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夜行瓶颈”:最新研究揭示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均善于夜间活动 直到恐龙灭绝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夜行瓶颈”:最新研究揭示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均善于夜间活动 直到恐龙灭绝
(化石网报道)据澎湃新闻(贺梨萍):在66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的祖先并不像它们的后代那样善于在日间出没、捕食。当时的日间统治者恐龙让这些形体普遍娇小的哺乳动物退避不及,无奈只能选择夜间活动。哺乳动物的这段演化历程被称为“夜行瓶颈”。
北京时间11月7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子刊Nature ecology&evolution《自然-生态与演化》在线发表了以色列和英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证实了上述“夜行瓶颈”。揭示哺乳动物的祖先均善于夜间活动,而白垩纪-第三纪的种族大灭绝让当时的统治者恐龙最终消失,这些哺乳动物的祖先才转变为日间活动。
研究提到,现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都是日间活动,而事实上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视觉更类似于夜行性爬行动物和鸟类的视觉。除灵长类以外的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上都缺少中心凹,中心凹能让鱼类、爬行类和鸟类具有很高的视觉敏锐度,也是这些日间捕食者的重要特征。
另外,和所有其他的脊椎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在日间环境下能获取颜色的光感受器多样性也较少。很多日间活动的哺乳动物,例如有蹄类动物和食肉动物,它们眼睛的视网膜上以视杆细胞为主,这就意味着它们实际上更适应夜间这样的低亮度环境。
一般来说,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脊椎动物的光感细胞主要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对光线敏感性较弱,但能够通过探测不同光线的峰值波长来帮助动物区分颜色。视杆细胞则在弱光环境中更为敏锐,但清晰度不高。视网膜上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比例通常和种类有高度相关性。
此前还有研究表明,日间视力较差的哺乳动物会通过增强的嗅觉灵敏度、更宽的听力范围和更复杂的触觉感知来弥补了自身不足。
论文提到,目前的一些解剖学、形态学和越来越多的分子学研究已经间接支持上述“夜间瓶颈”理论。例如,3亿年前,一些下孔类(古爬行动物的一亚纲,也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祖先)适应夜间活动,这或许说明夜间活动在古生代时期就是哺乳动物祖先的特征。
尽管有围绕上述的种种研究,但截至目前尚无科学研究直接证实哺乳动物的“夜行瓶颈”,更无法确定“夜行瓶颈”解除的时间点。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用系统发育比较法来重建祖先行为特征,以此理解哺乳动物的活动模式和这些活动模式演变的时间节点。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只局限于灵长类和啮齿类这两种哺乳动物。
研究团队搜集了2415种哺乳动物(涵盖了148现存科中的135科,所有现存的目)的活动模式数据来调查哺乳动物祖先的活动模式和昼行性哺乳动物出现的时间。研究共定义了5种活动模式,分别为夜行性(仅仅或者大多数时候在黑暗里活动)、昼行性(仅仅或者大多数时候在白天活动)、无固定规律(白天夜晚均会活动)、微光的(只在日出、日落附近活动)和超日的(只在特定的几个小时内循环)。
研究还通过可逆跳跃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MCMC))来测定不同活动模式之间的转换率,推断系统发育每个节点特征状态的后验概率。
结果显示,现存的哺乳动物很大可能起源于夜行性祖先,这些祖先直到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前的900万年或者中生代刚结束时仍然保持着这一特性。研究还认为,尽管在白垩纪晚期昼行夜行不规律的现象已经出现,但有足够证据证明完全昼行性的转变出现在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之后。
大约发生于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时种族大灭绝导致了所有非鸟恐龙、海洋和爬行动物、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无椎动物和植物类群的消失。中生代时期就此终结,恐龙称霸也随之消失,由此过渡到了由哺乳动物统治的新生代。
另外,研究还指出,例如猩猩等类人猿下目的祖先是最早演变成改换昼行性生活方式的哺乳动物之一。这和它们的后代视力能适应日间活动这一点也是一致的,它们有异于其他哺乳动物的三色视觉等优势。
相关话题/细胞 视觉 动物 环境 哺乳动物
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最早的共生蠕形动物——5.2亿年前的吸盘古宿虫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吸盘古宿虫(Inquicusfellatus)及其宿主晋宁环饰蠕虫(Cricocosmiajinningensis) (化石网报道)据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供稿):8月28日,由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NatureEco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食草恐龙可能不完全吃素 也会吃小龙虾等甲壳纲动物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食草恐龙可能不完全吃素,也会吃小龙虾等甲壳纲动物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欧飒):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一些食草恐龙可能不完全吃素,而是可能还会吃甲壳纲动物。龙虾、螃蟹、虾、小龙虾属于甲壳纲动物。 由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等几所机构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从一些被推测为鸭嘴龙的粪便化石中发现了动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黄敏一行调研南京土壤所_南京土壤研究所
4月24日,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黄敏一行8人调研了南京土壤所,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思路,重点讨论交流南京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情况。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张甘霖、科技处及相关科研人员参加座谈。调研会上,张甘霖致欢迎辞,并介绍了研究所基本情况以及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进展。随后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环境风险与管理对策”项目荣获生态环境部201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_南京土壤研究所
日前,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7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由南京土壤所黄标研究员主持的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大项目“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环境风险与管理对策”荣获二等奖。据悉,该项目针对设施农业生产中农药、肥料、农膜等农用投入品长期、高强度使用的特点,研究设施农业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南京地球资源环境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召开2017年度总结表彰会_南京土壤研究所
2月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球资源环境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在南京召开了2017年度工作总结暨评优表彰会议。中国科学院条财局科技条件处副处长姜言彬,特邀专家以及区域中心所属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城市环境研究所领导及技术支撑人员约80余人参加会议。在优秀评选环节,区域中心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土壤物理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_南京土壤研究所
全国土壤物理学2018年学术会议(西宁)-第二轮通知.pdf2018年全国土壤物理学术研讨会报名回执.docx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 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一轮通知)_南京土壤研究所
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认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土壤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李克强总理2016工作政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轮通知)_南京土壤研究所
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认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土壤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推动在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研究和技术研发,探讨我国土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发展规划研讨会在湖北秭归举行_南京土壤研究所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入落实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4月28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以下简称:秭归站)在湖北省秭归县组织召开了“秭归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发展规划研讨会”。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武汉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关领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土壤环境与修复研究部召开工作会议_南京土壤研究所
为落实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建设与科研布局优化调整要求,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环境与修复研究部工作会议于4月28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由研究部部长蒋新研究员主持,三位研究部副部长周东美研究员、陈梦舫研究员、吴龙华研究员及全体组成人员参加会议。会上,蒋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研究所科研组织模式改革进程和方案,详细阐述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