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金融学方向,基于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学科优势,,依托“江苏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和“金融工程实验室”,运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手段,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的机制和趋势,重点分析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等金融科技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金融科技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二)025200应用统计
应用统计专业综合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对经济社会领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与决策。特别是对大数据统计分析、社会经济统计、金融统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
在大数据统计分析领域,主要基于统计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库和可视化技术等,从大数据中挖掘知识和价值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理论,研究分析各种信息服务网络数据、企业生产数据、客户数据、通信数据、经济金融数据等。
在社会经济统计领域,主要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探索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
在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领域,主要基于统计学、信息科学、数据库等技术对金融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方法支撑,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对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及其组合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013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4人,硕士18人。有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3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是一支结构合理业绩出色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学院数名教师入选了“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南京邮电大学“鼎新学者”等重要行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团队”被评为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度“1311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培养对象,成为我校文科类唯一入选的教学创新团队。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着力发展“信息文科”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建设任务。学院现有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一个,拥有支撑有力的服务平台。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18年软科发布的全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50,百分位段进入全国前25%;2019年排名51,百分位段则进入全国前15%。
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一方向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聚焦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社会实践、基本经验、基本规律、重要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不断创新,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并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代表人物和重要文献进行科学解读和系统研究,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与贯彻,强化“四个自信”。
3、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主要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刻把握和领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总结历史经验,系统阐释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核心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历史认知层面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为基础,聚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紧密结合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入关注网络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迁移等时代命题,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性、前沿性研究。
5、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主要围绕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与评估、社会舆情监测与引导等展开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立足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党和政府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积极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014社会与人口学院
社会与人口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文科”重点建设学院之一,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四个本科专业。学院科研平台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中国老龄协会研究基地”、“大运河研究中心”等聚焦服务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下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学院设公共事业管理系(人口与健康教研室)、社会工作系等6个教学机构,设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大运河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机构。另设院办公室、分团委、图书资料室、教学档案室等4个管理与教辅部门。
学院倾力打造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师资队伍、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学院特聘(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学院现有专职任课教师65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3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61.5%;专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现有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人、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库专家1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1人,省“333工程”重点培养教师2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社会学学科多名教师作为重要专家活跃在国内外各大学术机构。主办和承办了多次学术会议,在社会学及人口学等领域的学术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获得同行的认可。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CSSCI收录期刊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十余项。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领域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及实务推进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并广受好评,获得国务院、全国政协、农工民主党中央等领导批示、表扬,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030300社会学
1、《人口与社会》依托人口学与信息学优势,在智慧养老、青少年健康发展等领域研究影响广泛;与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学会、发改委等合作建立了“国家流动人口数据开发中心”、“国情调研基地”、“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等7个研究与实习基地,开展广泛研究。
2、《信息与社会》致力于运用社会学、信息科学等理论剖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创建运营、培训督导大量帮扶老年、青少年、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品牌社会服务项目;开展社会企业系统理论研究,促进社会企业在有效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中创新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研究方法。
3、《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学、信息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大数据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创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注重发挥社会政策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治理、个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等方面研究。
015外国语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外语教育发端于1960年南京邮电学院设立的外国语专修科,1988年设立外语教研室,1998年发展为外语部,2000年外语系建立,2008年组建外国语学院。学院现有“英语”、“日语”、“翻译”三个本科专业,2012年英语专业获批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同年外国语学院获得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两个方向,2018年学院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40人,硕士生导师1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7名。导师队伍中,正高专业技术职务占72%,具有博士学位者接近90%。学术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呈现出了知识多元化、专业化以及优势互补与强大凝聚力等特点。
学院现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近200篇,出版论著、译著、工具书和教材40余部。《新世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读写教程1-4》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主持或完成省部级项目33项。目前,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外国文学(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四个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翻译硕士招收英语笔译、日语笔译两个方向研究生。
(一)050200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外国文学研究(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三个学科方向。
1、《外国文学》(英美文学)学科方向主要以英美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族裔文学研究、性别研究为学科特色,并涵盖英美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多种文类的研究。
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方向主要以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为研究对象,以音系学、语用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为学科特色,具体包括波兰语义学派研究、优选论、身份建构、语块、涌现论和概念迁移研究等。
3、《翻译学》学科方向主要以翻译理论研究、英汉对比翻译为学科特色,具体包括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汉语小说英译比较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术语翻译研究、翻译认知研究等。
4、《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学科方向主要以中外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及理论比较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非裔流散文学、爱尔兰裔流散文学、中日译介学为特色,涵盖中外小说、诗歌、戏剧、文论与文化比较研究。
(二)055100翻译(专业学位)
翻译专业硕士下设英语笔译与日语笔译两个领域,具体方向为ICT翻译实务。
1、《英语笔译》下设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翻译实务方向。面向ICT及相关行业的语言服务,以培养ICT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英汉互译能力为导向,掌握不同文体领域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知识与技巧,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语料库翻译技术和本地化项目管理技术,并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其他相关技能。
2、《日语笔译》下设ICT翻译实务方向。面向ICT及相关行业的语言服务,以培养ICT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日汉互译能力为导向,掌握不同文体领域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知识与技巧,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语料库翻译技术和本地化项目管理技术,并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其他相关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