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邵桂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1972年5月
职务/职称:处长/教授
所在系/部:科研处
导 师:博士生导师
电 话:**
电子邮件:shaoguihua@sdu.edu.cn
■ 学科(专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体育系统科学
■ 教育经历
(1)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199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3)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4)2010年8月-2011年8月,美国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访问学者
■ 学术交流经历
(1)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2)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9 中国体育工程联合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3) The Research of Self-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第三届亚洲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专题报告
(4) From Instrumentalism to humanism: The conversion of teaching pattern in school sports.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the 2004 Pre-Olympic Congress. Premier author.(2004奥运会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第一作者)
(5)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based on internet.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the 2004 Pre-Olympic Congress. Premier author. (2004奥运会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大会报告论文,第一作者)
■ 学术与社会兼职
(1)“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2)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3)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
(4)吉林省第五批拔尖创新人才(二层次)入选者
(5)吉林省教学名师
(6)长春市第六批有突出贡献专家
(7)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8)中国体育系统仿真学会,理事
(9)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0)“体育管理学”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负责人
(11)社会体育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主持人
■ 课题研究
(1)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主持人
(2)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主持人
(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主持人
(4)全民健身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以吉林省为例,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主持人
(5)吉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吉林省软科学课题,主持人
(6)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为中心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体系”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
(7)山东省全民健身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课题,主持人
(8)“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普通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主持人
■ 核心刊物论文发表
(1)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演化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测度,体育学刊,2018,5,CSSCI,第一作者
(2)运动休闲特色小镇PPP建设模式的风险分担模型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6,CSSCI,第一作者
(3)竞争与协同:协同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1,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4)认识复杂性:分形学视野下的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启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6,CSSCI,第一作者
(5)我国竞技体育系统耗散结构形成的路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9,CSSCI,第1作者
(6)“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分析,体育学刊,2015,7,CSSCI,第1作者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体育事业协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7,CSSCI,第一作者
(8)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体制分析:问题与解决途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CSSCI,第一作者
(9)突破重复:超循环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创造性,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1,CSSCI,第一作者
(10)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困境与突破,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11,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11)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10,CSSCI,第一作者
(12)全民健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实证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4,CSSCI,第一作者
(13)基于突变级数的运动员选材评价模型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1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体育科学,2010,1,CSSCI,第一作者
(15)从强制有序到混沌秩序:体育教学的境界跨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CSSCI,第一作者
(16)体育专业研究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CSSCI,第一作者
(17)序参量: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演进的主导者,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CSSCI,第一作者
(18)体育教学自组织演进形式的研究:基于超循环的审视,体育与科学,2007,9,CSSCI,第一作者
(19)从Logistic模型看体育教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20)混沌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复杂性解读,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5,CSSCI,第一作者
(21)基于尖顶突变模型的学生体育素质演化途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CSSCI,第一作者
(22)耗散结构与体育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CSSCI,第一作者
(23)协同与竞争:协同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启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CSSCI,第一作者
(24)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突变性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5,CSSCI,第一作者
(25)混沌与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体育文化导刊,2006,4,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26)突变与渐变的整合:突变论的体育教学启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CSSCI,第一作者
(27)分形学视野中的体育教学复杂性,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3,CSSCI,第一作者
(28)协同学思想对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CSSCI,第一作者
(29)运用超循环理论探析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CSSCI,第一作者
(30)体育教学中耗散结构与学生系统自组织的生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8,CSSCI,第一作者
(31)对我国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梳理与评判—自组织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构建,体育科学,2005,7,CSSCI,第一作者
(32)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范式的转变,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CSSCI,第一作者
(33)从《体育科学》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学系统的自组织演进之途,中国体育科技,2004,1,CSSCI,第一作者
(34)竞争与协同:学生体育素质演进的自组织之途,体育与科学,2004,1,CSSCI,第一作者
(35)基于Internet的全民健身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IHIA-DSS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CSSCI,第一作者
(36)体育管理学的学科性审视,中国体育科技,2003,9,CSSCI,第一作者
(37)基于因果分析的AHP方法在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4,CSSCI,第一作者
(38)基于专家系统的体育运动处方网站的建立,体育科学,2003,1,CSSCI,第一作者
(39)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研究,体育科学,2002,6,CSSCI,第一作者
(40)面向赛艇项目专家系统RTDS的开发与研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4,CSSCI,第一作者
(41)体育领域专家系统外壳的开发与研制,体育科学,1997,3,CSSCI,第一作者
(42)赛艇项目技术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系统工程,1997,4,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43)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体育学刊,1996,4,CSSCI,第一作者
■ 主要著作
(1)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专著,单独,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
(2)武术,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3)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专著,单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
■ 成果获奖情况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山东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12,第一位
(2)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9,12,第一位
(3)构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位
(4)体育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第二位
(5)吉林省第九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位
(6)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山东大学优秀教学团队,主持人
■ 培养研究生情况
(1)指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1名,其中,毕业34名,在读7名。
■ 培养研究生要求
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认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