们要坚守信念,坚持原则,慎终如始,不忘初心,保持品性的中正高洁,以达到“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目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思想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诗句。大学是一个出思想、出智慧、出人才的神圣之地,需要有源头活水,而太庙水井就是我们南航校园的源头活水,她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历久弥新的南航精神,也为文明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滋养。愿她细水长流,润泽千秋万代!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建设特聘顾问、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