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高工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45岁以下3人),(40岁以下1人)。在目前的师资梯队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硕士以上学位已超过70%.2人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
本学科现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内流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与红外隐身,以及一个新开拓的研究方向:新能源利用。
在内流气动热力学方面主要研究燃气轮机中进、排气系统和压气机、风扇的气动热力问题,同时开展与隐身技术交叉融合的飞行器气动/雷达隐身一体化设计技术研究;在传热传质学方面主要开展强化传热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强化冷却技术的研究,飞行器环控系统中的制冷与传热问题以及防冰技术研究;在燃烧与红外隐身技术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燃气轮机中的燃烧理论与技术,新型脉冲爆震发动机的燃烧机理与技术,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红外隐身技术。上述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鲜明的特色。
本学科目前年招收硕士、博士生20余人,本科生60余人。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都有较大提高。
本学科在进气道内流场控制技术、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技术、进气道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技术以及进气畸变、动态失速和动静叶相互干扰等叶轮机械非定常流动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在我国多种机型和发动机型号或预研中得到应用,其中S弯进气道非定常流研究成果被进气道权威Sedden的专著Intake Aerodynamics采用;在叶轮机械内部复杂流动、损失机理和叶型设计理论,以及进气畸变对压气机特性影响、轴流压缩系统动态失速与主动抑制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出版了《附面层理论》和《串列叶栅理论》专著二部。
在涡轮叶片内部复合冷却、强化传热的场协同理论与实践、利用离心力场作用的涡轮叶片超冷技术以及机载电子设备的高效冷却和低温环境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特色和学术地位,最近提出的利用离心力场热驱动原理的涡轮叶片超冷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得到国防基础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在火焰的稳定性与强化燃烧技术、湍流涡与火焰的相互作用、燃油雾化和脉动燃烧机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双V型火焰稳定器成功地应用于某型号航空发动机上,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在燃烧模型和数值模拟方面由科学出版社资助出版《燃烧的数值模拟》专著一部。在飞行器红外隐身研究方面,本学科点是国内最先开展飞行器红外隐身课题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在红外辐射机理、目标特性以及红外抑制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6项,其中波瓣喷管强化引射式红外抑制器的机理和应用研究获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研制的某型直升机红外抑制器装机件获2000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已进入演示验证阶段,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学科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近五年完成科研项目100多项,总经费15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防预研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本学科目前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防预研与航空科学基金10项。在研经费达600多万。
2014考研政英短期抢分特训班 迅速提高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