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01)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高层次人才。
(二)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该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独立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掌握两门外语;能够胜任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高等师资和专门研究等工作。
(三)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学制与学分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博士生学制四年,最长(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不超过六年。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博士论文工作时间为两年。博士生如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由博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外国语学院和研究生部批准,方可适当延长。延长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博士生本人承担。
总学分为18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4个学分。
三、培养方式
本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主性学习和博士论文专题研究。具体方式是博士生参加学位课程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和完成博士论文。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能力为主,重点是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博士生需根据论文课题和拓宽培养途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博士生通过学位课程的学习,获得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研究方法论知识;博士生通过选修课程、广泛阅读文献、参加讲座和学术会议,获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博士生经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专题研讨、专题研究、写作和答辩的全过程,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博士生入学后,至少每月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和科研进展情况,并随时听取导师的指导。博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计划应明确说明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的初步设想与时间安排。博士生应按照制定的计划,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和博士论文工作。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公共 学位课 |
000110051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
2 |
1 |
|
基础理论 学位课 |
050201B201 |
西方美学经典著作选读(上) |
3 |
1 |
文学 |
050201B202 |
西方美学经典著作选读(下) |
3 |
2 |
文学 |
|
050201B203 |
中国外国文学史研究 |
3 |
2 |
文学 |
|
050201B204 |
语言哲学 |
3 |
2 |
语言学 |
|
050201B205 |
语言学经典选读 |
3 |
1 |
语言学 |
|
050201B206 |
应用语言学通论 |
3 |
1 |
语言学 |
|
专业基础 学位课 |
050201C201 |
英美文学专题系列 |
3 |
1 |
文学 |
050201C202 |
西方戏剧理论与批评研究 |
3 |
2 |
文学 |
|
050201C203 |
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 |
3 |
1 |
语言学 |
|
050201C204 |
应用语言学高级统计方法 |
3 |
1 |
语言学 |
|
选修课
|
10319A2201-08[1] |
第二外国语 |
4 |
1、2 |
|
050201D201 |
英美戏剧研究 |
2 |
1 |
|
|
050201D202 |
加拿大文化与文学 |
2 |
1 |
|
|
050201D203 |
美国文明 |
2 |
1 |
|
|
050201D204 |
电影符号学理论 |
2 |
1 |
|
|
050201D205 |
文化符号学 |
2 |
2 |
|
|
050201D206 |
西方语言学理论 |
2 |
1 |
|
|
050201D207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 |
2 |
|
|
050201D208 |
系统功能语言学 |
2 |
1 |
|
|
050201D209 |
翻译批评学 |
2 |
1 |
|
|
050201D210 |
建构主义翻译学 |
2 |
2 |
|
|
050201D211 |
篇章语义学 |
2 |
2 |
|
|
050201D212 |
语言认知的脑机制 |
2 |
1 |
|
|
学科 补修课 |
050201B304 |
普通语言学 |
\ |
1 |
|
050201C301 |
高级英语写作 |
2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 |
3 |
|
||
学术会议与会议论文 |
1 |
2 |
|
注[1]:第二外国语涉及的语种有:日语、法语、英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其课程编号依次为10319A2201至10319A2208,如:英语为10319A2203。
五、课程学习
(一)博士生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的时间不超过一年。每18个学时一个学分,每门学位课程不超过3个学分,非学位课程不超过2个学分。
(二)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的方式;非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博士生学位课程不合格且参加补考后仍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阶段。
(三)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并向会议提交论文,记1个学分。开题报告经专家组审核通过后,记1个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博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博士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要求体现以下内容:
(一)选题和开题
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工作,把握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博士生在选题经导师同意后,开展课题的预研究,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向导师提交参考文献目录;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报告的论证会。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必须在本专业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少于50%。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选题一经论证确定后,不得任意更改。因特殊情况需更改选题者,需再次经过开题报告和论证的程序。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果。
(二)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生必须在第六学期开学一周内提交论文初稿,并准备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公开进行论文陈述,学术报告会的参加人员包括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及任何愿意参加的教师和学生。博士生必须认真记录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会后对论文进行修改。学术报告会在第六学期开学一个月内举行。
博士生应在报告会后一个月的时间内修改完论文,并提出答辩申请。经同意后,在第六学期开学后的第三个月内进行论文答辩。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和学科规范执行,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可以用英文撰写,也可以用汉语撰写。论文字数一般不低于6万字。
(三)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在国外学术期刊或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其中至少有一篇学术论文被SCI、SSCI、A&HCI或CSSCI收录(其他要求参见研究生部制定的“南京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四)学位论文审查
博士生论文研究需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审查;三是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稿经校外专家盲审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课程,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博士学位。具体见《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附: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备注 |
1 |
《当代语言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
2 |
《近代文学批评史》 |
雷纳·韦勒克,杨自伍译,1991,上海译文出版社 |
|
3 |
《欧洲文学史》 |
李赋宁主编,1999,北京:商务印书馆 |
|
4 |
《外国文学评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
5 |
《外国文学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 |
|
6 |
《外国语》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
7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
8 |
《文艺研究》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
9 |
《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197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0 |
《现代外语》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
11 |
《语言学方法论》 |
桂诗春、宁春岩,1997,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12 |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
Ungerer, F. & Schmid, H. J., 200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13 |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Halliday, M. A. K., 1985, London: Edward Arnold |
|
14 |
Analyzing Learner Language |
Ellis, R., 2005, Oxford: OUP |
|
15 |
Cognitive Psychology |
Solso, R., et al., 200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16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University of Oregon |
|
17 |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
de Saussure, F., 1983, 2001,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18 |
Critical Inquiry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
19 |
Discourse Analysis |
Brown, G. & Yule, G, 1983, Cambridge: CUP |
|
20 |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
Cook, G., 1994, Oxford: OUP |
|
21 |
EL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2 |
Essentials of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
Gravetter, J. F., et al., 20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23 |
Journal of Linguist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4 |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85,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
|
25 |
Linguistic Criticism |
Fowler, R., 1986, Oxford/New York: OUP |
|
26 |
Linguistic Inquiry |
The MIT Press |
|
27 |
Linguistics |
Akmajian, A., et al., 2010, Cambridge , Mass. : The MIT Press |
|
28 |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Volosinov, V. N., 1973, New York: Seminar Press |
|
29 |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
Springer |
|
30 |
New Literary History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
31 |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Searle, J. R., 200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32 |
TESOL Quarterly |
Wiley |
|
33 |
The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Elliott, E., 1988,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
34 |
The Critical Tradition: Classic Text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
Richter, D. H., 1989, Boston: Bedford Books |
|
35 |
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Shakespeare to Shaw |
Rubinstein, A. T., 1953, New York: The Citadel Press |
|
36 |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
Routledge |
|
37 |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u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
38 |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
|
|
39 |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40 |
The Linguistic Review |
Walter de Gruyter |
|
41 |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
Jay, T.B., 200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42 |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
Walter de Gruyter |
|
43 |
Theory Co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Jordan, G., 2004,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
44 |
Twentieth Century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
Botha, R. P., 1992,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
|
45 |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Verschueren, J., 200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