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潘勇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3-20


潘勇,男,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应急管理部化工过程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暨化工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安全科学学报》青年编委;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合作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级安全评价师,国家安全标准化考评员。电话(传真):;E-mail: yongpannjut@163.com, yongpan@njtech.edu.cn。
个人简介:2009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入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计划”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进行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危险化学品与化工过程安全,工业过程防火防爆与风险评估,新能源与新材料(纳米材料、阻燃材料、离子液体、燃料电池)安全。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及特别资助项目2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SCI他引近400次,单篇最高他引7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12年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2016年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先后入选江苏省“****”、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及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先后主持完成了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等江苏省50余项重大建设项目(工程)的安全评价及风险评估、20余项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和多起安全生产事故的技术调查分析工作;完成了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担任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安全顾问或技术专家。
获奖情况:
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危险性化工装置重大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装备及其工程应用(排名第5),国务院,2012年;
2. 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二等奖,易燃易爆化学品固有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排名第2),中国化工学会,2019年;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化学品危险特性的定量构效关系与燃爆作用机制研究(排名第2),教育部,2017年;
4.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化工过程安全(排名第4),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5年;
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危险性化工装置重大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装备及其工程应用(排名第5),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1年;
6.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化工过程安全监测预警与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及工程应用(排名第5),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年;
7.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隐患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及工程应用(排名第8,学生排名第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9年;
8.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化工装置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及工程应用(排名第8,学生排名第1),教育部,2009年。
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衍生机理及安全风险防范体系”,2017/07-2020/06,在研,主持;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2016YFC,“大型危险化学品物流仓库及运输工具事故后果分析与评估技术”,2016/07-2019/12,已结题,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元离子液体混合物定量结构-热稳定性相关性及热分解机制研究”,2020/01-2023/12,在研,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可燃性混合气体燃爆特性的定量构效关系及联合燃爆作用机制研究”,2016/01-2019/12,已结题,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有机混合物燃爆特性的实验及理论预测研究”,2011/01-2013/12,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设计关键基础问题研究”,2015/01-2019/12,已结题,参加;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含硫油品储罐自燃火灾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2008/01-2010/12,已结题,参加;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有机物定量结构—燃爆特性相关性及预测模型研究”,2010/01-2012/12,已结题,参加;
9.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KJA620002,“纳米金属氧化物生物毒性的构效关系及毒性机制研究”,2018/09-2021/08,在研,主持;
10.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KJA620001,“石油馏分热化学性质及燃烧性能的构效关系及爆震燃烧机理研究”,2012/09-2015/12,已结题,主持;
11.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KJA620013,“典型半间歇式反应器热失控及其控制研究”,2010/12-2013/12,已结题,参加;
12.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活性化学物质自反应危险性的构效关系及预测模型研究”,2010/09-2013/12,已结题,主持。
人才计划:
1. 江苏省“****基金”获得者,2019年,危险化学品安全;
2.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6年,安全科学与工程;
3.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015年,新材料产业;
4.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8年,安全科学与工程;
5.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安全科学与工程;
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计划,2011年,化学工程与技术。

荣誉称号:
1.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19年;
2. Mannan Award,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ss Prevention, Process Safety, and Thermal Analysis in Chemical and Coal Industries (LPPSTA),2019年;
3. 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中国化工学会,2016年;
4. 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2年;
5. 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
6. 江苏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指导教师,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
7.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有机物定量结构-燃爆特性相关性及预测模型研究,国家教育部,2011年。
发表论著情况:
专著
[1]、蒋军成,潘勇.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危险特性.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代表性论文(10篇)
[1]. Gu X C, Zhang J D, Pan Y*, Ni Y Q, Ma C M, Zhou W, Wang Y Y. Hazard analysis on tunnel hydrogen jet fire based on CFD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concentration field. Safety Science, 2020, 122: 104532.
[2]. Shen S J, Pan Y*, Ji X K, Jiang J C, Ni Y Q. Prediction of the auto-ignition temperatures of binary miscible liquid mixtures from molecular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9): 2084-2093.
[3]. Huang G S, Lin W C, He P, Pan Y*, Shu C M*.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imidazolium-based ionic liquid binary mixtur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018, 272: 37-42.
[4]. Zhao X Y, Pan Y*, Jiang J C, Xu S Y, Jiang J J, Ding L. Thermal hazard of ionic liquids: modeling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of imidazolium ionic liquids via QSPR method.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7, 56(14): 4184-4195.
[5]. Pan Y*, Li T, Cheng J, Telesca D, Zink J I, Jiang J. Nano-QSAR modeling for predicting the cytotoxicity of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using novel descriptors. RSC Advances, 2016, 6: 25766-25775.
[6]. Cheng J, Pan Y*, Song X Y, Jiang J C, Li G Y, Ding L, Chang H H. A new method for the prediction of flash points for ternary miscible mixtures.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5, 95:102-113.
[7]. Pan Y*, Cheng J, Song X Y, Li G Y, Ding L, Jiang J C. Flash points measurements and prediction for binary miscible mixtures.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5, 34: 56-64.
[8]. Pan Y*, Jiang J C, Zhang Y Y. Predicting the net heat of combustion of organosilicon compounds from molecular structure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2, 51(40): 13274?13281.
[9]. Pan Y*, Jiang J C, Ding X Y, Wang R, Jiang J J. Prediction of flamm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ure hydrocarbons from molecular structures. AIChE Journal, 2010, 56(3): 690-701.
[10]. Pan Y*, Jiang J C, Wang R, Cao H Y, Cui Y. Predicting the auto-ignition temperatures of organic compounds from molecular structure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4 (2-3): 1242-1249.


相关话题/南京工业大学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