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修复材料同种修复植物试验中,向土壤中施加含微米羟基磷灰石的修复材料、碱渣、石灰等不同修复材料,种植海州香薷作为修复植物,土壤和土壤团聚体中镉和铜的生物可利用态含量均显著降低,且这3种修复材料均能显著增加土壤干、湿团聚体的稳定性;在土壤团聚体重金属镉、铜总量分布中,粒径<0.053 mm的团聚体铜和镉浓度最高,在0.053- 0.25 mm和0.25- 2 mm的土壤团聚体中铜和镉的质量负载量最高。材料修复土壤中的铜、镉形态变化是因为重金属镉、铜离子由可交换态转化为稳定态。试验中还发现土壤团聚体中的重金属的含量不仅与团聚体的粒径相关,而且与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显著相关。
在同种修复材料不同修复植物试验中,施加含微米羟基磷灰石修复材料,种植伴矿景天、海州香薷、巨菌草、金黄狗尾草等修复植物,长期试验发现,微米羟基磷灰石与植物联合修复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中总铜和镉含量。同时,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差异明显。单独施加微米羟基磷灰石与土壤真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使土壤真菌生物量提高,从而引起真菌/细菌(F/B)的升高。而植物与微米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则可有效缓解土壤真菌化的趋势,其中巨菌草与微米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可有效提高土壤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生物量及多样性,降低F/B值,从而有效降低土壤真菌病害的风险。
该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RSC Advances等期刊上。
文章链接:1,2

不同修复材料原位修复3年后土壤团聚体中铜(a)和镉(b)形态的变化

不同植物修复3年后土壤重金属形态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