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514
学位:博士
学科:物理化学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化学学院
查看更多
个人简介
个人介绍:
1998年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获理学博士,1999年到2003年在德国马普胶体所界面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到2010 年在马普胶体界面所界面部任研究组组长。2010年赴澳大利亚,先后在南澳大学伊恩沃克研究所教授(2010-2015)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工程院化工系教授(2015-2017),于2016年8月开始回吉林大学任职教授。主要从事与表界面吸附,浸润,结晶行为相关的基础问题研究以及相关胶体界面理论在环境治理,保护和修复的上应用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30%发表在高影响力的杂志(IF >10),包括16篇Angewandte Chemie。其论文被他引6300余次, h-index 45。先后承担了多项德国、澳大利亚政府和工业界研究项目,资助金额超过300万美元。
近期代表性论文:1.Cheng, C.; Cai, Y.; Guan, G.; Yeo, L.; Wang, D.; Hydrophobic‐Force‐Driven Removal of Organic Compounds from Water by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Generated in Agarose Hydrogels,Angew. Chem. Int. Ed.57(2018), 11177-11181.
2.Facal M., P.; Cheng, C.; Sedev, R.; Stocco, A.; Binks, B. P.;Wang, D.;V an der Waals Emulsions: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Surface-Inactive, Hydrophilic Particles via van der Waals Attraction,Angew. Chem. Int. Ed.57(2018), 9510-9514.
3. Huang, S.; Wang, D.: A Simple Nanocellulose Coating for Self-Cleaning upon Water Action: Molecular Design of Stable Surface Hydrophilicity, Angew. Chem. Int. Ed. 56 (2017), 9053-9057.
4. Cheng, C.; Wang, D.: Hydrogel-Assisted Transfer of Graphene Oxide into Nonpolar Organic Media for Oil Decontamination, Angew. Chem. Int. Ed. 55(2016), 6853-6857.
5. Liu, X.; Leng, C.; Yu, L.; He, K.: Brown, L. J.; Chen, Z.; Cho, J.; Wang, D.: Ion-Specific Oil Repellency of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s in Water: Molecular Insight into Charged Surface Hydrophilicity, Angew. Chem. Int. Ed. 54(2015), 4851-4856
其他联系方式
电话:
邮箱:
工作经历
2016.8--至今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学院>物理化学教授 2015.8--2017.4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工程部>化学工程教授>教授(Continuing Position) 2010.8--2015.6南澳大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Ian Wark Research Institute>物理化学教授>研究教授(Continuing Position) 2003.7--2010.6德国马普胶体界面所>界面部>课题组长(Group Leader) 1999.11--2003.6德国马普胶体界面所>界面部>博士后
亚历山大·冯·洪堡奖学金资助 1999.1--1999.10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后
教育经历
1993.9--1998.6 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1989.9--1993.6 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
社会兼职
2015.1--至今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
2015.1--至今 美国化学学会Chemistry of Materials杂志顾问委员
研究方向
离子,分子,和粒子的界面行为;
表面浸润;
胶体颗粒制备,分散,和自组装
软物质,主要是凝胶
团队成员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SIRE)
本课题组是一个友好、团结、热忱的科研团队,积极致力于探求不同分子,离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行为演化为纷繁复杂的宏观物理化学现象的途径,规律和模型,借此从分子水平揭示支撑自然生命和环境的基本原理,设计全新的智能界面材料与过程。张天幕程崇岭韩天元陶琦景丽萍叶似剑王蓉王博马卓远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汪大洋教授课题组过去十多年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一直瞄准功能界面化学与材料的前沿领域,在相关领域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关注,特别是:
1.发现了粒子“前所未有”的界面行为,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纳米粒子在油水界面双向可控穿越,为建立可克服生物屏障的定向纳米载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2.在深入理解水分子局部结构和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温度调节的水分子独特的溶剂化过程。重新定义了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这为油/水分离和去乳化膜或滤器的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3.将分子模拟和超分子化学概念成功引入到胶体粒子的定向自组装,是创新性提出“超粒子”的先行者。首次实现了带电粒子静电作用调节下的各向异性聚集,并且提出相关相互作用模型理论。
4.利用纳米粒子稳定乳液和界面溶剂相互作用原理,实现了多种生物催化酶、纳米粒子和药物的有效包埋,在体内和体外生物检测、疾病治疗和生物催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课题组的工作侧重于揭示与支撑人类健康、复合材料、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关的分子相互作用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研究,探求微观世界的各种分子,离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行为演化为纷繁复杂的宏观物理化学现象的途径,规律和模型。特别是期冀揭示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非手性自然环境中,手性分子是如何被诱导,拆分和选择性地以单一手性构象存在的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具体展开以下科研工作:
1.粒子的界面行为物理化学及其在生物医用方面的应用研究
利用纳米粒子作为分子模型来研究体相和界面水介质中,水、气(或油)和颗粒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主导粒子在水、有机或气相介质中分散的基本规律,理解粒子在体相和界面水介质中彼此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界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此建立DNA和蛋白质在非手性的水环境中选择性自组织成独特手性结构的物理化学基础,并将相关研究应用到以下两个方面:(a)开发创新型药物输送策略,以跨越体内的生物屏障(如脑血屏障),实现药物的高效输送;(b)建立新型固定酶、细菌和酵母的方法并用作生物催化,为生物燃料生产和环境修复提供新的策略。
2.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分子基础及其在油水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
在深入理解水分子局部结构和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物理化学本质和分子相互作用基础,理解表面与界面科学领域中这一关键的科学问题。应用该研究成果开发高效、廉价和可规模生产的滤膜或滤器,用于油/水分离和去乳化,解决石油回收、公用设施和工业废水清理和油污补救的关键难题。
3.纳米通道仿生构建及其在盐水淡化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水、离子和分子通过纳米尺寸通道的界面性质,丰富我们对细胞体系离子通道功能相关的知识;并通过仿生的方法构建具有特殊微观结构和界面性质的功能材料,为海水淡化膜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开创性的灵感和方法。
4.高速工业发展条件下的新型废物处理新技术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基本原理,创建简单而精妙的方法,发展固液气临界条件下智能处理、回收和再利用市政和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和空气污染物的方法,可为工业、仿生工程和制造等方面的产出带来指数增长,减少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决当今资源日益缺乏所带来的社会和工业重大挑战,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辟新的途径。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汪大洋教授课题组过去十多年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一直瞄准功能界面化学与材料的前沿领域,在相关领域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关注,特别是:
1.发现了粒子“前所未有”的界面行为,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纳米粒子在油水界面双向可控穿越,为建立可克服生物屏障的定向纳米载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2.在深入理解水分子局部结构和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温度调节的水分子独特的溶剂化过程。重新定义了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这为油/水分离和去乳化膜或滤器的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3.将分子模拟和超分子化学概念成功引入到胶体粒子的定向自组装,是创新性提出“超粒子”的先行者。首次实现了带电粒子静电作用调节下的各向异性聚集,并且提出相关相互作用模型理论。
4.利用纳米粒子稳定乳液和界面溶剂相互作用原理,实现了多种生物催化酶、纳米粒子和药物的有效包埋,在体内和体外生物检测、疾病治疗和生物催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课题组的工作侧重于揭示与支撑人类健康、复合材料、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关的分子相互作用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研究,探求微观世界的各种分子,离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行为演化为纷繁复杂的宏观物理化学现象的途径,规律和模型。特别是期冀揭示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非手性自然环境中,手性分子是如何被诱导,拆分和选择性地以单一手性构象存在的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具体展开以下科研工作:
1.粒子的界面行为物理化学及其在生物医用方面的应用研究
利用纳米粒子作为分子模型来研究体相和界面水介质中,水、气(或油)和颗粒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主导粒子在水、有机或气相介质中分散的基本规律,理解粒子在体相和界面水介质中彼此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界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此建立DNA和蛋白质在非手性的水环境中选择性自组织成独特手性结构的物理化学基础,并将相关研究应用到以下两个方面:(a)开发创新型药物输送策略,以跨越体内的生物屏障(如脑血屏障),实现药物的高效输送;(b)建立新型固定酶、细菌和酵母的方法并用作生物催化,为生物燃料生产和环境修复提供新的策略。
2.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分子基础及其在油水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
在深入理解水分子局部结构和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物理化学本质和分子相互作用基础,理解表面与界面科学领域中这一关键的科学问题。应用该研究成果开发高效、廉价和可规模生产的滤膜或滤器,用于油/水分离和去乳化,解决石油回收、公用设施和工业废水清理和油污补救的关键难题。
3.纳米通道仿生构建及其在盐水淡化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水、离子和分子通过纳米尺寸通道的界面性质,丰富我们对细胞体系离子通道功能相关的知识;并通过仿生的方法构建具有特殊微观结构和界面性质的功能材料,为海水淡化膜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开创性的灵感和方法。
4.高速工业发展条件下的新型废物处理新技术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基本原理,创建简单而精妙的方法,发展固液气临界条件下智能处理、回收和再利用市政和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和空气污染物的方法,可为工业、仿生工程和制造等方面的产出带来指数增长,减少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决当今资源日益缺乏所带来的社会和工业重大挑战,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辟新的途径。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
暂无内容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专利
专利
暂无内容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著作成果
著作成果
暂无内容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教学研究-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
暂无内容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教学研究-授课信息
授课信息
暂无内容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教学研究-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暂无内容
同专业博导
最后更新时间:--
智能界面科学与工程-获奖信息
获奖信息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