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富贤在报告中首先阐述了形成真正意义的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冬水田杂交中稻高产栽培策略、稀植足肥促进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氮肥后移和水氮管理模式以及收割期与晾晒方式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等五方面技术,总结了西南地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影响稻米品质的由大到小的前四个因素。
吕世华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水旱轮作土壤Mn的含量分布及与种稻的关系、水旱轮作土壤有效Mn的评价、底土层Mn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同作物种及品种对缺Mn的反应以及水旱轮作土壤Mn的综合管理等方面内容。阐述了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水稻秸秆还田以及油菜/马铃薯免耕操作技术带来的诸多解决成都平原缺Mn问题的可能性。
章力干在报告中介绍了安徽省畜禽粪便的巨大资源潜力,一系列腐熟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发现鲜有报道指出涉及新鲜畜禽粪便直接堆肥过程,且亟需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碳源不足的问题。阐述了通过对堆肥过程中理化指标和元素组成的变化、畜禽粪便堆肥指标体系的建立等研究内容。并指出,亟需建立一种基于承载力的种养结合的农牧循环的技术模式。
三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技术指导性强,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
![](http://www.issas.ac.cn/xwzx/kydt/201805/W020180511366121892944.jpg)
徐富贤作报告
![](http://www.issas.ac.cn/xwzx/kydt/201805/W020180511366121896005.jpg)
吕世华作报告
![](http://www.issas.ac.cn/xwzx/kydt/201805/W020180511366121902064.jpg)
章力干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