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松楠课题组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对以柠檬酸与尿素为原材料,微波法合成的原本固态荧光猝灭的碳纳米点进行氧化处理,该方法不同于被较多报道的将碳纳米点掺杂进入例如PVA或无机盐等基质的方法,处理后的碳点获得宽带隙的表面能级结构,抑制了碳纳米点聚集态下表面态的无辐射跃迁过程,获得固态下荧光量子效率25%的黄绿光碳纳米点。以所研制的碳纳米点荧光粉作为颜色转换层,通过调节碳点荧光粉的比例,制备出不同色温的白光LEDs。所研制的碳点荧光荧光寿命只有几个纳秒(~ 6ns),将其作为光转换层,制备可见光通信领域器件,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带宽为285MHz 、信号传输速率为435 Mbps的基于碳纳米点的可见光通信。


图1. (a,b)基于ox-CDs荧光粉制备的白光器件,(c)光通讯系统的光路示意图,(d)信号传输速率测试。
此外,我们也将传统的量子点应用于制备高效发光粉,并将其应用于白光照明以及通讯中,显色指数可以达到90.3,而光通讯速率可以达到42 MHz。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CI影响因子8.097)上(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27160-27170),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周鼎,通讯作者为曲松楠研究员和郭睿倩教授。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mi.8b06323
以上工作得到了长光-复旦合作基金项目、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图2. (a)白光光源的照片、(b)发光光谱以及(c)色坐标。(d)基于半导体量子点光通讯器件带宽测试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