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经贸大学徐珺教授来我校讲学 外国语学院供图
6月15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徐珺教授来我校讲学。讲座在仙林校区法政学科楼116教室举行,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之中餐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分析”。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肖辉教授主持。
汉语言和汉文化是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这种文化身份?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徐珺教授认为,这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艺术。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积淀。中餐文化又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涉及的一个方面。“中式菜名用词讲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徐珺教授概括中餐文化的特征为:“盛、雅、艺、精、奇”。她通过中西饮食文化、食物来源,烹饪方式,饮食方式方面的对比,说明中西餐文化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中餐文化反映出了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餐背后蕴藏着的“个人意识”。
徐珺教授认为,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在中餐及其文化的翻译和传播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她引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话“中国翻译的问题在于母语不够好”,来说明在中国菜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误译。徐珺教授在总结中列举了中国菜肴命名的基本方法:第一个是写实性命名法;第二个是写意性命名法,比如运用修辞、典故。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信息准确之外,还要关注菜肴所蕴含的文化,注重菜肴所传递的文化美感和文化意蕴。除了遵从西方语言的表达习惯之外,在翻译中还要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加注释、音译等各种手法,以体现中餐背后的文化。
徐珺教授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和翻译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带头人,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