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童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2-14


童星,男,1948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社会风险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现代民政研究院院长以及多个江苏省学术团体(机构)的副会长(副理事长)。独著或主编著作10余本,主编或参编教材近20本,发表重要中文期刊论文近300篇。获包括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科研奖励,以及包括全国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教学奖励。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研究”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且都顺利结项,其中一项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
一、主要学术兼职:
现任: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现代民政研究院院长
江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城市应急研究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任: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法学教育学专家组成员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干事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被聘为以下学校兼职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温州大学
上海市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等
二、主要学术成果:
2015年
422、《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八“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点评》,《学术月刊》2015年第1期。
423、《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与郭林、王琎合作,《光明日报》2015年1月14日1版、14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5年第3期。
424、《“邻避冲突”中的议程设置——基于R市的实证研究》,与张乐合作,《行政论坛》2015年第1期。
425、《评英国济贫法制度史”》,《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第1期。
426《风险的体制性衰减: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与陶鹏合作,《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427《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428《论消费行为的政治动因》,与范广垠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3期。
429《拓宽新型城镇化研究思路》,《人民日报》2015年5月11日16版(学术版)。
430《防灾减灾应走多元合作之路》,《中国气象报》2015年5月20日(总第3667期)1版。
431《国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政策文本分析》,与张乐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432《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的内生风险及治理——基于安徽省M市的实证研究》,与高钏翔合作,《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版。
433《以网络型治理应对系统性风险》,《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5年第2期(总第7卷第2期)。
434《西方福利制度压力及其调试政治——保罗?皮尔逊福利政治思想评介》,与陶鹏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第1卷(总第21卷)。
435、《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题、回应与完善》,与张乐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436、《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8期。
437《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困境及治理对策》,与高钏翔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438《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民生专报》2015年第7期,获李克强总理、马凯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的批示。
439、《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型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路径》,《学术月刊》2015年第10期;同期还发表《“学”正“行”端方成器——童星教授访谈》(童星、薛亚利)。

相关报道:《灾难中,生长智慧和力量——写在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经济日报》2015年5月12日1-2版;《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6日。
2014年
391、《公众的“核邻避情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张乐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
392、《****要有担当精神》,《光明日报》2014年2月17日。
393、《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与徐恬恬合作,《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394、《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宏观经济观察》2014年第1-2期合刊。
395、《价值、理性与权力:“邻避式抗争”的实践逻辑——基于一个核电站备选厂址的案例分析》,与张乐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96、《“资本论”全新导读》,《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397、《从政治行政化走向善治的县域治理——以江苏省泗阳县的“三项工程”为例》,与严新明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98、《探索公共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统一——评“论公共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构建”》,《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2期。
399、《“邻避”冲突管理中的决策困境及其解决思路》,与张乐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400、《农村老年居民住院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与张丽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401、《如何破解“宁信访不信法”?》,《群众》2014年第4期。
402、《如何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华日报》2014年4月22日。
403、《高校文科教师更要有担当精神》,《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
404、《论我国社会保障服务的理念更新与体系构建》,与白维军合作,《中州学刊》2014年第5期。
405、《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结构及其阻断与化解制度》,收入《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4年第1期,第237-24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5月版。
406、《搭建更开放的学术讨论平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20日B01版。
407、《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
408、《中国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模式: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与陶鹏合作,《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4期,2014年7月;收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编:《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文集》(201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409、《以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十四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410、《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三方参与机制:上海个案》,与刘中起合作,《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411、《论地方性知识在区域软实力中的核心作用》,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5期。
412、《关于进一步整合应急职能、成立国家应急管理局的建议》,与张海波合作,上报国务院办公厅,得到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同志的重视并作出批示,2014年9月。
413、《论社会治理现代化》,《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414、《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415、《大型活动风险识别、评估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公安学刊》2014年第4期。
416、《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大型活动安保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净月学刊》2014年第6期。
417、Quanmin Bu, Xing Tong.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Fluidized Bed in the Treatment of Nitrogen Waste Water [J].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4,26(11):3320-3324(SCI收录号043).
418、Quanmin Bu, Xing Tong. Research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Public Security in China und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 Proceedings of 2014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 Society Management, 2014(3):335-339(ISTP收录).
419、《论新型城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420、《中国社会科学报》相关报道:《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研究发展趋势: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走向跨学科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A03版;《以改革推进防灾减灾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2日A01版;《工具理性扩张无益社会健康发展》,资讯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3日A02版;《从养老保险转向养老服务,社保制度建设要有新思维》,资讯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28日,A02版。
编著以下著作:
42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2013年
364、《残疾人社会政策的基点》,《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365、《“邻避”行动的社会生成机制》,与张乐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66、《国内社会抗争研究范式的探讨——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视角》,与张乐合作,《学术界》2013年第2期;并作为“封面人物”在《学术界》2013年第3期上予以介绍。
367、《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理念》,与陶鹏合作,《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6期。
368、《应对H7N9:我们不但有信心,更有办法》(访谈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8日A02版。
369、《芦山地震救灾体现我国灾害应对体制优势》(访谈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6日A02版。
370、《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371、《危机与利维坦:政府规模增长的灾害危机研究视角》,与陶鹏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
372、《从碎片到整合:灾害公共预警管理模式的嬗变》,与陶鹏合作,《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
373、《江苏应急管理战略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11期。
374、《灾害链、危机政治与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陶鹏合作,《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375、《提高理性认识,加强实践推动——南京大学童星教授谈应急文化建设》,《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第9期。
376、《实施“再嵌入工程”,预防极端个体性事件》,《检察风云》2013年第5期。
377、《“十二五”期间江苏应急管理战略研究》,与张海波、陶鹏、童文莹、段然合作,收入《应急管理探索与思考》(江苏省“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重点研究课题成果汇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378、《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唯实》2013年第12期。
379、《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评估》,收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3年)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380、《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时间序列的R/S统计方法》,与卜全民合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381、《环境质量模糊评价中污染物浓度-隶属度关系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382、《危险化学品安全储存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第12期。
383、Quanmin Bu, Zhanjun Wang and Xing Tong. A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for Searching for Pollution Sources [J].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4):392-401(EI收录号20**5).
384、Q. M. Bu, Z. J. Wang and X. Tong. Research on Cause Analysis and Safety Management for Road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3):2282-2287(EI收录号20**5).
385、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kage Accident of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Their Rescu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2013(3):258-261(EI待收录).
386、Quanmin Bu, Zhanjun Wang and Xing Tong.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ily Wastewater Bi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J].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3(2):1269-1277(SCI收录号059).
387、Bu, Quanmin, Tong, Xing. Research on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ccidents in Road Transport of Dangerous Chemicals [C]. Proceedings of the 2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13(6):1521-1526(EI收录号20**8).
388、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Treatment of Nitrogen Waste Water Using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Fluidized Bed [J]. Journal of Investigation Medicine, 2013(4):S23-S23(SCI收录号0003**).
389、Quanmin Bu, Jun He and Xing Tong.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and Response Measures for Accident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Transport [C]. The 2nd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e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2):705-710(EI收录号20**5).
390、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the Inadequacies and Strategie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Transport in China[C].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3(4):355-359(EI收录号20**4).
2012年
328、《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与张海波合作,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12年1月第7期。
329、《“应急失灵”与防灾减灾》,与陶鹏合作,收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330、《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31、2007-2010年国内风险社会研究述评》,与曹海林合作,《江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332、《安全生产瓶颈如何突破?》,笔谈者之一,《群众》2012年第2期。
333、《第三条道路视域下的治理变革:一个嵌入性视角》,与胡万进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334、《灾害概念的再认识——兼论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流派及整合趋势》,与陶鹏合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35、《巨灾救助的理论检视与政策适应——以“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为案例》,与张海波合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第6期。
336、《完善信访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337、《风险沟通:风险治理的关键环节——日本核危机一周年祭》,与张乐合作,《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4期。
338、《社会管理创新与信访制度改革》,与张海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339、《应急管理创新:分化、前延与转向——以日本“3.11”大地震为案例》,与张海波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40、《防灾减灾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中国减灾》2012年6月上(总第182期)。
341、《建构主义视域中的风险及其动态治理——以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为例》,与范广垠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342、《分布与消减:灾害的群体脆弱性探析——兼论我国灾害社会管理的构建》,与陶鹏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43、《风险灾害危机连续统与全过程应对体系》,《学习论坛》2012年第8期,并被收入杜志淳主编《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第2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2月。
344、《社会管理的重点和本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
345、《完善我国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5日,B-04版。
346、《一级所有权与二级所有权——土地作为政治产品运作的研究》,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347、《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内涵、结构与形式——一种跨学科的分析视野》,与张海波合作,《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4期“论点摘编”收录。
348、《灾害危机的组织适应:规范、自发及其平衡》,与陶鹏合作,《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49、《社会管理创新八议——基于社会风险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4期。
350、《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入选《2012年养老保障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武汉)。
351、《跨边界传播: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与杨安华、王冠群合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352、《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优化——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与张海波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53、《论柔性社会管理》,与张海波合作,《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2年第期。
354、《城乡统筹视域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王晓东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2卷。
355、《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文化维度探析》,与陶鹏合作,《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被收入《中国应急管理研究报告(2012-2013):应急准备文化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356、《我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第4期。
357、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urse[C]. The 2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2012(2):17-20.
358、Quanmin Bu, Xing Tong.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Based on Skopos Theory[C]. 20122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 2012(2):475-479(ISTP收录号0 93).
编著以下著作:
359、《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与张海波合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2014年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60、独著《创新社会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受邀担任下列著作的副主编:
361、《中国应急管理大事记(2003-2007)》,闪淳昌等主编,童星等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362、《应急管理案例集(2008年)》,闪淳昌、薛澜、张秀兰主编,童星等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363、《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闪淳昌、薛澜主编,童星等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2011年
308、《对重大政策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
309、《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中的“应急失灵”及其矫正——从2010年西南五省(市、区)旱灾谈起》,与陶鹏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10、《以资产建设的思路拓展社会保障》,《山东经济》2011年第2期。
311、《“稳定省级统筹,促进全国调剂”: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及模式的现实选择》,与白维军合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12、《事件、争论与权力:风险场域的运作逻辑》,与张乐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13、《应急预案数字化的理论框架》,与张海波合作,收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6月版。
314、《国内风险社会研究》,与曹海林合作,收入《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版。
315、《社会问题研究回顾与瞻望》,与陶鹏合作,收入《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瞻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316、《我国家庭夫妻暴力治理研究》,与汪萍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317、《残疾人就业援助体系研究——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3期。
318、《深度不确定性与应急管理》(中英文),与陶鹏合作,《学术界》2011年第8期。
319、《创新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收入《科学发展幸福江苏》(综合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320、《灾害社会科学:基于脆弱性视角的整合范式》,与陶鹏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321、《“应急失灵”与防灾减灾》,与陶鹏合作,《中国减灾》2011年第11期。
322、《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条件和限度》,与范广垠合作,《天府新论》2011年第6期。
323、《关于国家防灾减灾战略的一种构想》,《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第3期。
324、《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再思考及政策适应》,与司马媛合作,《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12期。
325、《国外防灾减灾新经验与启示》,与陶鹏合作,《中国应急管理》2011年第12期。
编著以下著作:
326、《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与林闽钢共同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327、《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2010年
291、《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2013年12月被评为“第五届行政管理科学优秀成果”;后被收入《中国公共管理思想经典(1978-2012)》,曹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292、《农村低保标准及其配套政策研究》,与王增文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93、《差序格局的结构及其制度关联性》,与瞿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94、《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与张海波合作,《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95、《农村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构依据及其运行困境》,与曹海林合作,《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296、《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与陶鹏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14日摘要转载。
297、《怎样看待和处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与陶鹏合作,《南京日报》2010年9月6日。
298、《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治理之道》,与严新明合作,《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3期。
299、《基于时间向度的劳动风险防范——以东莞工伤社会保险实践为例》,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300、《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9期。
301、《污名化:对突发事件后果的一种深度解析》,与张乐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30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与严新明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
303、《社会保障的外部风险探析》,《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6期;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九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
304、《交往、适应与融合——一项关于流动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比较研究》,与马西恒、王毅杰、严新明、张海波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版。
305、《童星自选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版。
306、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九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307、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十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主编《灾害与公共管理》,与张海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2009年
278、《灾害社会科学:一种跨学科整合的可能》,与张海波合作,《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3期。
279、《应对风险危机首先靠政府》,与张海波、耿弘合作,《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30日。
280、《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与张海波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城市应急》2010年第4期。
281、《理顺重民生与保增长关系是克服危机的关键》,与严新明合作,《群众》2009年第4期。
28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衰减:风险分析及其治理》,与高钏翔合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83、《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制模式及其转型》,与耿弘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84、《从救助入手,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国社会报》2009年8月5日;收入杨立雄、刘喜堂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回顾与展望(首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第3-6页。
285、《社会救助是城乡统筹的“突破口”》,《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9期。
286、《社会风险:群体性事件源头治理》,与张海波合作,《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3日。
287、《战略性治理:应对突发事件的新思维》,与张海波合作,《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
288、《高风险社会中的公共政策》,与张海波合作,《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摘要转载。
289、《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290、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八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2008年
领衔争取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社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67、《“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与马西恒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68、《社会学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69、《“心我”与“口我”:关于社会互动行为主体的研究》,与严新明合作,《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270、《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与马西恒合作,《学海》2008年第2期。
271、《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与张海波合作,《学术界》2008年第2期。
272、《警惕“贫困亚文化”——江苏泗洪西南岗地区贫困问题的文化研究》,与董华合作,《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6期。
273、《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与张乐合作,《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274、《熵:风险危机管理研究新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275、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七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276、主编教材《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77、主编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2007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56、《“十一五”期间江苏食品安全风险》,与严新明合作,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257、《专业技术分层的实证分析》,与李弘毅合作,《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258、《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259、《从自然和社会层面看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障》,与严新明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编著以下著作:
260、独著《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入选当代中国社会学家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61、《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与张海波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62、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263、《探索与创新——中国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编著,本人为第一统稿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264、独著《三学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265、独著《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266、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2006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31、《从改革观和发展观上寻求化解社会问题的思路》,《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32、《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监督问题研究》,与甘道武合作,《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并收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养老基金管理与生活质量国际论坛》,邓大松、李珍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3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与张海波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被摘要收入《新华文摘》。
234、《公共管理学科分类与学科管理》,《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2期。
235、《“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与赵夕荣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7期。
236、《从民间互助金融活动的瓦解看社会转型期的诚信危机》,与邱建新合作,《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春季号。
237、《“科层制”悖论的制度性诊断》,与邱建新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
238、《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与张海波合作,《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39、《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与张晓涛、江莹、陆国平、李松、李和渝、陈阶智合作,收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谢桂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240、《“十一五”期间江苏安全生产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特征及其防范对策》,与曹海林合作,《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41、《“两维四分”与“三位一体”》,与张海波合作,《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8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42、《“十一五”期间江苏失业社会风险的发展趋势、结构特征与应对策略》,与张海波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43、《江苏省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与严新明合作,《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44、《“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大社会风险预警》,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245、《现代社会安全生产风险的主要表征及根源分析》,与曹海林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46、《农民工社会政策及其建构》,与张海波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06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8期,并被收入《社会学》2006年第4期。后又收入《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景天魁、张志敏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47、《“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面临的报复社会型风险及其对策》,与董华合作,《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48、《制度、文化与社会时空》,与严新明合作,《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249、《城市化指标:测量抑或诊断》,与严新明合作,《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9期。
250、《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理论的再认识》,与董华合作,《中国城市评论》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251、《“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再认识》,收入《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252、《农民失地社会风险——以江苏省为例》,与李显波,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253、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54、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255、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1982
1月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哲学系助教。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具体分析马克思早期和后期的异化理论》,《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此文乃学士学位论文改写而成。后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国内哲学动态》和《中国哲学年鉴》(1983)。
2、《列宁对诡辩论的批判》,《江海学刊》1982年第5期。后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中国哲学年鉴》(1983)。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3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3、《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演变》,与孙伯揆合作,收入《南京大学学报》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专辑,摘要收入《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4、《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简介》,《群众》1983年第23-24期。
1984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5、《什么样的认识才是真理?》,《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6、《试评“社会主义异化论”》,《大庆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7、《试论真理发展的层次性》,《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8、《办好干部专修科校外教学点的体会》,《高教研究与探索》1984年第2期。
1985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9、《对于同一个认识对象的真理数目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第4期。此文入选“全国真理问题研讨会”(安徽屯溪)。
参编以下教材:
10、参编《简明哲学》,孙伯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指导》,与孙伯揆、严强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
1986年
晋升为讲师,并任哲学系副系主任。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2、《否定之否定是空间中的对立统一在时间中的展开》,《江海学刊》1986年第6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光明日报”文摘报》。
1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体系论纲》,与郭罗基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14、《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的讨论》,《社会科学文集》(1986年)。
15、《论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阶段》,与南秀木合作,入选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安徽黄山),收入《安徽大学学报》增刊(1986年7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社联合颁发的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1987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6、《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出路何在?》,与燕云飞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7年第4期。
17、《制度与文明》,与李华钰合作,《哲学探讨》1987年第2期。
18、《关于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两个问题》,《大庆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19、《哲学原理课程教改初见成效》,《高教研究与探索》1987年第3期。
20、《感性和理性相互关系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与南秀木合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专辑(1987年)。
21、《对我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李华钰合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专辑(1987年)。
2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的一种见解》,《百家论坛》1987年第3期。
23、《论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阶段》,与南秀木合作,《社会科学文集》1987年。
24、《世界的结构美》,收入《西方最新哲学流派20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参编以下教材:
25、参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乾亨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
1988年
晋升为副教授,任法政学院院长助理。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6、《认识论的对象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象》,与宁海云合作,《唯实》1988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7、《大发展的前夜,新突破在孕育》,《社科信息》1988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8、《以教学为中心,争取教学科研双丰收》,《高教研究与探索》课程建设专刊(1988年)。
29、《中国无产阶级应当完成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盐城党校学报》1988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30、《发展生产力不能任意超越法律规定》,《群众》1988年第12期。
31、《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被收入《理论纵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32、《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收入《改革实践的理论思考》,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88年12月),又收入《国情改革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33、《论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34、《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几个问题》,收入《生产力标准问题讨论集》(《群众》通讯,1988年9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35、《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与孙伯揆、严强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36、《公关人才学》,与冒荣、严强、樊道恒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37、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中共南京市委讲师团编。
1989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38、《改革是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
39、《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的一种见解》,《盐城党校学报》1989年第1期。
40、《社会改革控制问题的几点探讨》,《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9年第2期。
41、《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首先要改善外部条件》,《高教研究与探索》1989年第2、3期。
4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南京社联学刊》1989年第6期。
4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文科理论建设》,与孙伯揆合作,《高教研究与探索》综合大学建设专刊(1989年)。
44、《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入选全国高校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被收入《回顾与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参编以下教材:
45、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46、参编《行政管理学教程》,张永桃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1990年
任社会学系副系主任。
全年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47、《社会改革控制论》,主编,与宋林飞、严强、冒荣、王良元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先后获江苏省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8、《马克思主义概论》,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1991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49、《重视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50、《搞好改革控制,实现社会稳定》,《上海理论》1991年第4期,《盐城党校学报》1991年第3、4期。
51、《东亚大学队对南京大学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3、4、5期。
52、《我们是怎样确定与东亚大学队论辩战略的》,《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6期。
53、《南京大学队对新加坡工艺学院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7、8、9期。
54、《出奇才能制胜》,《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10期。
55、《南京大学队对台湾大学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11、12期和1992年第1期。
独立编著以下教材:
56、《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后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2年
晋升为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57、《1990年亚大辩论会大决赛评介》,《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2期。
58、《抢夺旗帜,先发制人》,《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5期。
59、《注重辩论队的整体效应》,《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8期。
60、《怎样增强论辩的攻击性?》,《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11期。
6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学考察》,入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62、《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反倾向的重点》,与严强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64、《市场经济与社会文明》,《群众》1992年第11期。
6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管理》,与卜宇合作,《南京大学学报》特辑(1992年)。
66、《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考察》,《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5期。
67、《搞好改革控制实现社会稳定》,收入《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编著以下教材:
68、《劳动社会学》,与汪和建、翟学伟合作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1993年
先后获南京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69、《怎样在论辩中提高防守质量》,《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2期。
70、《发展事业要走社会化之路》,与林闽钢合作,《群众》1993年第9期。
71、《在社会调查上回到、赶上并超越毛泽东》,《盐城党校学报》1993年第3期。
72、《毛泽东同志社会调查的理论和实践》,《江海学刊》1993年第6期。
73、《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收入《根之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74、《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社会调查的遗产》,入选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被收入《永远的旗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75、《高科技时代的生活方式》,与金业友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76、参编《超越世纪的旗帜》,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77、参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张永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1994年
先后任南京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社会科学处处长。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78、《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3期。
79、《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与林闽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0、《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和对策》,《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81、《“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平衡》,《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8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南京大学学报》邓小平生平与思想研究专辑(1994年)。
83、《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风险》,《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84、《市场经济的“安全网”》,《社会保险导刊》1994年第2期。
85、《市场经济呼唤社会规范》,《沿海新论》1994年第3期
86、《社会保险体系的突破口》,《高校社科管理研究》1994年第4期。
87、《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社会调查的理论》,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被编入《毛泽东百周年纪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入选论文证书。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88、《商务谈判》,与任正臣、庞绍堂合作编著,译林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89、《团结奋进,共创辉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1995年
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90、《A Study of Poverty Lines in Rural Areas》,与林闽钢合作,《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5年第2期。
91、《失业问题的症结——隐形失业和显性失业的分割运行》,《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期。
92、《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判定》,《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全文收入《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1990-2001)》。
93、《民工潮与城市化》,《开放时代》1995年9、10月号。
94、《苏北实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途径选择和组织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95、《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高等学校的使命》,《高教研究与探索》1995年第4期,《大学论坛》1995年第3期。
96、《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相互关系简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
97、《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加速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南京大学学报》江苏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专辑(1995年)。
98、《高科技产业化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江南论坛》1995年第3期。
99、《提升社区功能,培育社区精神》,与缪江沙合作,《群众》1995年第11期。
100、《从苏南的小康看苏北的发展》,《江苏改革》1995年第6期。
101、《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上台阶》,《江苏改革》1995年第11期。
102、《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与严强合作,《江海纵横》1995年第2、3期。
103、《通货膨胀的社会警戒线研究》,与季鸣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
104、《关于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的研究》,与林闽钢合作,《学术季刊》增刊(1995年)。
105、《将开发区扩展为纵贯全县的开发带》,收入《东山再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撰写以下著作:
106、《开放大潮下的生活方式》,与于存海、周清平、林存瑛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107、《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1996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08、《物价上涨的居民承受力体系及其测定》,与季鸣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09、《我国农村的区域性贫困》,与林闽钢合作,《沿海新论》1996年第1期。
110、《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当前面临的“热点”》,台湾:《中国大陆研究教学通讯》,1996年第5、6号(第十四、十五期)。
111、《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高等学校的使命》,入选第二次教育与社会中外****研讨会(中国南京),论文收入《面向新纪元的思考与展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112、《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同时用韩文发表),《金陵学刊》第一集,1996年5月。
113、《关于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报告》(以“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系统分析和市场策略研究课题组”名义发表),《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14、《市场竞争中的地方政府政策与制度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15、《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功能及其治理》,《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2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116、《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系统分析和市场策略研究报告》,《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96年)。
117、《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治理》(韩文发表),《Korea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年1月1日。
118、《一体化:“地球村”与“世界公民”》,《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1996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19、《论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与王晓燕合作,《江苏经济探讨》1996年第8期。
120、《论发展的文化可承受性》,与李正军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被选拔为江苏省高级专家“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21、《论发展的社会可承受性》,与闵学勤合作,《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122、《论发展的生态可承受性》,与何雪松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23、《也谈“道德滑坡”》,《江苏统战》1997年第1期。
124、《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相互关系再析》,与李正军合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
125、《四步递进——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126、《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与鲁兴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27、《学习邓小平经济增长的思想,实现跨世纪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季鸣合作,《江苏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与两个转变专辑(1997年)。
128、《着重考虑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思想》,收入《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129、《也谈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收入《江苏学人随笔》,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主编以下教材:
130、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1998年
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31、《城乡差别与养老方式选择》,与李正军合作,《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
132、《Global Village and Cosmopolitan Person ----- Unification of Chinese and Occidental Cultures and Life Styles》,收入《Culture:Diversite et Coexistence Dans le Dialogue Chine--Occident》(《中西文化:差异与共存》),译林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133、《提升软硬环境建设水平,凸现南京高新区投资环境优势》,《南京经济》特刊(1998年)。
134、《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弘扬集体主义》,《党的生活》1998年第11期。
135、《专家****纵谈反走私斗争的重要性》,受访三位专家之一,《警方》1998年第11期。
136、《苏北某镇乡镇企业改制的调查与思考》,与周薇合作,《江苏社会科学》江苏乡企改制研究专辑(1998年)。
137、《地方政府在增强本地产品竞争力中大有作为》,《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138、《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加速实现高科技产业化》,《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139、《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以课题组名义发表),收入《奋进中江苏的软科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40、《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收入《升华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出版以下著作:
141、《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独著,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42、《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主编,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999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43、《资源替代战略》,《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144、《Medical Reform and the Enjoyment of Health for Everyone》,《韩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光州,1999年10月。
145、《南京新三年又一轮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南京经济》1999年第1期。
146、《左右为难的“腹背受敌”》,《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47、《“科教兴国”三议》,《江苏经济》1999年第8期。
148、《弘扬科学精神,倡导自立自强,关心弱势群体》,《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49、《东亚危机·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鲁兴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政法研究》1999年第2期。
150、《坚持“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唯实》1999年第6期。
151、《童星学术简介》,《唯实》1999年第11期。
152、《医疗改革与人人享有健康》,与柏骏合作,《江苏改革》1999年第12期。
153、《关于江苏经济增长中的几个问题》,《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2000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54、《论重点大学文科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使命》,与任利剑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55、《“执法系统”与“犯罪系统”关系的模型分析》,与罗军合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季号。
156、《切莫忽视失业烈度对社会的影响》,与李府仙合作,《中国改革》2000年第2期,摘要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
15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与刘松涛合作,《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58、《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与刘松涛合作,《学海》2000年第4期。
159、《三次社会转型及其中国的启示》,与文军合作,《开放时代》2000年8月号。
160、《由强制性关系到契约性关系》,与崔效辉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61、《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江苏人力资源开发》,《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2、《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周建国合作,《政法研究》2000年第2-3期。
163、《江苏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引进》,与周建国合作,《江苏改革》2000年第6期。
164、《江苏人口城市化的几个问题》,《江苏通讯》2000年第13期。
165、《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义及其产业化》,与周薇合作,入选“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南京),论文收入《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学习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2001年
“加强课程建设,量化科研指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的实践”,先后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66、《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与文军合作,《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67、《探寻儒家文化的工具理性》,与周建国合作,《学术论坛》2001年第6期。
168、《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与罗军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12期。
169、《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与罗军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摘要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1期。
170、《社会规范的三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与罗军合作,《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171、《我们的三个错觉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学术界》2001年第3期。
172、《双重社会转型及其对中国的挑战》,与文军合作,《社会学》2001年第1期。
173、《关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学扎记》,与文军合作,《社会学》2001年第4期。
174、《关于社会稳定的随想》,《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75、《我们的四个误区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学术界》2001年第6期。
176、《“富民强省”三议》,与曹俊合作,《江苏经济》2001年第3期。
177、《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加快江北新城区的开发》,与潘金洪合作,《南京经济》特刊(2001年)。
178、《“入世”过程中进一步实践邓小平开放理论》,与严新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179、《私营经济的社会性分析》,与严新明合作,《江南论坛》2001年第8期。
180、《社区服务:现代社会的“安全阀”》,与陈新颜合作,《南京社会科学》专辑(2001年)。
181、《反思我们的三个错觉》,与文军合作,《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82、《The Upgra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Service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韩中日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光州),2001年11月,收入《地域开发研究》2001年第12期。
183、《中介组织参与再就业培训项目模式研究》,与李弘毅合作,收入《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唐钧主编,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
184、《国情与省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85、《中国研究生院设置与建设的研究》,副主编(主编为陈子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186、参编《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瞻望》,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002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8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数理测定方法》,与刘松涛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88、《梁漱溟工业化思想研究》,与崔效辉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89、《在调整中提高学科水平》,与刘虹合作,《高教研究与探索》2002年第1期。
190、《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与赵海林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191、《家族企业、家族文化、社会信任》,与王毅杰合作,《学海》2002年第3期。
192、《发达国家抢占国际教育市场的目的和策略》,与潘金洪合作,《江苏高教》2002年第4期。
193、《转型社会腐败根源的社会学分析》,与曹海林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94、《社会转型与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与周建国合作,《江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95、《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评估的实践与思考》,《全国第四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江苏南京),2002年10月。
196、《忆恩师胡福明》,收入《思想的力量——哲学家胡福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97、《我们的四个误区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收入《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1,济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198、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99、主编《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200、参编《环境伦理学》,许鸥咏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201、《网络与社会交往》,与鲁兴虎、曹俊、严新明合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003年
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称号。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02、《网络社会控制的悖论》,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03、《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与严新明合作,《淮阴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04、《中美西部开发之比较》,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205、《流动农民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与王毅杰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06、《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人人享有健康》,收入《医疗保障:第二届两岸五地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澳门社会保障学会出版,2003年5月。
编著以下教材:
207、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004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08、《中国当前腐败现象根源的社会学分析》,收入《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09、《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与王毅杰合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10、《论发展的可能性和条件》,与李显波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8期。
211、《社会转型期有关NGO若干问题的探讨》,与薛亚利合作,《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12、《公民道德建设要把握三个着力点》,与李一合作,《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213、《“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与崔效辉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4、《忆恩师孙伯揆》,收入《探索与反思——哲学家孙伯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15、《孙中山均富思想与当代社会公平观》,《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台北),2004年3月。
216、《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与张海波合作,收入《社会保障探索》,澳门社会保障学会出版,2004年11月。
2005年
“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217、《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与聂春雷合作,《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218、《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与张海波合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8期。
219、《进入学习型社会之路》,《江苏自学考试》2005年第3期。
220、《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利益,优化结构》,《学术界》2005年第6期。
221、《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与张海波合作,《社会》2005年第6期。
222、《“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再认识》,《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并入选“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上海),2005年。
223、《协调利益,优化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南京社会科学》专辑(2005年)。
224、《“地方合作主义”中的权力“越位”》,与杨光飞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25、《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模式的借鉴之探析》,与李显波合作,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26、《正确改革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社会问题的化解》,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227、《东方社会保障学的管理思想基础》,与夏宗明合作,入选“社会保障国际论坛: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中国北京),2005年。
编著以下著作:
228、独著《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229、《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一辑,与张鸿雁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30、《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二辑,与张鸿雁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三、主要学术奖励:
18、“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实践”,2005年1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2013年12月被评为“第五届行政管理科学优秀成果”。
20、“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2014年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加强课程建设,量化科研指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的实践”,2001年5月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加强课程建设,量化科研指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的实践”,2001年2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级专家"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4、1995年12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5、1995年5月获全国报纸宣传研究会颁发的短文三等奖。
6、1995年2月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江苏省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1994年7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1993年12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生平和思想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奖。
9、1993年获校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10、1993年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1、1988年、1992年两次获校优秀教学奖两次。
12、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3、1988年12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14、1988年获校青年优秀论文奖。
15、1986年8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社联合颁发的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16、1985年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7、“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称号。
四、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
1、“社会改革控制论”,江苏省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2、“中国社会控制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规范建设”,江苏省八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4、“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江苏省1995——1996年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
5、“社会转型时期城乡贫困标准线的测定”,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项目。
6、“科技创新的社会认同”,江苏省2000年软科学研究项目。
7、“网络对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01BSH010)。
8、“南京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研究”,南京市2002年软科学研究项目。
9、“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
10、“中国研究生院设置与建设研究”,国务院学位办重大研究项目。
11、“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农民与郊区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研究”,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04BSH034)。
12、“江苏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研究”,江苏省教育厅研究项目,2001年。
13、“研究生培养单位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导师互聘机制的研究”,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2002年。
14、“江苏防范重大社会风险预警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5EYA009),2005年。
15、“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项目(06&ZD025),2006年。
16、“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840010),2006年。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江苏的成功实践”,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08WTA001-4),2008年。
18、“社会管理改革研究”,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19、“深圳市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平台建设”,深圳市科委课题。
20、“柔性社会管理”,江苏省软科学课题。
21、“人口发展与家庭福利”,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课题。
22、“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项目(11&ZD028),2011年。
23、“‘十二五’期间江苏应急管理战略研究”,江苏省应急办课题,2011年。
24、“我国及江苏社会管理创新若干重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2ZDAXM003),2012年。
25、“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多学科研究平台”,唐仲英基金会资助项目,2014年。
五、指导获取博士、硕士学位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1、获博士学位者(以获学位时间为序):
林闽钢狄小华李府仙钱进鲁兴虎王世军文军徐翔金太军张凤阳
余秀兰彭小虎周凯周建国于存海王毅杰严新明谢俊贵庄爱玲邱建新
郑红娥王效仿崔效辉姜继红潘金洪张志强李一邓玉华陈成文李弘毅
卢利林李显波薛亚利花菊香汪和建王卓曹海林杨光飞
申东润沈一兵张海波金美姬万闻华刘焕明蒋建华谢燕清
周建国任利剑马西恒白维军胡万进
朱海忠赵海林王晓东王伟勤
[斜体字者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余获法学博士学位,黑体字者获澳门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获江苏省和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者:狄小华、张凤阳、张海波、白维军、陶鹏]
2、获硕士学位者(以获学位时间为序):
殷勤周怡金业友柏骏周清平于存海林闽钢林存瑛季鸣朱晓东
谢燕清许放明樊立群缪江沙花菊香葛耘陈松巍何雪松李正军周凯
朴根顺周薇赵霞杜夏龙建国周效崔效辉何玉宏周海燕张北虹
罗军刘松涛高贤锡王曲陈新颜吴斌曹俊聂春雷杜娟曹海林
瞿华朱敏邱绍义邓锋陈爱娟邢元梅周辉张海波毕继繁张丽
王艳陈琛琛郁晓霞许鑫彭向荣沈洪秀王晓颖臧红杨全军周丽
丁明慧蓝涛舒春华季洁张静司马媛段然徐恬恬杨阳金玉珠
袁珊珊
3、获专业硕士学位(MPA)者(以获学位时间为序):
陆惠玲李彦蓉赵夕荣王海清杨振刘益兵芮超周国新朱旭东籍荣生
姜仑丁文虎刘永辉全冬明王樱林正云秦晗蔡健乔裕胜刘莺
李德嘉秀娟龚维芳孙晶王军赵军曹信邦王朝霞顾锋郭舒宇
张宝娟李恩和王丽陈葵魏云孙明霞束雅春曹卫秋范金柱靳巍
杨沛超饶永志顾潮周书进王红谈琳傅浩沈亮史跃萍蒋露
冯军工索琰周萍王忠祺李莹鲍捷吴敌唐波张敏王军林
承明华吴元杰陈博华烨汪志勇沈艳缪海伦胡品芳吕立胡杨
成旭张晓瑞张弛季虎
4、博士后研究人员:
叶继红周义程崔德华高永旺曾维和杨安华卜全民张乐黄成亮
[斜体字者已出站]
E-mail: heaventx@nju.edu.cn






相关话题/政府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