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教授作了题为《脑卒中偏瘫上下肢运动机能促进康复训练机器人研发》的学术报告,对脑卒中偏瘫上下肢运动技能促进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发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与成果。
偶国富教授在题为《流动腐蚀预测主动防控学科的发展与探索》的学术报告中,结合流固耦合分析及实际事故案例,详述了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领域中的各种腐蚀现象,还就流动腐蚀高风险设备REAC的国内外研究、流动腐蚀预测防控核心技术等专业知识作了讲解。
汪怀远教授在以《复合界面设计与强化及其在油气管道功能涂层中的应用》为题的学术报告中,分析了近年来石化企业设备发展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复合界面设计与材料摩擦磨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三位教授与学院师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研究经验,并回答了大家关于课题申报、教学科研工具应用、论文写作等相关问题。(通讯员 唐龙)
![](http://news.ccz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1/7a/b55a947e4e9abbad32c912365a53/8713ebbd-becc-4724-93b4-2594cf4c60cd.jpg)
![](http://news.ccz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1/7a/b55a947e4e9abbad32c912365a53/2da299f3-29a1-4332-8b18-c7d7c3bf2004.jpg)
![](http://news.ccz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1/7a/b55a947e4e9abbad32c912365a53/70c15dc5-cf0a-4628-a2ba-68d21c9085f6.jpg)
![](http://news.ccz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1/7a/b55a947e4e9abbad32c912365a53/8d30d779-4de0-44e7-bbd0-8adbd6e4444b.jpg)
余永教授简介
我校77级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毕业生,1995年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引进人才。
近年来,主要围绕智能机器人的Intelligent Manipulation 开展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组装作业自我规划方法,多指机器手抓持和操作物体技术,智能机器人对工作环境主动感觉评估及新原理机器人传感技术开发,康复医学工程的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学术会议论文150余篇,学术杂志及国际会议获奖20项,授权日本发明专利14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基金项目5项,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等受委托研究项目7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十一五”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IJIA)编委,担任IEEE等各类会议主席和委员,杂志编委80余件。
偶国富教授简介
常州大学化机81级校友,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流动腐蚀研究所所长、流动腐蚀与防控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151”重点资助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石油(煤)化工行业特种设备流动腐蚀失效分析专家。中国压力容器学会-使用管理委员会理事、换热器分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与安全学会副主任委员。曾任职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高级工程师,任首套国产化加氢裂化设备主任10年,长期从事原油劣质化过程装备的流动腐蚀失效分析及智能防控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高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汪怀远教授简介
我校化机96级校友,现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表界面调控与过程强化等方向的研究。先后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人才、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委员、国家企业创新学会咨询专家、中国青科协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管材腐蚀防护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等,作为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特支计划”-青尖计划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全国优博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授权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其中100余篇SCI,多个国际学术刊物评审人。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青年奖、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