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现场
徐教授认为,国学主要就是儒学。国学与人生,是指用儒家的思想指导人的生活。关于人生这一概念,首先应解决人最本质的规定问题。徐教授引经据典,从荀子的名句切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强调人应有义。继而引用《论语》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人的本质规定在于对对象的恭敬、尊敬。以及《礼记》的论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从而得出人之为人的本质不在于物质,而是义、孝、礼等因数。
接着徐小跃教授重点探讨了人性的问题。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品格是忧患意识,中华文化的起源就在于对心性丢失的忧患感。而关于心性,孟子对此论述最为充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就在于良心。而良心又可称天良,是一种不经思虑就可自然获得的能力,所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具体而言,良心又表现为四种情感,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及是非之心。经由这四心又可引发出“仁义礼智”四德,这即是人性。
为进一步深入主题,徐教授开始讨论人伦和人德。为善去恶的方法,就是把人的良知良能,即把人的应然性发挥出来,开启道心。开启道心的方法便是加强伦理,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而要加强人伦,就要做到人德,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义。当人伦与道德都处于应然状态,人过的才是人的生活。
最后,徐教授提出了人文的概念。徐教授引用“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出人文统摄人性、人伦、人德。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归止文明的方向。第二,归止至善的良心。第三,归止做人的道德。第四,化成天下的责任。最后,徐教授强调了儒家修身的三个途径:存心、寡欲和求放心。
徐小跃教授的演讲激情昂扬、全程引经据典;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同学们踊跃地向老师提问并反馈收获。最后,此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