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导师教师信息介绍简介-安立佳 院士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3-19

安立佳 研究员
院士
高分子物理


实验室:网络与计算中心4楼

电话:+86-431-85262138
传真:+86-431-85685653
Email:ljan@ciac.ac.cn
教育和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82.09-1986.07,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1986.09-1989.07,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89.09-1992.11,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2.11-1995.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5.08-1997.05,德国Mainz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会奖学金资助Research Fellow
1997.05-1997.1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7.12-1998.08,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研究员
1998.09-1999.08,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9.09-2000.0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03-至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07-2003.1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3.11-2008.10,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8.10-2018.04,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2015.12,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01,当选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学术兼职
2003.11-至今,IUPAC Macromolecular Division Membership
2004.12-至今,《应用化学》顾问委员
2007.12-至今,《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
2009.12-至今,《Polymer》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2012.03-至今,《化学通报》编委
2012.08-至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
2013.01-至今,《中国科学 化学》编委
2008.01-至今,《化学学报》顾问编委
2016.03-至今,《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编委
2019.01-至今,中国化学会,理事
2011.03-至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主要荣誉
1995-1997,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会奖学金资助Research Fellow 199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2004,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
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2010,吉林省高级专家
2006,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0,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1-至今,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
2013,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4,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2014,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研究兴趣
1.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
2.高分子与胶体玻璃前驱体松弛动力学
3.高分子稀溶液流体动力学
研究资助
1.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Y-SSW-SLH027, 2017-202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790340,2018-2022)
计算设备
曙光刀片服务器5组,Dell刀片服务器4组,共计236颗CPU,2400个核心;总计算能力为(双精度浮点)69.3 Tflops。
近期主要研究贡献
  1. 过冷液体的协同性、异质性与动态关联性
  过冷液体与玻璃是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微观结构上短程有序、长程无序,能量上处于亚稳态,具有多重松弛行为,且微观结构及其对应的宏观性能随时间演化。过冷液体与玻璃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变是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中最重要且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脆性过冷液体的动力学行为,揭示了过冷液体违背Stokes-Einstein(SE)关系的机理,即:松弛时间主要由扩散近的粒子控制,扩散系数则由扩散远和扩散近的粒子共同控制,从而导致SE关系失效;首次引入了“目标粒子”与其“近邻粒子”质心的协同运动关联函数,用于定量描述过冷液体动力学协同性和异质性,发现异质性只对短时松弛起作用,对长时松弛不起作用;阐明了“密集”团簇与“链式”团簇的演化规律;证实了动态关联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单调增加的经验规律,同时明晰了准二维受限条件下,动力学关联长度呈现非单调性演变的物理根源。以上结果对过冷液体动力学行为的理解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图:不同墙间距下,动态关联长度随温度的演变,(左)两面本体墙;(右)一面本体墙,一面光滑墙。
2.高分子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
  高分子特性粘度理论是高分子链拓扑结构表征和分子量测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广泛被接受的特性粘度经验公式和理论都没有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特性粘度的本质,即:高分子链节之间、链节与溶剂之间的屏蔽与长程累积等流体力学相互作用以及链节本身尺寸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高分子物理学难题,我们基于高分子链部分穿透球模型;引入了平均场框架下的携水函数?(r)和泄水函数?(r),克服了Wiegel理论的局域密度-渗透率函数无法考虑长程累积效应和Kirkwood-Riseman理论或Zimm理论无法考虑链节尺寸和多体相互作用的不足,有效地处理了高分子链节间的多体流体力学相互作用和长程累积效应;结合Einstein扰动耗散理论和Debye转动耗散理论,基于第一性原理,首次严格推导了能够描述任意拓扑结构高分子链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计算公式。我们的理论能够定量地预测线形、环形、星形、支化、超支化和树枝形等不同拓扑结构高分子的特性粘度行为,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在如此宽的高分子链拓扑结构变化范围内,定量地描述高分子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并得到了大量实验数据的强有力验证。我们还证明了Rouse模型、非泄水的Zimm模型和描述树枝形高分子的 “二区域模型” 等经典模型分别是我们理论在自由泄水、非泄水和 “截断非泄水-泄水” 等特定条件下的极限形式。我们在高分子特性粘度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超支化和树枝形高分子等复杂分子链结构表征及其分子量测定的理论基础。
  
 图:(A)不同支化度高分子的特性粘度(插图为高分子链的部分穿透球模型);(B)线形、超支化与树枝形高分子的特性粘度

代表性论文
1.Ruan, Y. J.; Lu, Y. Y.; An, L. J.; Wang, Z.-G. “Nonlinear Rheological Behaviors in Polymer Melts after Step Shear”, Macromolecules, 2019, 52, 4103-4110.
2.Mei, B. C.; Lu, Y. Y.; An, L. J.; Li, H. F.; Wang, L. “Nonmonotonic dynamic correlations inquasi-two-dimensional confined glass-formingliquids”,Physical Review E,2017,95(5):050601.
3.Xu, W. S.; Sun, Z. Y.; An, L. J. “Relaxation dynamics in a binary hard-ellipse liquid”, Soft Matter, 2015, 11(3), 627-634.
4.Xu, X. L.; Chen, J. Z.; An, L. J. “Shear thinning behavior of linear polymer melts under shear flow via nonequilibrium molecular dynamics”, J. Chem. Phys., 2014, 140(17), 174902.
5.Lu, Y. Y.; An, L. J.; Wang, Z.-G. “Intrinsic viscosity of polymers: General theory based on a partially permeable sphere model”, Macromolecules, 2013, 46(14), 5731-5740.
6.Xu, W. S.; Sun, Z. Y.; An, L. J. “Effect of attractions on correlation length scales in a glass-forming liquid”, Phys. Rev. E, 2012, 86(4), 041506.
7.Lu, Y. Y.; Shi, T. F.; An, L. J.; Jin, L. P.; Wang, Z.-G. “A simple model for the anomalous intrinsic viscosity of dendrimers”, Soft Matter, 2010, 6(12), 2619-2622.
8.Chen, J. Z.; Sun, Z. Y.; Zhang, C. X.; An, L. J.; Tong, Z. “Self-assembly of rod-coil-rod ABA-type triblock copolymers”, J. Chem. Phys., 2008, 128(7), 074904.
9.Chen, J. Z.; Zhang, C. X.; Sun, Z. Y.; Zheng, Y. S.; An, L. J. “A novel self-consistent field lattice model for block copolymers”, J. Chem. Phys., 2006, 124(10), 104907.
10.Huo, H.; Jiang, S. C.; An, L. J.; Feng, J. C. “Influence of shear on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of Beta-phase in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with Beta-nucleating agent”, Macromolecules, 2004, 37(7), 2478-2483.
研究组人员概况
  在职职工
  陈继忠(研究员);李宏飞(研究员);孙德文(研究员);徐文生(研究员);卢宇源(副研究员);段晓征(副研究员);徐晓雷(副研究员);刘立军(副研究员)

   在读研究生
  杨振岳(2012级);王振华(2014级);莫江洋(2015级);田小飞(2016级); 陈烨(2017级);杨一凡(2017级);马立成(2017级);卢露为(2018级);邢子铎(2018级);金沙(2019级);李浩(2019级);赵翊州(2019级);彭博(2019级)

  联合培养研究生
  刘爱清(2014级);吕彤昕(2015级);朱刘勇(2018级)

  毕业研究生去向
  
1. 孙昭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2. 杨 剑:Sabic公司
  3. 石彤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4. 文纲要: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
  5. 李 学:济南大学,教授
  6. 聂志鸿:复旦大学,教授
  7. 姚卫国:吉林大学,副教授
  8. 张 颖:吉林大学,副教授
  9. 赵军钗: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
  10.乔从德:山东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11.袁 强:Park Advanced Product Development Corp,Analytical Laboratory Manager
  12.黄 丽:中石油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
  13.廖永贵: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4.王 强:美国
  15.朱伟平:中国石化研究院
  16.蒙延峰:烟台师范学院,副教授
  17.欧阳文泽:中科院力学所 副研究员
  18.李红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19.杜夕彦:北京蓝海黑石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20.刘立新:
  21.李云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22.李宏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23.潘道成: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24.宋凯绪:美国Kansas大学博士后
  25.霍 红: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26.贾玉玺:山东大学,教授
  27.张巍巍:
  28.王 鑫:一汽大众,工程师
  29.由吉春: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30.汤建凯:文献检索中心,助理研究员
  31.成 荣:清华大学,讲师
  32.温慧颖: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
  33.于喜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34.叶祥贵:美国University of Tennessee博士后
  35.李子奇: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理研究员
  36.宋建晖: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37.唐毓婧:中石化研究院,研究员
  38.杨永彪:辽宁师范大学,讲师
  39.潘瑛瑛:苏州独墅湖图书馆,馆员
  40.黄绍永: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41.付翠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42.韩向刚: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
  43.徐 林:同济工大学,副教授
  44.王 冬:北京科技大学,讲师
  45.靳艳丽:重庆市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综合三所,工程师
  46.杨 萍: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Nebraska,硕士
  47.张 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48.孟令敏:长春迪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49.张国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教师
  50.卢宇源: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51.童淑媛: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52.刘 刚:美国Tennessee大学,博士后
  53.夏英东: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54.孙德文: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55.毛 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股份公司,工程师
  56.常鹰飞: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57.李占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58.徐文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59.肖培涛:复旦大学,博士
  60.段晓征: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61.张 耀:鲁东大学,讲师
  62.陈文多:中山大学,副研究员
  63.邹志明:桂林理工大学,讲师
  64.李良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65.刘立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66.徐晓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67.薛菲菲:深圳职业技术学校,老师
  68.陶玄珩: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69.刘茗竹: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70.王 健:沧州师范学院,讲师
  71.罗宝晶:唐山师范学院,讲师
  72.周承波:鲁东大学,讲师
  73.张文阳: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
  74.梅百成: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
  75.王 亮: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
  76.陈洪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理研究员
  77.李明伦:美国,博士后
  78.胡存亮:鲁东大学,讲师



相关话题/信息 中国科学院